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劉春麗和她的“阿依布瑪”

2022-07-14由 福建大小事兒 發表于 農業

彝族阿依代表什麼

劉春麗和她的“阿依布瑪”

劉春麗在棉布上按照固定的圖樣描摹布扎“樣子”。

劉春麗和她的“阿依布瑪”

2021年1月7日,劉春麗在給雲鶴小學學生講解布扎的歷史。作為一名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劉春麗經常參加巍山縣的“非遺進校園”活動,讓孩子近距離了解非遺、認識非遺、珍愛非遺、傳承非遺。

劉春麗和她的“阿依布瑪”

閒暇時間,劉春麗喜歡坐在傳承工作室臨街的草墩上,邊做布扎邊和鄰居聊天。

劉春麗和她的“阿依布瑪”

劉春麗在布扎傳習所教孩子們做簡單的布扎產品。每到節假日,左鄰右舍的孩子和遊客都喜歡到劉春麗的布扎傳習所,觀賞那些漂亮的布紮成品,體驗布扎的製作過程。

劉春麗和她的“阿依布瑪”

劉春麗和丈夫在檢查布紮成品,並商量如何進一步改進工藝,適應現代大眾的審美需求。劉春麗和丈夫都是布扎製作能手,因共同的愛好相知相戀,共同走過了17年的時光,他們的家庭也被評為大理州文明家庭和“最美家庭”。

劉春麗和她的“阿依布瑪”

2020年6月12日,劉春麗向前來布扎傳習所參觀的巍山縣國家、省、州、縣級非遺傳承人介紹布扎產品。

劉春麗和她的“阿依布瑪”

2021年8月19日,劉春麗(左二)在和廠裡的姐妹交流佈扎製作技藝,每次討論後,大家布扎製作技藝都會有進步。

劉春麗和她的“阿依布瑪”

2021年8月21日下午,劉春麗(右)和工人在製作布扎掛件。

□ 陸向榮 文/圖

連續幾場秋雨過後,巍山古城的清晨,已略有些寒意了。

而現年44歲的劉春麗,卻早早起床帶著10多名婦女開始了一天的“作業”。200多平方米的車間裡,各種綵線、土布、布紐扣以及剪刀、扳指擺放有序,這些零零散散的原料經過工人們的一雙巧手加工,歷經數十個小時後,就將變成一件件造型各異,精巧可愛的巍山傳統民間手工藝製品——布扎。

“在巍山,每年端午節這天,孩子們胸前必定要掛一串布扎,用來表示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劉春麗說,她出生在巍山縣南詔鎮開南村一個普通農村家庭,她的奶奶胡宗玉溫柔細膩、心靈手巧,是當地縫製布扎的好手。在長期的耳濡目染之中,劉春麗也對布扎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經常學做一些簡單的物件,並和奶奶到古街上賣。

16歲初中畢業後,劉春麗到了當地扎染廠工作,做過扎染工、車工、縫紉工……但做布扎一直是她的愛好。2014年,劉春麗用多年的積蓄投資購置了產房,開始籌辦公司。裝修廠房、申辦營業執照、招聘員工、購買裝置……一應準備之後,當年11月,劉春麗的巍山縣阿依布瑪民族工藝有限公司開業了,“阿依布瑪”在彝族傳說中代表的就是心靈手巧之意。

“只有緊跟市場的步伐,不斷創新創意,才能夠繼續向前走。” 劉春麗說,如今公司有固定員工20多人,實現手工居家靈活就業800多人,產量最高時一年支出勞務費120多萬。產品遠銷北京、上海、重慶等省外旅遊城市,實現年產值380多萬元。劉春麗還配合相關部門對山區農村婦女進行布扎技能培訓,透過“公司+農戶”的生產經營模式,幫助當地婦女實現脫貧致富,公司也因此先後被省、州、縣婦聯評為巾幗創新業示範基地。

2020年12月,劉春麗被列為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巍山布扎代表性傳承人,她在巍山縣城南街開起了巍山布扎傳習所,一針一線傳承非遺,給當地居民和外地遊客講授巍山布扎的技巧,對外展示巍山地方特色文化。

如今的劉春麗,正帶著她的“阿依布瑪”的員工們,以小小布扎闖市場,用自己的心血與汗水,縫扎出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