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山裡發現“兵馬俑”,三次大規模勘探均失敗,老人一句話點醒專家

2022-06-25由 微醉說歷史 發表于 農業

鏨子怎麼念

說起“考古”,或許很多朋友會聯想到秦始皇,主要原因是“驪山陵”雖然早已確定位置,卻至今未被開啟,越是這樣,越讓人感到好奇;當然,未開啟的驪山陵僅是秦始皇陵的一部分,威武壯觀的“兵馬俑”早已重見天日,但這裡要說明一下,“兵馬俑”可不僅陝西有,江蘇也有。不同的是,

“驪山陵”至今未被開啟,徐州獅子山卻被譽為“最難找,最難挖的古墓”。

山裡發現“兵馬俑”,三次大規模勘探均失敗,老人一句話點醒專家

江蘇徐州東郊4公里處有座“獅子山”,1984年12月一天,當時山腳有一磚瓦廠,工人正在取土,忽然 “當”的一聲響,工人的鐵鍬被反彈回來,地面也發生了塌陷;由此,

繼咸陽楊家灣“西漢彩繪兵馬俑”、西安臨潼“秦始皇兵馬俑”之後的第三批兵馬俑軍陣———“獅子山彩繪兵馬俑”橫空出世

;“獅子山兵馬俑”屬漢代產物,與秦始皇時期的高大魁梧還是有一定區別的,這也讓無數專家、學者驚歎不已。

對考古有研究的朋友或許知道,“兵馬俑”僅是古代帝王陪葬的一部分,從某種角度看,甚至僅是整座古墓“最不重要”的部分;當然,出現了“兵馬俑”也預示著獅子山中很可能存在漢代帝王級別的古墓。

再說徐州,東臨大海,西控中原,南屏江淮,北扼齊魯,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

;詩有“自古彭城列九州,龍虎爭鬥幾千秋”,直白點解釋,這句古詩指的是楚漢相爭時,漢高祖劉邦曾封韓信為“楚王”,因此徐州又有“楚地”之稱。

山裡發現“兵馬俑”,三次大規模勘探均失敗,老人一句話點醒專家

史料記載,韓信雖是第一任“楚王”,但還是被當作異姓剿滅;“楚王”封號卻得以保留,變成了劉姓繼承。總之,歷史上的徐州曾有十二任“楚王”,迄今卻只發現了7座“楚王墓”,這還要得益於一個人——王愷;“王愷”本就是徐州本地人,畢業後一直在洛陽博物館工作,直到1977年才被調回。王愷身為考古工作者,對歷史頗有研究,尤其對故鄉的“楚風漢韻”魂牽夢繞,

他的夢想是找到傳說中的“十二座楚王墓”;從考古角度出發,他的理想也代表了眾多考古工作者的夢想。

山裡發現“兵馬俑”,三次大規模勘探均失敗,老人一句話點醒專家

再回到1984年,獅子山發現“兵馬俑”,這就預示著附近很可能隱藏著古墓,但還有個難點,“獅子山”是座石頭山,考古隊無法用洛陽鏟進行勘測;有研究的朋友或許知道,我國

“探墓”歷史悠久,這項技術也分“望聞問切”。

說得直白點,專家多次組織山中老人開座談會,以此來了解獅子山的傳說;就這樣,山中世代居住的老人提出了不少意見,還曾親自帶著專家找到“疑似古墓”的地點,但均無果而終。

直到1986年春,大規模勘察活動正式拉開序幕,由當時煤炭地質部牽頭;當時動用了先進的“微伽重力儀”,經過二十多天的努力,考古隊幾乎將這座海拔僅61米的石山勘察了個遍,真的發現了“異常區域”。但專家用鑽探裝置打孔取樣後,卻讓人大失所望,原來這裡並不是什麼“古墓”,而是一處風化巖;

就這樣,耗時二十餘天,動用三百多人的“第一次大規模勘探”最終以失敗告終。

山裡發現“兵馬俑”,三次大規模勘探均失敗,老人一句話點醒專家

實事求是地說,“獅子山”面積不大,動用這麼多資源仍未找到古墓,這也反映出古墓的隱蔽性;從某種角度看,越是“隱秘”,越能說明古墓的價值,考古專家的興趣也就愈加濃厚。1987年,礦業學院,北京研究生部再次組織大規模考古,並邀請當時十省,三十餘家科研單位的科技人員;利用重力法、磁法、電法、低頻測試儀、直流電測器、電法儀、放射性地質雷達、淺層地震儀等9種當時最先進的探測儀器。

單就“地質雷達”和“地震儀”來說,這兩種儀器的探測深度達數十米;理論上獅子山的海拔不過61米,用這兩種儀器來探測,總該綽綽有餘了吧?這次大規模考古活動對獅子山進行了全方位、密集式勘測,共歷時15天,當時的寧書年教授和他的團隊還編寫了《綜合物探探測古墓研究報告》;

