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珍稀鳥類來京記

2022-06-13由 新京報官微 發表于 林業

黑鸛怎麼讀的

珍稀鳥類來京記

“369種野生植物,202種野生動物在北京溼地內安家”。

文4745字

,閱讀約

需9分鐘

新京報記者 張璐 應悅 編輯 樊一婧 校對 盧茜

黑羽白腹、紅喙紅腿,大型涉禽黑鸛在水邊“優雅”捕食的畫面,往往讓觀鳥愛好者“眼前一亮”。近年來,從“中國黑鸛之鄉”房山,到魚蝦豐美、空氣清新的密雲水庫,黑鸛優美的身影出現在北京越來越多的地方。

除了黑鸛、鴛鴦等國家重點保護鳥類種群數量穩步上升,震旦鴉雀、青頭潛鴨、白尾海雕等珍稀瀕危鳥類也在北京溼地內相繼被發現。“369種野生植物,202種野生動物在北京溼地內安家”,北京市園林綠化局野生動植物和溼地保護處副處長黃三祥說。

得益於生態功能的改善,北京溼地生物多樣性正持續增加,溼地成為北京野生動植物的“樂園”。

珍稀鳥類來京記

珍稀鳥類來京記

▲密雲水庫觀鳥小組成員拍攝的黑鸛。

新京報記者 張璐 應悅 編輯 樊一婧 校對 盧茜

━━━━━

趙永祥是一位資深攝影愛好者,永定河是他最常光顧的攝影地之一。近一年來,每天早上5點左右,他都會去永定河附近溜達一圈。最近正是候鳥遷徙的季節,許多平時不常見的鳥類現身北京,身邊的攝友都陸續拍到了罕見的珍稀鳥類。

十月下旬的一個早上,趙永祥和幾位攝影同好一同前往永定河。拍完了日出,一行人駕著車來到河畔,遠遠就看見河面上有一群黑壓壓的鳥。一位攝友突然叫了一聲,轉過頭來問他,那些是不是黑鸛?

“我趕緊拉近了鏡頭一看,這長長的大紅嘴,高高的腿,碩大的身子,肯定是黑鸛。”此前,趙永祥曾在有著“黑鸛之鄉”的十渡工作,黑鸛的樣子,他一直沒忘。這是他第一次親自拍到黑鸛。

珍稀鳥類來京記

珍稀鳥類來京記

▲資深攝影愛好者趙永祥拍攝的黑鸛。

“剛看到的時候是真的激動,強壓著內心的喜悅,衝著它們一頓拍。”趙永祥說,當時這群黑鸛大部分都在水中休憩,有的在覓食,有的在梳理羽毛,集中在河邊淺水區域,將近20只之多。

黑豹野生動物保護站站長李理專注保護北京地區的黑鸛已有20年,他介紹,自從永定河三家店以下徹底斷流以後,這是第一次有人拍到這麼多的黑鸛出現在永定河。

黑鸛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也被《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列為瀕危物種。作為一種大型涉禽,生性膽小,只在安靜和隱蔽的地方築巢和捕食。曾經的永定河因河泉湖沼眾多、植被豐富,成為黑鸛繁殖和遷徙的重要中轉站。

“黑鸛的大批量回歸,是永定河流域生態環境逐步恢復的一種證明。”李理介紹,黑鸛是一種重要的環境指示性動物,它們主要以泥鰍等小型魚類為食,通常覓食在干擾較少的河渠、溪流等地,透過眼睛搜尋食物。只有水質清澈,才能滿足黑鸛的捕食需求。

今年5月,永定河北京段25年來首次實現全線通水,並於今年10月下旬二次補水。目前,永定河在山峽段、平原段形成水面面積約1800公頃。專家認為,今年,永定河的兩次補水,不僅帶來了清澈的水源,同時也帶來了豐富的魚蝦。黑鸛的出現,也驗證著永定河流域生態系統的恢復。

