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姜楠北京一家人一起實現雨林生活夢

2022-06-06由 人民融媒體 發表于 林業

角蟬長什麼樣

本文轉自:北京青年報

姜楠北京一家人一起實現雨林生活夢

姜楠的一兒一女,負責物種記錄

姜楠北京一家人一起實現雨林生活夢

玫瑰晶眼蝶

姜楠北京一家人一起實現雨林生活夢

綠旋蜜雀(雌)

姜楠北京一家人一起實現雨林生活夢

紅眼鸚哥

姜楠北京一家人一起實現雨林生活夢

睫角棕櫚腹

姜楠北京一家人一起實現雨林生活夢

姜楠一家在雨林中

姜楠北京一家人一起實現雨林生活夢

新月角蟬

土生土長的北京人姜楠一家,為了實現雨林生活的夢想,2018年年初舉家移居哥斯大黎加。

哥斯大黎加,連線南北美大陸中的那個小國,東臨加勒比海,西靠北太平洋,在其5。1萬多平方公里的國土面積上卻擁有全球近4%的物種,被喜歡自然、喜歡野生動物的人譽為天堂。

曾經有這樣一句話形容哥斯大黎加,“這裡是世界上第一個沒有軍隊的國家,在這裡,切葉蟻是強大的陸軍,金剛鸚鵡是翱翔的空軍,鯨和海豚是守衛的海軍。”

如今,姜楠一家人花四年時間,在哥斯大黎加建造了106公頃私人保護區,並實時在網上影片分享美洲物種,如身臨其境般的雨林秘境,讓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吸引了很多網友的關注。

前不久,扎進雨林深處的姜楠接受了北京青年報記者的獨家專訪,她說起一家人一起建立雨林保護區、蝴蝶農場的經歷,不無幸福地感嘆:“我覺得我的後半生都會在雨林裡生活了,因為這裡有太多的事情可做,跟動物、植物打交道,每天都會有新奇的驚喜。”

自幼酷愛蝴蝶,帶娃從小跑野外

姜楠是八零後,當一口地道的北京話從哥斯大黎加的聖何塞傳來,似乎也送來了太平洋的風,新鮮而溫暖。

雖然是城市裡長大的孩子,但姜楠從小就特別嚮往山裡孩子的生活。她12歲開始喜歡蝴蝶,一直到長大成人也沒有放棄這個愛好。不似一般小女孩,看見毛毛蟲會被嚇到尖叫,小時候她就喜歡看蝴蝶蛹化,“沒事兒就趴那看,能看半天”。姜楠喜歡蝴蝶,並不是要收藏多少蝴蝶標本,她最喜歡在大自然找到蝴蝶的卵,把它帶回家飼養,不同種類蝴蝶的卵有不同特徵和色彩,不同蝴蝶的幼蟲也都形態各異,她覺得觀察“破繭成蝶”的過程不但特別有樂趣,而且真的是感覺“暗潮洶湧”,因為那些微小生命的每個階段,都可能會遭遇各種狀況夭折,化蝶的機率很小,可那些生命的奇妙,讓她體會到該如何尊重和敬畏大自然。

姜楠直言,有孩子以後她才發現,孩子們已經很難找到像她小時候那樣的生活樂趣。四周不像從前那樣都是野地,能捉蛐蛐、粘知了、逮蜻蜓,能天天把各種蟲子帶回家養著玩。另一方面,讓她覺得更麻煩:“現在的小孩想養什麼又都不難,都可以在網上很容易地買到,這樣就失去了那種在大自然裡自己去發現的最大樂趣。”

雖然家裡並沒有從事自然研究方面的專業人士,但姜楠夫妻倆常年對蝴蝶、對大自然的喜愛也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她記得兒子42天就帶他去跑野外,當時懷柔深山裡春寒料峭,還很冷。

