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不知有花》:讓中華兒女一眼就能認出中國審美

2022-07-12由 光明網 發表于 農業

苔花一現的現知什麼時候

作者:孫珺

徐文治,資深藝術媒體人、策展人、空間藝術規劃師,中國插花花藝協會理事。近年來致力於傳統生活美學研究,對文人茶事及瓶花藝術頗有心得。繼著作《瓶花之美》《瓶花六講》之後,推出了《不知有花——山木野草的四時之態》,精選五年來九十九件瓶花作品,以春夏秋冬為序,每件作品都有其寫的一段創作心得,“或紀其事,或寄其情,或論其法,或探其理”,讀起來很輕鬆,掩卷又有無盡的言外之意,耐人琢磨。

《不知有花》:讓中華兒女一眼就能認出中國審美

《不知有花——山木野草的四時之態》 徐文治 灕江出版社

“不知有花”的三重含義

一本講插花的書卻叫《不知有花》?徐文治老師道出其中的三重含義:

第一重,忙碌的日常中,可賞花的時間有限;花開時節,真正懂得花之美的人也有限;天下之大,南北殊異,花何止千萬種,能賞者又有幾何?

第二重,作品中選擇的花多是一些不知名的野花凡卉:薺花、二月藍、松花,珍珠梅、半夏、地黃、車前、商陸,菱花、苔花、茨菇、白屈菜、國槐、決明……透過藝術的手段,把大家不熟悉的凡花放大了給大家看,原來在平凡的地方,還有這麼讓人感動的生命在絢爛盛放。

第三重,書中大量作品沒有花,而是選擇了枝材、果實,看到的是花兒褪盡後的狀態。這才是生活的常態:一時的絢爛背後,是更為長久的庸常。

對話徐文治:沒有花才是大自然的常態

廣州日報:您為什麼要寫《不知有花》這樣一本書?

徐文治:我前面出的兩本書(《瓶花之美》《瓶花六講》)側重於文字的論述,從歷史、史料的角度來論證中國傳統的插花。《不知有花》則用圖片形式直觀展示。這市場上的插花書籍都以繁花似錦為主,我想反其道而行之,告訴大家,沒有花,我們也能插花;沒有花,中國傳統的瓶花作品也能表現出美輪美奐的藝術境界。《不知有花》裡的花很少,即使用到花,也是大家不常見的花,不會去關注的花。我想用這樣一個反差來告訴大家,沒有花才是大自然的常態。

廣州日報:您一直在講有關瓶花方面的課程,您會強調瓶花和日式插花的區別嗎?

徐文治:日本的插花起源於佛前供花,中國插花起源於文人惜春護花的傳統。傳統文人對花材的採折時間,採折後的處理,插制過程中的處理,插制後的保養,有很多理論總結,並提出了非常完備的處理技法、處理技巧,這也反映出文人護花的精神追求,讓花在瓶中“駐顏色,保令終”,甚至就瓶結實。對花材的愛護是中國傳統插花非常顯著的特色。這樣的堅持在其他插花體系裡不多見,中國人執著地關注花的滋養貫穿插花活動始終。

瓶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切片,瓶花適合的人群非常廣泛,對中國傳統文化、對中國固有的生活方式,對中國固有的審美有所瞭解的人,都很喜歡我們的課程。

廣州日報:透過您的書和課程,您希望傳達怎樣的生活美學理念呢?

徐文治:五千年曆史的中華文明,有著自己內在的綿延不絕的審美,有著自己獨特的生活方式。雖然生活日新月異,但是植根在我們血液裡的文化記憶沒有喪失。我希望透過瓶花課程,透過瓶花藝術,透過我們的書籍,來梳理中國傳統的生活方式,讓中華兒女一眼就能認出中國審美,並把這種審美化做到極致。(孫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