珍稀鳥類來京記

▲資深攝影愛好者趙永祥拍攝的黑鸛。

珍稀鳥類來京記

▲資深攝影愛好者趙永祥拍攝的鶚。

永定河上的“新朋友”

永定河上的“新朋友”

黑鸛以前主要集中在房山十渡景區的拒馬河流域,如今,它們已經不滿足於安守北京西部,倩影頻頻出現在密雲、大興等區。

“古北口鎮、潮白河流域、雲蒙大橋……密雲區從北向南,我們都拍到了黑鸛的身影,這說明黑鸛在密雲區已經形成固定的種群。它們在淺水區覓食,在峭壁上築巢棲息。”自然之友野鳥會的觀鳥愛好者林倫說,黑鸛在白河穿密雲城而過,由於水域環境保護得好,在溪翁莊鎮的君山墅社群內,居民也可以看到黑鸛從河面上空飛過或在水邊覓食,有的居民用長焦相機將這些畫面拍攝下來。“鳥類找到離人更近的棲息地,人鳥和諧共生的畫面在密雲上演。”

今年10月8日,麋鹿苑生物多樣性調查團隊也在永定河大興段發現了3只黑鸛。

黑鸛在全球分佈僅3000餘隻,其中在我國有1000只左右。北京市園林綠化局最新的候鳥監測顯示,目前北京市的黑鸛種群數量穩中有升,達100多隻。

北京市野生動物救護中心救護體系建設和管理科科長史洋說,北京平谷、懷柔、昌平、門頭溝等北部和東部山區都有黑鸛分佈。根據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體系資料顯示,全市80多個監測點位中,7個區的9個監測站曾經監測到黑鸛。

其中,密雲的黑鸛數量有20多隻,延慶有10多隻,它們大多春天到秋天在北京山中繁殖,冬季遷徙到南方。房山的數量最多,將近30只。由於拒馬河冬天不結冰,房山十渡分佈著黑鸛越冬種群。

黑鸛在北京過冬,不僅要經受低溫的考驗,食物匱乏也是一大問題。為了保證黑鸛不捱餓,中心工作人員選擇水面寬闊、流速緩的六渡,為黑鸛投餵小雜魚。“主要選泥鰍,它們大小適合,營養豐富。泥鰍不會隨著河水流走,而是鑽到河底淤泥和沙地裡,黑鸛在淺水區域找吃的,容易發現它們。”

NGO組織中國觀鳥記錄中心的觀測記錄了黑鸛更廣泛的分佈。“由於觀鳥愛好者的路線更靈活,2014年以來,在北京的海淀等9個區的20個觀鳥地記錄到了黑鸛。”史洋說,今年,北京市野生動物救護中心開展了黑鸛專項調查,其中包括6個區的10個重要棲息地,最多的一個月記錄到35只黑鸛。

永定河上的“新朋友”

━━━━━

除了黑鸛,越來越多的鳥類願意來北京“做客”。正值候鳥遷徙季,在南飛途中,大片的候鳥將環境清新、食源充足的北京作為中轉站,落腳補充食物。

扛著單筒、雙筒望遠鏡,野鴨湖溼地自然保護區管理處科研監測科副科長方春每天要繞湖走上幾公里,“追著”鳥類進行觀測,無論颳風下雨。“哪種鳥何時來京?何時飛走?鳥群每天都有新的變化,這些都要記錄,科研工作不能有半點含糊。”從2005年到野鴨湖工作以來,他見證了鳥類從當時的247種增加到現如今的348種。

珍稀鳥類來京記

▲方春用望遠鏡觀測鳥類。受訪者供圖

剛開始不懂,方春拿著鳥類圖片書,對照鳥的習性、姿態、羽毛顏色一點點學習,經過15年觀測,方春不僅能識別200多種鳥類,光聽叫聲就能“辨鳥”。“我的第一感官是耳朵,聽到動靜了再用眼去找。鳥類的叫聲不同,比如四聲杜鵑,真的是‘咕咕咕咕’叫上四聲,婉轉動聽。”