姜楠始終覺得,在大城市裡長大的孩子,不會缺少看現代化的視角,“我更希望他們去看和我們生活在同一個地球上,但生活狀態完全不一樣的人們。比如我們會去萬那杜,在孤島上和當地的人生活在一起,或者會去印度尼西亞特偏遠的小島看人家怎麼生活。”這些年她們帶娃走過了30多個國家,而且大多是比較偏僻遙遠的地方。很多時候之所以去找那些很難到達的地方,是因為那裡的生態都非常好。有時候路途艱難,可能去那兒就是為了看某一種鳥或某一種蝴蝶,“這樣的經歷特淳樸特快樂,也很特別。”

在姜楠看來,兩個孩子對自然的興趣,完全是基於孩子本身對大自然的熱愛,她們只是給了娃更多機會和時間,讓他們能夠走進大自然,去探索和發現更多有趣的生命。

5歲的時候,哥哥蟲蟲就飼養出第一隻蝴蝶——柑橘鳳蝶。後來只要有時間,全家人就一起走進馬來西亞雨林尋找蟲和動物,在亞馬遜雨林裡尋找鱷魚,看水獺嬉戲,拍很多鳥,看樹懶……別看哥哥蟲蟲和妹妹蝶兒年紀不大,可他們行走過數不清的熱帶雨林,還在活火山口進行過近距離科考,甚至有著“瘋狂”的現實版荒島求生經歷。

蟲蟲10歲那年愛上自然攝影,擁有了自己的相機,他立志成為一名自然攝影師。隨著走過世界的腳步,蟲蟲記錄下很多美麗生物,在自己的公號“蟲蟲的世界”釋出。後來他的攝影作品不僅參賽獲獎,還舉辦了個人攝影展。如今,妹妹蝶兒也成了雨林物種影片的主要拍攝者。兩個孩子熱情而淡定,都透著純粹又自由的氣息,被網友稱為“閃亮的孩子”。

孩子們的生日願望:每年都去婆羅洲

去哥斯大黎加之前,姜楠在京城做自然教育做得風生水起。她直言自己做這件事特別偶然,2012年時還沒有自然教育這個詞出來,她剛開始用微信的時候,朋友們看她朋友圈經常帶孩子去純自然的地方“野”,都覺得這種遛娃方式特別好,有些人不太敢自己帶娃去,又很想讓孩子體驗一下“被扔進”大自然的感覺,幾個朋友找她提同樣的願望:能不能幫我們組織這樣一個活動?

她很爽快地答應了,“可以暑假組織,十家人大概沒問題”,那次活動大人孩子都很盡興。回來之後姜楠把去貴州一路上都觀察到什麼昆蟲,包括去稻田裡抓魚的內容分享在微信公號上,被更多人看到,還認識了很多做昆蟲專業的朋友。

後來,姜楠發現很多孩子對自然、對蟲非常喜愛,她想反正每次都要帶娃跑野外,不如讓更多娃也有這樣出野外的機會。於是她試著在公眾號釋出了第一個活動,沒想到三天就報滿了。那三期活動做完,有將近100人參加,這令姜楠感到意外,信心和興趣大增。

不論是在國內轉,還是後來全世界到處跑,姜楠每次都不會流於走形式。她從心裡願意把最好的東西給大家,會很精準地核算成本。很多家長都說,孩子跟她玩不用操心,即使在最艱苦的地方,娃也能吃到最好吃的東西,也能找到最有特色的住地。

這些衣食住行的操持,對姜楠來說並不覺得頭疼:“這些事我們自己旅行也一樣要面對,我自己也喜歡到處找,總能找到各方面還滿意的地方。”

她記得第一次去巴布亞科考的時候,帶的差不多都是八九歲的孩子,最大的也不過11歲,轉了三次飛機才到了一個特別偏僻的小山村。第二天早上去觀鳥,需要在極樂鳥求偶的地點安靜等待,等雄鳥以跳舞吸引來雌鳥。孩子們都有點坐不住。姜楠就跟他們講,我們為什麼很辛苦地來這呢?我們要看的極樂鳥和鳥翼鳳蝶,只有這個巴布亞島和附近的小島上才見得到。當孩子們明白這兩種非常獨特的物種珍稀的所在,都能堅持住。後來她們在那兒住了七八天,看到了三種極樂鳥。

