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走進北京順義一中,看看是什麼讓這所優質校“生態”如此好?

2022-06-11由 青edu 發表于 林業

生態美育的內涵是什麼

在北京城的東北角,坐落著一所聞名遐邇的優質中學,先後培養了18名國家一級運動員,1名中學生世界冠軍;200多人考上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它就是以建“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百年名校”為目標的北京市順義區第一中學。

這所京郊學校的辦學理念很特別,主打“生態”。校長李冬認為,生態文明思維應成為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內容,要把生態文明思維作為育人目標的核心。走進順義一中,無論是教師黨建工作、學生課堂還是審美素養、校園建設,每個角落都自然地滲透著濃濃的“生態”氣息。

01

深度融合黨建與教學 尋找業務“結合點”

順義一中堅持用黨建文化統領校園文化建設,將黨建作為推動學校各項工作的“引擎”,努力尋找思想政治與教育教學的“結合點”,實現生態型黨建。

2018年6月,順義一中組織39名教師遠赴華東師範大學,參加“新高考改革”課程培訓,組建了臨時黨支部。在課餘週末時間,黨員們追尋紅色經典,傳承奮鬥精神,參觀中共一大會址——上海興業路76號(原望志路106號);前往嘉興南湖,瞻仰了紅船。同年7月,學校組織21名黨員教師和民主黨派教師前往湖南韶山,開展主題為“體驗革命文化·傳承紅色基因”的業務培訓活動。透過一系列黨建活動的組織,老師們從思想、視覺、觸覺等方面,零距離且親身感受到紅色教育的力量,受到了深刻的黨性教育。

“生態型黨建,就是要探索生態文明新時代學校黨建工作的特點、規律和實現途徑。”李冬認為,構建生態型黨建工作體系,是新時代學校黨建工作的先鋒探索,是對十九大精神的創造性落實,是對學校管理理論與實踐的創新性發展,更是順義一中黨委作為基層黨組織在新時代新徵程中的教育擔當。

02

以生態文明為核心 垂直紮根學生課堂

2016年以來,順義一中在培養“全面發展的生態人”的教育目標指引下,著力構建以培養核心素養為導向的五大類課程,即:生態德育課程、生態學術課程、生態體育課程、生態美育課程、生態環境(體驗)課程。

據瞭解,五大類課程相互支撐,課程內容兼顧傳統與現代、科學與人文、基礎性與選擇性,課程實施注重自主、融合、對話和探究,從多領域、多層次、多渠道培育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並培養學生的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

走進北京順義一中,看看是什麼讓這所優質校“生態”如此好?

學生進行原漿啤酒絮凝能力試驗

課程體系的落地終究還是要靠學生課堂,如何將“生態文明”教育理念植入教育教學,最佳途徑只能是學生課堂。順義一中科研室主任陳勇平說,“生態課堂的價值取向就是以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為核心,以培養‘適應未來社會的生態人’為目標,突出四個觀念,即生命觀、生存觀、生活觀、生態觀。”

在英語課現場,許靜老師的《傑出的英雄人物》一課,突出尊重與對話,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真正值得敬佩的英雄應該具備什麼樣的品質。她巧妙地設計了多個開放性討論環節,讓學生自由表達觀點,透過生生、師生交流,形成共識,即:比起個人成就,為他人、為社會做貢獻的人生更有意義。雖然孩子們的表達能力有限,但話題與情境設定激發了學生積極表達的願望。

陳勇平直言,生態課堂是大社會和大教育的一個小縮影,構成課堂的各個要素是相互關聯的整體,順義一中各學科積極落實新課標所倡導的,以培育學科核心素養為主導的活動型和探究型學科課程,真正實現了用教材教,而不是隻教教材。

語文組依託國家課程開設《詩歌朗誦課程》《話劇欣賞與表演課程》《傳統文化課程》等課程,學生從教室走上舞臺,從學校走進劇場、名人故居,聆聽老舍、魯迅、曹雪芹等大師的故事,感受歷史滄桑與大師情懷……

政治老師張霞主持開設茶道課,在中式服裝的清新淡雅中、在高山流水的知音中,她帶著孩子們“穿越時空”,走近中國茶文化,和學生一起賞茶、品茶、尋茶、論茶。引導、鼓勵學生對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進行體驗和探究,增強孩子們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覺與自信。

“生態課堂就是多元豐富與多維關聯的課堂。”李冬認為,課堂教學本身就是教師結合自己和學生的認知發展特點,是找到適合教師教、學生學的學習方式的過程。在生態課堂中,每個人都在盡最大努力檢索自己的知識網,力圖找到更好的方法解決問題。學生豐富了知識結構,完善了知識網路,實現了學習內化過程。

走進北京順義一中,看看是什麼讓這所優質校“生態”如此好?