報告中,寧書年教授表示發現了2000多平方米的古墓區。

山裡發現“兵馬俑”,三次大規模勘探均失敗,老人一句話點醒專家

其中關鍵部分是,儀器發現了三條“異常區”,初步推斷這就是“獅子山古墓”的墓道;專家還以各項資料為根據,認為“墓道”就在獅子山腳的一處塌陷坑下,並請示發掘。很快得到上級批准,當時參與發掘的有百人工程隊,整整歷時五天,“墓道”才終於顯出它的真身;

原來這裡並不是什麼“墓道”,而是由堅硬基岩構成的一處地下空洞,“第二次大規模勘探”就這樣以失敗告終

簡單的說,考古專家們並沒有對“獅子山”失去興趣,1990年,地震局協助考古專家第三次進駐獅子山;當時動用的均為用以地震勘測的先進儀器,

對約一萬五千多平方米的區域進行了重點勘探,且再次劃定了“疑似古墓”的區域

;有了前兩次經驗,這次考古隊並沒有進行大規模發掘,而是先請礦業大學幫助驗證,結果仍舊是“地下溶洞”。總的來說,三次勘察活動動用了近千人次的力量,耗費資金十餘萬,但還是未能發現山中有“古墓”存在;說到這或有朋友會說“才十多萬,這一數字不多啊!”

山裡發現“兵馬俑”,三次大規模勘探均失敗,老人一句話點醒專家

需要解釋一下,“十多萬”的資金對於今天來說,或許不算多,但對於八十年代來說堪稱“鉅款”;這些錢甚至能購買數臺當時最先進的精密儀器,正因如此,關於“獅子山古墓”的專業勘察就此停止,考古人員再次回到用洛陽鏟找墓的時代。值得說明的是,前面提到的“王愷”5年內直接或間接參與了前三次勘探活動,雖然結果均以失敗告終,但他卻並未對獅子山失去耐性;以後的日子裡,王愷仍舊拿著洛陽鏟在山中轉悠,也時常深入附近老鄉家中打探訊息。

山裡發現“兵馬俑”,三次大規模勘探均失敗,老人一句話點醒專家

王愷開始參與到山中老鄉的閒聊中,大多都是些家長裡短;雖說如此,王愷仍不肯放過任何機會,直到有次聽到老人的一句話後,“楚王墓”終於有了線索。當時幾位老人在一起閒聊,內容大多是當年的莊稼收成,一位老人說“XX家的紅薯窖可真大,能容上萬斤的紅薯”;

就是這麼一句看似“風牛馬不相及”的話,卻引起了王愷的極大興趣

,理由其實很簡單,獅子山是座石頭山,想在堅硬的石頭堆裡挖“地窖”,其難度非常大,那就更別說“能存上萬斤紅薯”的巨大空間了。

延伸一下,僅憑當地村民不可能挖出如此巨大的“地窖”;那就只剩一種可能,“紅薯窖”早已存在,那會不會與“古墓”有關係呢?對考古有研究的朋友或許知道,古代帝王的陵墓修築的都十分巨大,也只有帝王級別的人物才有能力“掘山而葬”;王愷馬上請老人帶自己去看“紅薯窖”,

一進去就見這哪是什麼紅薯窖,分明是古人用鏨子在石頭上開出來的一條通道

,只不過再往深處已被封堵,也就是說,“獅子山古墓”很可能就在通道的下面。

山裡發現“兵馬俑”,三次大規模勘探均失敗,老人一句話點醒專家

以後的一系列勘探水到渠成,1994年,獅子山迎來第四次大規模發掘;這次發掘將山中居民全部遷走,各種工程機械一應俱全。當獅子山從上至下被開啟後,全場眾人驚得目瞪口呆;原來這座古墓深藏在一百多米的山腹中,山與墓融為一體,難怪前三次先進儀器都勘探不出。本次考古發掘歷時三個多月,共計清理5000餘方的石頭,可以說將整座獅子山掏空;簡單的說,本次出土各類金、銀、銅、鐵、玉、石、陶等珍貴文物兩千餘件,

其中又以雕龍玉璜、弦紋玉環、雕花玉厄、螭虎紋玉飾、鑲玉漆棺、銅扁壺等為國寶級文物。

山裡發現“兵馬俑”,三次大規模勘探均失敗,老人一句話點醒專家

後經專家證實,這座古墓的主人是西漢第三代“楚王”劉戊,史載其“好大喜功,驕奢淫逸”;漢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劉戊參加七國之亂,後被周亞夫打敗。漢景帝念其皇族身份,准許劉戊仍以楚王身份下葬,但當時陵墓並未完全修好;劉戊死後被匆匆安葬在還未修好的陵墓內,前面提到的

“紅薯窖”正是當年修墓工人遺留的運石通道,如今也成了“獅子山古墓”的唯一破綻。

山裡發現“兵馬俑”,三次大規模勘探均失敗,老人一句話點醒專家

這裡還要說明一下,專家進入古墓後發現,這裡早已被土夫子光顧過了;但由於開啟大墓造成了結構破壞,

當年盜墓賊究竟是怎麼發現、怎麼進入這座“石頭墓”,至今仍是專家研究的課題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