直到現在,她還記得第一次帶孩子們去婆羅洲科考的情景。當時她們三個老師帶了16個孩子在婆羅洲進到非常深的一個雨林裡觀察各種蟲,待了7個晚上。最小的男孩剛六歲,“當時這個孩子的基本狀態就是一有什麼事就大哭,但是看到蟲,他的眼睛都是發亮的。這個真的特別感動我,我後來所有的活動都帶著他。”每次說起來她都感嘆,“第一年去的時候條件實在艱苦,七八天不能刷牙,也不能洗臉,但是那的蟲太多了,能天天和蟲玩。我們每天早上是雨林課堂,晚上去夜探。孩子們一直都是特別興奮的狀態。後來很多媽媽跟我反饋說,孩子們過生日時候的許願,都是‘以後我能每年都去婆羅洲’。”

誤打誤撞,選擇哥斯大黎加

在帶孩子做自然探索活動的過程中,姜楠也會注重讓孩子去體驗人文與生活。

她記得第一年去巴布亞時,那兒的屋子裡只有個用木板架的床,木板上有個像褥子似的薄墊,被子、枕頭都沒有。更要命的是,很多家長一想去的是熱帶雨林,覺得那個地方會很熱,都沒帶什麼衣服,但其實雨林裡早晚溫差很大,“第一次去的時候,我們每天晚上睡覺把所有能穿的都穿上,晚上還覺得冷。”雨林裡沒有米吃,什麼菜都不生產,只有佛手瓜和白菜可吃。後來再去,她會囑咐所有人把被子、枕頭、褥子全帶上,還帶了很多米、泡麵之類的食品。

有一次,姜楠發現她們送給當地人的泡麵,竟然被當菜,就著飯吃。她覺得在確保安全的同時,到地方後不妨讓孩子們做個社會調查,於是便讓孩子們去村子裡瞭解當地人的生活狀態。有的孩子看到有一家人有很多孩子,那些孩子根本就不上學,而且稍大一點的孩子要看管小一點的孩子,甚至還要做飯,回來特別驚訝地給她講。這樣的經歷讓孩子們一樣難忘:“他們現在都忘不了在那兒吃的白菜,說太好吃了。也忘不了去村子裡找雞蛋,最後也沒找到……”很多家長都曾跟姜楠講,孩子回家一直講自己親眼見到的那些人和事,“他們會變得很珍惜生活,常常會說‘生活真是太美好了’。”

姜楠坦言,選擇在哥斯大黎加建保護區特別偶然。當時,她在北京做工作室,總想著“要是擁有一個屬於自己的蝴蝶園該多好”。隨著接觸自然學科越來越多,她漸漸夢想能做一個自然保護區,那樣的話能涉及更多的昆蟲和動物。

有一次,做完亞馬遜的自然探索活動回國,正好路過哥斯大黎加,姜楠和先生就留下來待了半個月。他們在那裡看到各種野生動物,而且人與動物特別和諧,讓她覺得“真正走進了動物的家園”。她記得特別清楚,2017年8月30日,回國的飛機上她跟先生說,“要不咱們去哥斯大黎加吧,我覺得在那兒能找到一片屬於我們自己的保護區。”先生很支援,便提議再來一趟深入瞭解一下。很快,他們九月又專程到哥斯達黎加了解簽證、土地等等問題,在那兒開著車轉了很多地方。從有想法到落地,他們用了五個月時間,2018年1月18日,舉家搬到哥斯大黎加生活。

