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100萬根麥稈的剪貼傳奇

2022-07-14由 澎湃新聞客戶端 發表于 農業

五個工作日是幾天涯

100萬根麥稈的剪貼傳奇

一根小小的麥稈,長不過幾釐米,寬還不到一釐米。就是這一根根不起眼的麥稈,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和工美行業藝術大師蔣雲花帶著子女和學生,剪貼出了一幅精美絕倫的藝術精品——《清明上河圖》,這幅長23。8米,寬1。2米的麥稈剪貼畫,生動還原了北宋著名畫家張擇端的不朽名作《清明上河圖》,小橋流水,亭臺樓閣,鬧市深處,秩序井然,小小的麥稈演繹出濃濃的市井風情,讓人歎為觀止。

籌 謀

2008年秋天一個秋高氣爽的日子,68歲的蔣雲花一大早來到了位於浦陽江畔的浙江省浦江縣工藝美術廠裡,廠房並不起眼,甚至有點破舊,但這絲毫沒有影響蔣雲花的情緒。她痴痴地佇立在張擇端的作品《清明上河圖》前,這幅設色絹本作品,是蔣雲花半年前特意從杭州買來的。半年多來,蔣雲花已經數不清多少次站在這幅作品前,一幅幅場景,一個個人物,甚至連牛羊驢馬,都已經深深地映入她的腦海,她在想著一件事,用一根根小小的麥稈,剪貼出這幅鴻篇鉅製,這能成嗎?

蔣雲花與麥稈有緣,她的老家在浦江山區中餘鄉周宅村。小時候,扎著兩根小羊角辮的蔣雲花,第一次看到母親手裡拿著的扇芯,就向母親問個不停:這紅紅綠綠的花草是什麼做的呀?我們這裡怎麼會有這麼美好的東西?

母親撫摸著雲花的頭,給她說麥稈剪貼的往事。這位農家婦女並不知道麥稈剪貼源起於何時,但她知道,有錢人家的姑娘用絲線繡出扇芯;沒錢人家呢,就用自家種植的麥稈,染成彩色,然後剪貼出小花小草,做成扇芯,讓扇子更加精美,代代傳承。母親的故事娓娓道來,在蔣雲花心裡打下了深深地烙印。長大後,蔣雲花看到浦江集市上的麥稈扇,覺得特別親切。後來,蔣雲花創辦了浦江縣工藝美術收發站,專業做麥稈畫,小小的麥稈成了蔣雲花的事業。從巴掌大的扇芯、書籤、賀卡,到年畫大小的麥稈剪貼工藝品,再到幾平方米的大型麥稈剪貼工藝禮品,蔣雲花不斷揣摩探索著麥稈剪貼工藝,逐漸把這項古老的民間工藝發揚光大,也成就了她浙江省工藝美術大師、中國工美行業藝術大師的稱號,還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民間工藝美術家稱號。

還可以再突破麼?蔣雲花時常思考著這個問題。麥稈剪貼,看似簡單,但真正做起來,工藝複雜,薄如蟬翼的麥稈片,要經過浸、燻、蒸、漂、破、刮、染等20多道工序,最後用麥稈片剪貼成品。數十年的努力,蔣雲花一直在麥稈剪貼藝術之路上孜孜以求,不斷創新突破,作品也越做越大。但是,要將原本是色彩畫出的作品,用麥稈藝術來表現,困難重重。還有,製作巨大的麥稈剪貼工藝品,耗時費力,萬一不成功呢?

有了一個目標,不去走一走,怎麼能夠知道是否達到終點呢?!拼一拼,也許才是人生的意義所在。蔣雲花這樣想著,便有了創作《清明上河圖》麥稈剪貼畫的夢想,也有了她站在這幅作品前凝神屏氣的日子,思考著,謀劃著,行動著……

破 難

製作麥稈剪貼精品的第一個問題是製作材料。要把麥稈剪貼製作成傳世精品,蔣雲花最先想到的是底板。麥稈剪貼工藝品,需要把麥稈黏貼在底板上,過去用紙板、三合板等作為底板材料,時間久了,就會出現還潮、發黴、變形等情況,造成作品損壞。《清明上河圖》是這樣的長卷,在選用底板問題上,蔣雲花多方請教,併到金華、東陽等地考察,最後決定選用紅木板材,這樣可以避免因為潮溼產生的變形損壞情況。

