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不愁沒活幹,就是最大的安心”

2022-06-26由 澎湃新聞客戶端 發表于 農業

晾曬大棚幹什麼

“不愁沒活幹,就是最大的安心”

“不愁沒活幹,就是最大的安心”

△今天的寧波日報在頭版刊登由寧波日報和延邊日報聯合採訪的“擺脫貧困 攜手小康”主題報道——《“不愁沒活幹,就是最大的安心”》。講述了寧波、北侖幫助延邊、汪清一起打造黑木耳產業,助力脫貧攻堅。

“不愁沒活幹,就是最大的安心”

在閆翠蓮的腦海裡,這輩子最後一次陪丈夫散步的畫面,定格在去年8月。那時,農場裡相繼“綻放”的黑木耳才收了兩茬,大棚裡的10餘萬菌包競相吐出凝露般的芽,穿梭其間的村民臉上,藏不住豐收的喜悅。

“不愁沒活幹,就是最大的安心”

但誰能料到,一個家庭的未來,竟然如同被洪水席捲般崩潰得如此迅猛又突然。散步歸來,才邁進家門沒多久,折磨丈夫多年的腦血栓再次發作。閆翠蓮不得不將已不省人事的丈夫抬上救護車,送往汪清縣人民醫院。十一天的搶救沒能挽留住家中頂樑柱的生命,卻讓這個本就“為藥所困”的家庭背上了10餘萬元的債務。

“那一刻,我感覺天都塌了。”閆翠蓮別過頭,用最平靜的語調訴說著最沉痛的悲傷。

從延邊州汪清縣人民政府出發,沿省道202線驅車近40公里,記者來到了位於天橋嶺鎮的桃源小木耳種植基地。初見時,56歲的脫貧戶閆翠蓮正在無菌車間忙碌。16個排成方陣的金屬接菌槍在系統操控下,為流水線上的木耳菌包注入液體菌種。閆翠蓮的工作是挨個將菌包的注射口用海綿封堵起來。

“我不能離開崗位太久,不然同事的工作壓力就大了。”從流水線上下來的閆翠蓮身著綠底白紋工作服,一臉燦爛的笑容,“平日裡忙得很!這裡每天能生產10萬多個菌包,你算算,根本不愁沒活幹!”

不愁沒活幹,這對於把還債當成“第一要務”的閆翠蓮而言,宛如一顆定心丸。在汪清縣乃至整個延邊州,優先為貧困戶安置工作崗位,是當地政府的一大承諾,而產業專案能在多大程度上實現“帶貧”,則是衡量專案的最基本指標。黑木耳作為汪清縣的“金字招牌”,自然成為了帶貧的“明星產業”。

近3年來,寧波在汪清累計投入援建資金9753。3萬元,援建黑木耳產業專案20個,佔該縣援建資金的近八成。在黑木耳產業帶動下,汪清縣貧困人口由2016年底的8375戶14214人減至2019年底的202戶318人,貧困發生率由14。5%降至0。32%。勤快如閆翠蓮在政策的扶持下,看到了脫貧致富的曙光。

延邊州的天總是亮得格外早,凌晨3時,閆翠蓮就忙活開了。“在菌包廠上班,每天能拿110元錢。我還能在上班前騰出點時間摘木耳,領導按小時給我加班工資。這樣一來,一個月能賺到4000來元錢。”她給記者算了筆賬,按照這個進度好好幹,最快明年上半年,母子二人就能告別負債累累的苦日子。

眼下正值六月中旬,木耳菌包的生產即將告一段落,但閆翠蓮絲毫不擔心自己接下來的工作,因為,農場裡第一茬木耳已經可以採摘。“我們的工作能夠‘無縫銜接’!”閆翠蓮說,“菌包不生產了,我們就下地摘木耳;等到10月份木耳摘完了,我們還能幹晾曬、分揀、包裝的活兒。”不缺活幹,日子就有了保障,閆翠蓮走在通向農場的石子路上,步子都是輕快的。

“汪清的木耳好!你看這一瓣瓣的,多嫩多厚實!種在大棚裡,還不用擔心泥沙和灰塵。”談起木耳這位“老朋友”,閆翠蓮總有說不盡道不完的讚美。走進農場的立體大棚,一股溫潤的溼氣撲面而來。染墨的“露珠”從菌包上細小的氣孔鑽出,在溼氣中舒展著油亮的“花瓣”,彷彿白玉柱上鑲嵌的層層黑雲。

“一般來說,木耳長成一元硬幣大小就可以採摘了。”閆翠蓮伸出手,溼滑的木耳在她掌心打顫,一會兒功夫,便已裝滿半個塑膠桶。“一個菌包能摘5茬,產一兩半乾木耳不在話下。看今年這長勢,又是大豐收!”她雙手將木耳傾倒在露天的棚架上晾曬,雙眼微微失神,彷彿又回到了去年,那個難以忘懷的深秋——

處理完丈夫的後事,尚未從悲傷中恢復的閆翠蓮再度回到這片農場時,已是深秋十月。大棚裡的最後一茬木耳已經採摘完畢,大片大片晾曬在藍天下、黑土地上的白紗棚架裡。“大概是這樣一片豐收的場景讓我釋懷了吧,我慢慢聽得進同事、親戚的安慰和勸說。天不會塌,債不會自己還上,沒錢兒子也討不上媳婦。現在國家政策好,我得靠著自己的這雙手,把日子好好過下去。”

站在木耳農場的高臺處,閆翠蓮的身後山重水遠,致富花開。

“不愁沒活幹,就是最大的安心”

(北侖釋出綜合編輯,資料來源: 寧波日報 記者 張凱凱 延邊日報 記者 陳延龍)

猜你喜歡

原標題:《“不愁沒活幹,就是最大的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