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龍泉青瓷後繼有人,九零後“小師”來接班

2022-07-14由 新華社新媒體 發表于 農業

王武青瓷多少錢

龍泉青瓷後繼有人,九零後“小師”來接班

楊盛侃正在創作。戴昕律 攝(新華社發)

新華社杭州2月9日電(曹檳 戴昕律)南方溼冷的冬日清晨,氣溫逼近零度,在浙江龍泉一個工作室裡,幾個20歲出頭的青瓷“小師們”坐在拉坯機前,神情專注,不顧手上剛長的凍瘡,捧起冰冷的瓷土,開始了一天的創作。

“做青瓷很苦很枯燥,但在這批‘90後’身上我看不到嬌生慣養的習氣,相反,他們非常刻苦,可以說是風雨無阻。”世界網際網路大會和G20杭州峰會青瓷禮品設計製作者、工藝美術師王武說。

王武談起他的4個“90後”徒弟讚不絕口。他說,新一代的青瓷匠人創作環境更好,視野更開闊,因而在藝術創新上更加極致。

龍泉青瓷歷史悠久,遠在宋代便享譽亞、非、歐等地。2009年,龍泉青瓷傳統燒製技藝成功入選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成為全球迄今唯一入選的陶瓷類專案。

就在王武工作室的隔壁,1992年出生的楊盛侃稱自己是“以古為師”,他投入了大量時間和精力,學習和研究龍泉窯的傳統器型和裝飾紋樣。

龍泉青瓷後繼有人,九零後“小師”來接班

楊盛侃正在打量自己的青瓷作品。戴昕律 攝(新華社發)

從小就愛“玩泥巴”的楊盛侃,曾獲得浙江省第二屆青瓷技藝比武大賽總分第一名。2011年從龍泉中等職業學校青瓷專業畢業後,他留校當過助教,還在別人的工作室裡打過工。

2013年,他向家裡借了3萬元錢,接手了一個小窯,在狹窄陰暗的農村土房裡創辦了“泥承”青瓷坊。

他至今仍記得母親從鄉下家裡來給他送錢時的情景:黑色塑膠袋裝著一整沓錢,每一張百元紙幣都是舊舊的,捆起來比銀行裡同樣的一筆新錢厚了一倍。“她把錢遞給我時,對我說:‘不要亂花錢。’”

幸運的是,工作室開張一個月就接到了第一筆訂單——10套杯碟,售價2000元。由於窯比較小,他別出心裁地創作了一批小件作品,其中一套只有幾釐米大小的鳥食缸讓很多人記住了他。

2016年,楊盛侃用自己掙的錢給家裡蓋了一棟三層小樓。去年,他把工作室和展廳搬到了交通更加便利的市裡,但很快,他又動身去鄉下四處看房子了。

龍泉青瓷後繼有人,九零後“小師”來接班

龍泉中職校青瓷專業的學生們在上課。王國政供圖(新華社發)

“城裡固然有很多優勢,但我還是希望能夠有一個潛心‘閉關’的場所。我當下的目標是在幾年內做出一些比較有難度的作品。”他說。

據龍泉中職校青瓷教師王國政介紹,全校約有600人在學習青瓷燒製技藝,畢業後投身青瓷事業的年輕人也不在少數,但如何在商業和個人藝術追求之間找到平衡是他們面臨的一個難題。

龍泉青瓷寶劍產業保護和發展局局長盧勁松說,“90後”青瓷工匠的崛起已勢不可擋,他們散落在全市各地,包括農村地區還未進入官方視野的年輕工作室超過百家,未來將會是提升整個行業的主力軍。

盧勁松介紹,即將落成的龍泉青瓷創業孵化基地、針對年輕青瓷從業者的專場策展和推介會、各種技能比武和創新大賽等專案,都為改善新一代創業者的生產條件、激發他們的創作熱情提供了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