2015年,方春第一次在野鴨湖觀測到了白鶴的身影。它通體雪白、臉兒是紅色的,飛起來羽尖帶著黑色。激動不已的方春把圖片發給專家看,確認了這就是國家一級保護鳥類白鶴。目前,野鴨湖發現的國家一級保護鳥類達到11種之多,二級達到49種。

珍稀鳥類來京記

▲每到遷徙季,野鴨湖便會迎來成群的灰鶴。方春供圖

今年10月初,零零星星的候鳥作為“先頭部隊”,來到北京“補給”。到了11月中下旬,2、3萬隻候鳥經過長途跋涉,聚集野鴨湖,它們飛掠水面的壯觀景象,引來了不少觀鳥愛好者。“鳥兒很聰明,去年它遷徙經過這裡,喜歡這兒的環境,今年就還會來。”方春說,為了給鳥類創造它喜歡的自然環境,野鴨湖也劃分了核心區、緩衝區、試驗區,對溼地進行保護。

2015年起,南水北調水引入水庫。密雲水庫的水域面積不斷增大,鳥類的棲居地灘塗、淺灘等逐漸增加,密雲水庫上出現了好多鳥島。密雲水庫觀鳥小組成員李婕記得第一次登上最大鳥島的情景,“滿天飛舞的翅膀,讓我覺得好像到了鳥的天堂。這說明我們水庫周圍的環境越來越好了。”

前幾天,李婕又在水庫上游河道看見了20多隻黑鸛。候鳥南遷已經過半,停留在水庫的鳥類有數萬只。觀鳥小組每月進行一到兩次的觀測。拍攝前,小組成員要進行數天的提前摸點,每天在天亮時分趕到現場確認鳥類出沒。拍攝時,小組成員還要穿上迷彩服,避免驚擾鳥類覓食。

目前,密雲水庫初步整理出了密雲水庫鳥類名錄,編制了手冊,收錄各種鳥類188種。春季,在密雲水庫盤旋翻飛、逐浪覓食、繁育後代的候鳥有數十萬只,包括淡水鷗、大小天鵝、白鷺、蒼鷺、鸕鷀、各種秋沙鴨等鳥類。

珍稀鳥類來京記

▲密雲水庫觀鳥小組成員李婕拍攝的鸕鷀。

珍稀鳥類來京記

▲密雲水庫觀鳥小組成員李婕拍攝的黑翅長腳鷸。

“房山黑鸛”變身“北京黑鸛”

“房山黑鸛”變身“北京黑鸛”

掌握了鳥類活動規律,接下來的工作就是保護。“像黑鸛這樣的鳥,它們非常怕人,十分警覺。如果水庫這邊的人類活動多,它們絕不可能在此停留。”李婕說。

密雲水庫水政科科長王榮臣介紹,密雲水庫155米高程有300公里全封閉圍網。圍網內禁止非水庫人員進入,避免水庫內部無序人員活動對生態環境產生影響。一旦有人員進入,水庫還有執法人員進行執法。目前,水庫執法人員每年平均要巡查9萬餘公里。

瞭解了鳥類的習性後,方春的“保護欲”更強了。“我觀察到,猛禽接觸鳥類巢穴的時候,雌鳥會裝瘸吸引猛禽的注意力,就像在跳舞一樣,有點滑稽但很感人。平常它們是躲著猛禽的,但為了保護自己的幼鳥,它們敢跟天敵拼命,這不是跟咱們人類一樣嗎。”有時候,有學生到野鴨湖做科普觀測,方春也會向孩子們灌輸保護鳥類的理念。他說,延慶區也組織了巡護隊伍,防止有人破壞溼地自然環境、傷害鳥類。

鳥迷也需要有護鳥意識,文明觀鳥。史洋說,“貓頭鷹夜晚活動,白天在樹上休息,一些鳥迷好容易看到猛禽,大聲喧譁踹樹,就為了讓貓頭鷹睜眼,以便拍出來的照片更好看。貓頭鷹被迫到處飛,體力不支容易受傷。”

