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獻身科教、豐碑永鑄,華南生物防治之父蒲蟄龍院士

2022-07-12由 中國青年報 發表于 農業

平腹小蜂怎麼養

在我國的昆蟲學界

有這樣一位學者

他一生忠誠黨的教育事業

嚴謹治學、謙虛謹慎

他是勇於探索生物學科前沿的開拓者

也是桃李滿園的偉大教育家

他率先推廣和應用“以蟲治蟲、以菌治蟲”

建立水稻病蟲害綜合防治基地

在害蟲生物防治和綜合防治方面

亦有著舉世矚目的成就

今天,讓我們走進蒲蟄龍

聆聽這位中國科學院院士

國際傑出的昆蟲學家

我國害蟲生物防治奠基人的故事

戰火年代,於家為國

獻身科教、豐碑永鑄,華南生物防治之父蒲蟄龍院士

1931年,鐵蹄踏下山河碎的“九一八”事變讓蒲蟄龍堅定了科學報國的信念。在當時,中國的昆蟲分類學非常薄弱,蒲蟄龍選擇中山大學農學院昆蟲學科作為自己的主攻方向。在本科和研究生學習期間,蒲蟄龍就已在昆蟲學界嶄露頭角。“七七”事變之後,蒲蟄龍回到中山大學任教。八年抗戰的顛沛流離,從未讓他放鬆過教學與科研工作。

百廢待興,投身祖國

獻身科教、豐碑永鑄,華南生物防治之父蒲蟄龍院士

1949年,蒲蟄龍在美國獲得了博士學位。當聽到新中國成立的訊息,他和妻子李翠英女士毅然謝絕美方的多次挽留,回到百廢待興的祖國。新中國成立初期,多地發生嚴重農林病蟲害。蒲蟄龍考慮到化學農藥對生態環境的危害,頗具創新性地提出了用害蟲天敵防治害蟲的“生物防治”理念,首次應用赤眼蜂防治甘蔗螟蟲並取得了巨大成功。

上世紀六十年代開始,他推廣應用平腹小蜂防治荔枝的大害蟲荔枝蝽象,七十年代開始研究和利用質多角體病毒(CPV)防治馬尾松毛蟲、利用核多角體病毒(NPV)防治斜紋夜蛾等多種農林蔬菜害蟲,均取得良好效果。與此同時,他還在各地培養了一大批技術骨幹。蒲蟄龍先後獲得全國勞動模範、全國高等學校先進科學工作者等稱號。

以蟲治蟲,開拓創新

1980年,蒲蟄龍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蒲蟄龍提出了“以發揮天敵作用為主的害蟲綜合防治策略”,即透過耕作防蟲、育蜂治蟲、以菌治蟲、養鴨除蟲等措施,基本避免化學農藥的使用,既保護了農田生態,又能有效防治害蟲,使綜合防治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這受到了國內外學界的高度關注和高度評價,聯合國糧農組織有關專家認為,這是“最合理的水稻害蟲防治計劃”。

蒲蟄龍透過這些實踐,結合國內外的研究成果,主編了《害蟲生物防治的原理和方法》、《昆蟲病理學》等多部專著。“以蟲治蟲”策略使農藥用量減少三分之二,為中國大面積實施病蟲害綜合防治做出了卓越貢獻,為世界各國的生物防治提供有益參考。美國《有害生物綜合防治》雜誌稱蒲蟄龍為“南中國生物綜合防治之父”。

此外,蒲蟄龍建立的中山大學昆蟲研究所,之後發展成為了“有害生物控制與資源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繼續聚焦農業有害生物的生物防治,獻力國家健康農業、鄉村振興和生態文明等重大戰略需求。

言傳身教,立德樹人

蒲蟄龍為我國培養了一大批傑出人才,是一位德高望重的教育家。他在生物防治的理論和實踐上碩果累累,培養了大批專業人才、桃李滿天下,為我國以至世界生物防治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

在與蒲蟄龍學生,教授龐義、魏聰桂、古德祥、徐利生、關貫勳的訪談中得知,蒲蟄龍常說:“當教師的,一定要設法讓學生超越自己,否則國家的科學技術就不可能向前發展”。他也常告誡學生:“作為一名自然科學工作者,胸懷要豁達、意志要堅定、要擴大視野、重賢器才。”

獻身科教、豐碑永鑄,華南生物防治之父蒲蟄龍院士

蒲蟄龍題詞

潛心科研、獻身教育

蒲蟄龍為保護生態平衡

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他的故事將永遠記載在人類歷史發展的豐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