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唐詩百話》3:異音相從謂之和,同聲相應謂之韻

2021-07-12由 書煮一鍋香 發表于 農業

相應的音節是什麼

唐詩語言上有三種藝術手法:

對偶、和聲和協韻

。對偶也可稱為對仗,表現詩的文字美;和聲、協韻則表現詩歌的音樂美。對仗前面已經講過,在本講中,施蟄存先生主要為我們談一談和聲與協韻的問題。

《唐詩百話》3:異音相從謂之和,同聲相應謂之韻

《文心雕龍》:異音相從謂之和,同聲相應謂之韻

楊炯也是“初唐四傑”之一。他的《從軍行》雖是樂府舊題,但同時妥妥地也是一首五言律詩。現在將全詩的平仄標出,以方便說明律詩中和聲與協韻的問題。

烽火照西京 | 平仄仄平平

心中自不平 | 平平仄仄平

牙璋辭鳳闕 | 平平平仄仄

鐵騎繞龍城 | 仄仄仄平平

雪暗凋旗畫 | 仄仄平平仄

風多雜鼓聲 | 平平仄仄平

寧為百夫長 | 平平仄平仄

勝作一書生 | 仄仄仄平平

《唐詩百話》3:異音相從謂之和,同聲相應謂之韻

楊炯簡介

(一)協韻

五、七言的八句律詩,一共有四個韻腳,處在第二、四、六、八句尾,是屬於同一韻部的字,這稱作“

協韻

”。律詩一般都用平聲韻。這意味著每首律詩第二、四、六、八句的末尾必須是平聲字。

協韻有兩種方法。如王績的《野望》,首句“東皋薄暮望”尾字是個仄聲字,不必協韻,所以這首詩的第一個韻腳,即“

起韻

”,是第二句“徙倚欲何依”的“依”字。起韻一定,後面的韻腳字必須跟起韻是同一韻部的字。因此《野望》

這首詩有四個韻腳

:依、暉、歸、薇,同屬平水韻的上平聲五薇部。這是第一種協韻方法。

還有第二種協韻方法。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與《從軍行》,它們的首句末尾都是平聲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首句最後一字是“秦”字,《從軍行》首句最後一字是“京”,它們必須與第二句的起韻協韻。如此,

這兩首詩就有了五個韻腳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韻腳是:秦、津、人、鄰、巾,同屬平水韻的上平聲十一真部;《從軍行》的韻腳是:京、平、城、聲、生,同屬平水韻的下平聲八庚部。

以上說的比較複雜,總結起來就一句話:

首句可協韻,亦可不協韻

《唐詩百話》3:異音相從謂之和,同聲相應謂之韻

楊炯《從軍行》書法作品

(二)和聲

協韻就是劉勰在《文心雕龍》中講的“同聲相應”,與之相反就是“異聲相從”,這稱為“和聲”。所謂“異音”,指的就是聲分平仄。“和聲”就是平仄相從,平聲字要與仄聲字搭配。如律詩的二、四、六、八句末尾字必須協韻,還必須是平聲韻,按照“和聲”的定義,與之相對應的一、三、五、七句末尾字就必須是仄聲字,當然首句是可平可仄的。

詩歌的語法結構往往與音節結構不同。如《從軍行》中:

烽火——照——西京

鐵騎——繞——龍城

以上是這兩句的

語法結構

,但在吟誦的時候,這兩句會讀作:

烽火——照西——京

鐵騎——繞龍——城

這是詩歌的

音節結構

。要讀出詩歌的音樂美來,必須按照音節結構來讀,而不是語法結構。在這裡,我們看到了第二字和第四字在音節結構中的重要作用。大家可以回過頭去看一看《從軍行》的平仄表,就會清楚地看到,在

一句之中

,如果第二字是仄聲,那麼第四字一定用平聲;在

一聯之中

,上句第二字如果用仄聲,下句第二字一定用平聲,第四字規律與此相同,這就是“

異音相從

”。在

兩聯之間

,第二聯的上句(全詩第三句),應當與第一聯的上句(全詩第一句)異音,而應該與第一聯下句(全詩第二句)音調相同。接下去,第三聯上句與第二聯上句異音,而與第二聯下句音調相同。以此類推,第四聯上句與第三聯上句異音,與第三聯下句音調相同。

《唐詩百話》3:異音相從謂之和,同聲相應謂之韻

《唐詩百話》書影

以上這些規律,唐代人稱為“

粘綴

”,如果用錯了平仄,該用仄聲的地方用了平聲字,該用平聲的地方用了仄聲字,就稱為“

失粘

”。五言律詩的和聲原則也適用七言律詩,不過七言律詩還要講究每句的第六字的和聲。有兩句口訣可以幫助記憶:

一三五不拘,二四六分明。

這是針對七言律詩說的,每句的一三五字,平仄不拘,可自由運用,但二四六字必須依照和聲原則準確使用平聲或仄聲字。對五言律詩來說就是:

一三不拘,二四分明。

一三五雖然不拘,但是畢竟平仄有異,作詩時還是應當在這些地方選用聲韻優美的字。

(三)句法

首句的平仄分佈會影響整首詩的格律走向,而首句格律不同,會造成詩歌的風格的迥異。首句格律分“平起仄收”與“仄起平收”兩種。起指第一句第二字,而收則指第一句第五字(七言律詩則指第七字)。平起仄收的律詩聲調高亢雄壯,而仄起平收的律詩聲調則低沉委婉。唐代人以平起仄收為正格,仄起平收則為變格。

五言詩的句法總是二字帶三字,形成“上二下三”的結構。上兩個字是一個音節,下三個字是一個半音節。這三個字可以是一二組合,如“照西京”;也可以是二一組合,如“白日晚”;也可以是一個三字名詞,如“維摩詰”。盛唐以後出現了拗句,便突破了這個規律,有了上三下二的五言句式,不過這已經屬於變格了。

《唐詩百話》3:異音相從謂之和,同聲相應謂之韻

唐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