前行路上,困難重重,每克服一次困難,就是一次藝術創作上的提升。經過精心謀劃,蔣雲花將《清明上河圖》原作放大4倍,帶著子女和學生開始了麥稈剪貼畫《清明上河圖》的創作之旅。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氣勢恢宏,既有市井鬧事的繁華盛景,車來人往;也有小橋流水的清波盪漾,鳥語花香;還有亭臺樓閣的明月清風,詩意盎然。其中人物就有800多個,神態各異,栩栩如生。撐船的,划槳的,做生意吆喝的,挑擔子的,閒聊的等等,蔣雲花不斷揣摩畫中人物的神情,逐個突破;在麥稈剪貼表現的基礎上,再用電烙鐵燙出人物的明暗色調,讓人物更加鮮活。《清明上河圖》中的建築美輪美奐,怎麼讓那些建築鮮活地展現在觀眾面前?蔣雲花注重著每一個細節。建築物上面的瓦片數以萬計,假如採用簡單的處理,可以採用長條的麥稈片,再配上適當的麥稈絲,拼貼出屋頂的效果。但是,這樣的作品缺乏立體感。怎麼辦?蔣雲花看到建築工匠在翻蓋瓦片的場景後,大膽提出採用建築工匠的手法,用麥稈片剪出一片片的瓦,然後用鑷子一片一片地黏貼在屋頂上。“成了,成了——”蔣雲花像小孩子似地跳起來,為自己找到新的創作方法而歡欣鼓舞。那一片片指甲大小的瓦片,就那麼一片一片地剪起來;然後一片一片地蓋到了屋頂上,這是多麼地費時費力啊,這個小小的細節,讓人無比震撼,也讓人感受到蔣雲花對工藝美術事業一絲不苟的卓越追求。

《清明上河圖》長卷中的作品名稱比較單一,放大以後的幾個大字,用麥稈剪貼如何來處理是個難題。蔣雲花和學生們想了很多方法,都覺得不滿意。有一次,一位學生帶來一塊十字繡,細細密密的小方形給了蔣雲花啟迪,說幹就幹,她裁出了麥稈絲,慢慢拼貼著,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六角形……,在不斷地比較中,她選擇了六邊形。蔣雲花的一名學生,整整花了六個月時間,用麥稈絲編織的六角形,完美地拼貼出“清明上河圖”五個大字。

有夢不覺天涯遠,難,怕什麼呢?辦法總比困難多。在麥稈剪貼藝術之路上不斷求索,蔣雲花帶著子女和學生們實現了夢想。2010年4月,耗時5000多個工作日的麥稈剪貼畫《清明上河圖》終於完成。站在這幅夢寐以求的作品面前,蔣雲花感慨萬千,她已經記不清度過多少個不眠之夜,也記不清流過多少汗水,更記不清付出了多少艱辛。現在,她終於可以安心睡上一覺了。

驚 豔

麥稈剪貼畫《清明上河圖》的橫空出世,在浙江文化界引起了轟動,小小的浦江麥稈剪貼就以這樣的方式被越來越多的人所知曉。

“這是麥稈剪貼技法的集大成,是對浦江麥稈剪貼工藝的一個總結,更是對麥稈剪貼工藝的一種突破,在麥稈剪貼工藝史上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浙江省文化廳原非遺處王淼處長觀看《清明上河圖》後,不由自主發出了由衷地讚歎。

“精美絕倫的《清明上河圖》,不僅是蔣雲花用40年匠心堅守演繹出的浦江麥稈剪貼傳奇,也讓更多的觀眾透過作品感受到了藝術家孜孜以求的拼搏精神。”教育部統編版中小學語文教材主題閱讀首選讀本——《伴閱讀·語文素養核心讀本》選用了書寫浦江麥稈剪貼《清明上河圖》的文學作品,對蔣雲花堅持不懈追求藝術的精神給予了高度評價。

《清明上河圖》驚豔亮相,參加第十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作品暨國際藝術品博覽會,贏得了評委一致好評,獲得金獎。2010年5月,《清明上河圖》在中國2010年上海世界博覽會上展出,博得了中外觀眾的喝彩,央視網、新浪網、浙江線上、《今日早報》等媒體先後報道了蔣雲花帶領子女、學生創作《清明上河圖》的事蹟。

“美的東西,都是有手的溫度的。”是啊,水滴石穿,百鍊成鋼,蔣雲花和她的子女、學生們用巧手剪貼編結著美麗的浦江麥稈剪貼,她們樸實無華的行動,體現了“匠心就是化普通為神奇”這一哲理。

麥稈很小,《清明上河圖》很大。當你站在浦江麥稈剪貼《清明上河圖》前時,也許你也會明白這樣一個道理:小到極致,也是一種大美。滴水成海,從小到大,也展現出蔣雲花在麥稈剪貼藝術之路上深耕數十年的工匠精神。

原標題:《100萬根麥稈的剪貼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