史洋認為,還有兩類情況值得注意。為了減少人為對鳥類的干擾,郊區綠地養護方式最好從人工改成自然演替。“候鳥更喜歡荒地,人工化養護力度過大反而對鳥類造成不好的影響。城市裡公園綠地需要考慮農藥使用對昆蟲和果實(鳥類食物)的影響,謹慎使用農藥。”

同時,郊區要謹防對鳥類棲息地的土地性質進行改變。“有的地方以前是農田,農民種玉米高粱,很多越冬的候鳥遷徙時在農田裡覓食,爛在地裡的莊稼是候鳥重要的食物來源。但一些地點變成保護區重新規劃後,不允許再用作農田,可能造成候鳥食物的減少。

珍稀鳥類來京記

▲密雲水庫觀鳥小組成員李婕拍攝的大天鵝。

“房山黑鸛”變身“北京黑鸛”

━━━━━

“鳥類種群數量逐步增加,它們生活的地方得有吃的,有喝的,有棲息地和隱蔽地。黑鸛這類涉禽,適應於在淺水或岸邊棲息生活,水深不能沒過腿,這就需要恢復淺灘和灘塗溼地。”

北京市園林綠化局野生動植物和溼地保護處副處長黃三祥說,“十三五”時期,北京將溼地恢復與建設任務納入新一輪百萬畝造林綠化行動計劃。目前,北京400平方米以上的溼地總面積已達5。87萬公頃,佔全市總面積的3。6%,比2008年增加了0。73萬公頃。

“保護恢復溼地分三類”。他具體解釋道,對於野鴨湖溼地、漢石橋溼地、密雲水庫溼地等現狀較好的溼地,相關部門對區域開展保護,避免人為干擾野生動物,儘量讓鳥類有安寧的生活空間。“這類地點可能存在電魚、撿鳥蛋、獵捕鳥類等行為,我們會加強巡查,及時舉報和制止違法行為。同時,還會對鳥類種類數量和分佈進行監測,對區域進行適度水位控制和生態補水。”

永定河、溫榆河等溼地,雖然具有溼地功能,但是生態功能受損。近年來,北京園林綠化、水務和農業農村部門聯手,著重對這類溼地開展修復,逐步將淺灘、食物鏈和生態廊道恢復起來。“比如永定河多年無水,就需要進行生態補水。”

織補食物鏈也是重要一環。他舉例說,鳥類的需求各不相同。有著“鳥中大熊貓”之稱的震旦鴉雀在蘆葦中生活,吃蘆葦枝條中的蟲子,對環境要求特別苛刻。野鴨、鴛鴦、天鵝等遊禽愛吃蘆葦的嫩莖、嫩葉。黑鸛、蒼鷺、白鷺等涉禽站在淺水區域裡捕魚,以魚蝦貝等為食。為此,北京在溼地中補植了各種植物,包括藻類等沉水植物、浮萍等浮水植物、灌木柳等溼生植物、蘆葦等挺水植物,同時投放小野魚和蝦蟹,給鳥類補充“營養”。

還有一類溼地,以前是鳥類棲息地,後來由於缺水等原因,溼地功能已經消失。對於這類溼地,北京正對其進行恢復建設。“我們對低窪區域恢復岸坡,利用中水和雨虹用水增加水域,同時補種植被,針對不同鳥類構建不同的環境。”

目前,北京萬畝以上的森林溼地有11處,這些林水相依的空間,吸引了大量鳥類棲息繁衍。在描繪未來的北京溼地藍圖時,黃三祥透露,今年北京將對超過100畝的造林綠化地塊,結合集水區建設小微溼地。以溫榆河、南苑森林溼地建設為重點,加大溼地恢復與建設力度。“北京正在推進《北京市溼地保護髮展規劃》出臺,按照初步目標,未來五年還將加強小微溼地和溼地公園建設,同時對現有溼地進行保護,提升其質量,讓所有溼地恢復健康”。

監測員“聞聲辨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