順義一中學生進行垃圾分類

03

從本土民俗到高雅藝術 培養學生審美的“眼睛”

在李冬眼中,生態審美素養是生態文明素養的重要內容之一。所以,生態美育成為打造生態校園的重要一環。

在生態文明教育理念的指導下,順義一中深入挖掘藝術教育的生態文明內涵,從地方鄉土藝術、民族經典藝術、現代高雅藝術等三個方面入手,整體提升學生審美素養。

據介紹,學校透過國家課程、校本課程、活動課程進行實踐研究,提高學生對自然美、藝術美的認識與理解,從而讓學生在聽覺、視覺、肢體感覺等方面感受藝術之美,培養生態審美生存狀態,形成生態觀念,提升生態審美能力,豐實自己的文化素養,形成順義一中的生態藝術課程體系。

走進北京順義一中,看看是什麼讓這所優質校“生態”如此好?

學校話劇社到A33劇場演出《雷雨》

李冬總說,生活處處皆藝術。他認為,本鄉本土,有無數藝術元素,是學生生態審美的根本發生場所;學生生於斯長於斯,無時無刻不在感受到鄉土藝術的薰陶;將身邊的藝術元素挖掘並彰顯出來,對於學生形成生態審美意識,極具價值。

在順義一中的校本選修課中,烙畫葫蘆課程聘請了順義民間藝人林鳳梅老師為學生傳授烙畫技藝,指導學生進行木板烙畫、葫蘆烙畫,創作吉祥花卉和歷史人物肖像;在老北京毛猴製作課上,學生們利用蟬蛻和辛夷花為主要材料,初步掌握毛猴製作方法;老師自主開發掐絲粉彩課程,把掐絲與烙畫技術結合起來創作作品……

“為了提高難度,老師們還引導學生結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生態校園建設等多個主題,進行毛猴場景創意設計。”陳勇平感嘆,短短几周的課程,孩子們就掌握了毛猴的基本製作方法,毛猴的技藝在他們心裡不再神秘,傳統技藝也得到了新一代的傳承。

學習著傳統的技藝,感受著創作的快樂,技藝與自然材料美好的結合讓每名學生感動。順義一中的師生在審美素養中感受著生態藝術作品的美妙與大自然的氣息。無形中,非遺文化的精髓也走進了師生的心裡。

毛筆書法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代表,學書之路是一條由“技”到“藝”到“文化”的不斷提升和發展之路,這與順義一中的生態美育教育成為完好契合。學校在書法社團日常活動的基礎上,聘請北京三希堂藝術院院長許建洲擔任指導教師,引導學生在學習技藝的同時,加強心性修養,沉靜恬淡,追求真善美的藝術人生。

結合語文課程的學習,學校邀請北方崑曲劇院的藝術家們將《西廂記》帶進校園。一時間,絲竹管絃,餘音繞樑,同學們被崑曲悠柔婉轉的唱腔和細膩柔和的動作所吸引,在欣賞藝術家們精彩演繹的同時,感受著崑曲的藝術魅力。

在生態校園的建設中,生態美育不容忽視,順義一中在實踐中摸索探尋。學校將藝術活動課程化,為培養具有生態審美素養的人做出努力。

04

齊聚“樹花草鳥” 打造生態文明校園

大型落葉喬木、常綠喬木、灌木、綠籬、宿根花卉、草本花卉、草坪綠地……多樣的植物種類建立起了從地被到灌木到高大喬木的立體植物體系,在順義一中的校園裡,樹—花—草—鳥形成一個良性發展的自然生態系統。

校園是育人場所,具有育人功能;校園是生態的,具有生態性和潛在育人功能。在李冬看來,師生對校園具有生態性的認知,是發揮生態文明校園育人功能的重要前提,也是實現從潛在育人功能向現實育人功能的轉化。

“我們始終選擇適應本地環境的綠植物種,以提高植物的生存率。”李冬說,北京地區春季乾旱、夏季炎熱潮溼、秋季乾燥、冬季寒冷乾燥,學校在進行植物種植時選擇了部分可自行繁衍的植物,比如玉簪和萱草,由於此植物屬於宿根生,可以在生長同時自行繁衍,還可以用於學校綠植移栽,節約了部分成本,十分符合生態規律。

據介紹,為了踐行“節約水資源從我做起”的號召,順義一中新校區自建校起就建設了中水處理系統,將師生的生活用水透過獨立管道系統進行回收,再透過格柵池進行沉降,在生化池利用微生物進行汙物分解,最後透過曝氣處理對氣味進行處理後再二次沉降,將中水引入學校的綠化灌溉管道和衛生間,使水資源得以在校內迴圈利用。

目前,中水處理系統已成為學生了解掌握水迴圈利用的實踐基地,學校將中水處理納入課程建設之中,並組織高一學生到順義區中水處理基地進行參觀,既掌握了中水處理的知識點,又體驗到中水迴圈利用的價值與重要性,對“節約用水”有了更深入的認識。

文/曹陽 供圖/北京市順義區第一中學

編輯/青教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