這裡有做不完的事、數不清的驚喜

到了一個完全陌生的國度,姜楠直言,對他們來說,2019年是最難的一年,選地方、建房子,她們經歷了很多難以想象的困難。

首先是語言不通,當地講西班牙語,英語在生活中常常派不上用處。而最難的還是文化差異,導致他們和當地人打交道、做事情非常難。

雖然過程艱辛,但姜楠開心的是,哥斯大黎加的自然環境好得可以用“奢侈”來形容。平時,隨隨便便就能看到不同尋常的美洲物種。營地還沒有完全建好的時候,她們就已經接待了幾十人,有好幾撥人都是研究昆蟲方面的學者、專家。這讓她特別有成就感:“跟我比較熟悉的做專業的人,都很嚮往來這邊看實物。否則他們想看一些東西的話,可能最直接的方式還是需要跟大英博物館借閱標本。”

對姜楠一家人來說,保護區裡有做不完的工作。雨林的雨季和旱季,各有各“忙”。“來到哥斯大黎加之後,我們有太多的第一次,也有太多的東西都要自己動手。比如簡單種個香蕉、木瓜之類的果樹,交給工人就可以了。但是一些為了後期做研究用的植物,工人維護不到你想要的程度。因為熱帶地方的人普遍不為吃的發愁,他們就覺得這個東西種了就不用管,讓他慢慢去長就行了。那我們就需要自己維護它,以求用最快的時間達到最好的科研效果。再舉個簡單的例子:有些植物,雖然是美洲的本土植物,但是有的在山下種就很好,在山上種就不行。土壤特別差的話,我們就得想辦法一點點來改善土壤。很多東西需要邊做邊學。”

經過三年努力,姜楠一家人的夢想正在慢慢實現。除了自然保護區,他們還做了一個開放式的蝴蝶農場,在那裡種了很多種植物,“我們就自己用車去拉植物,每一次我都說,哎呀,這應該是最後一車了,但過幾天發現,又需要種一些別的植物,都不知道拉了多少車……”

姜楠希望,未來還能再建一個美洲昆蟲物種標本庫,提供給國內專門搞科研的人做研究。此外,還想在保護區裡做一個關於動物救助的專案,“因為這裡的動物很自由,也更容易遇到車禍等危險,常有需要救助的情況。”

前不久的旱季,他們需要及時清理保護區裡大概五六公頃的蕨類,再選擇動物喜歡的樹,或者適合雨林生長的樹種去種植。這些還原生態的工作,都需要一家人齊上陣。雖然勞作無休無止,但是他們樂此不疲。

清晨的雨林,白鼻浣熊在保護區內覓食,香蕉、紅毛丹、芒果等水果還沒完全成熟,白鼻浣熊們就開始大吃特吃。姜楠一家喜歡坐在餐廳,一邊吃著早餐,一邊欣賞窗外大藍閃蝶在樹影裡翩翩起舞。

蝴蝶農場移種的蜜源植物,不僅吸引來蜂鳥,綠旋蜜雀和曲嘴森鶯也定時來打卡。傍晚,最後的餘暉晚照中,玻璃蛙叫聲一片,林間光速移動的光點圍住餐廳,那是發光叩甲的快樂舞步。

這樣的景象,是姜楠一家人在雨林的生活日常。

去年一年,他們的紅外相機採集到了美洲獅、細腰貓、虎貓3種野生貓科動物,還在保護區內幸運地親眼見到過3次細腰貓。

有一次,姜楠的紅外相機拍攝到一隻雌性美洲獅在小水潭找水喝。對動物來說,旱季雨林深處僅有的這片小水潭,是它們唯一的水源,如此珍貴。那隻美洲獅行動謹慎,她問過很多當地年長的人,他們也沒有見過。

姜楠仔細想過,既然初衷就是想好好打造一個雨林保護區,那麼不管做什麼,都要投入全部精力,甚至後半生可能都會在雨林裡生活,“因為這裡有太多的事情可做”。

更讓她感到欣慰的是,哥斯大黎加對兩個孩子來說完全是一種全新的生活狀態,喜歡自然的孩子每天都能發現樂趣。“我們自己在保護區架了紅外相機、馬氏網,現在所有的物種記錄,基本都是他們兄妹兩個人在做。前兩天我們在花園裡發現了一隻白冠蜂鳥,非常罕見,我也希望他們兄妹倆能拍出更多更好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