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廣州文化拾遺」熙官有傳人 娃娃習洪拳

2022-06-04由 環京津新聞網 發表于 林業

科甲水附近有什麼工作

「廣州文化拾遺」熙官有傳人 娃娃習洪拳

馮亦慧與學生們一同合影。

大洋網訊 洪拳,是中國傳統拳術南拳的代表之一,與“劉、李、蔡、莫”合稱廣東五大名拳。洪拳以鏗鏘陽剛著稱,招式特點為硬橋硬馬、以聲助威、發招剛勁、步穩勢烈、連招帶打。在很多人眼中,一說到洪拳,都會聯想到電視劇裡的洪熙官、方世玉、黃飛鴻等廣東武術大家的英武形象。而在現實中,洪拳在廣東各地區流傳廣泛,廣東醒獅也以洪拳步法為主,所以有了“只要有祠堂,就有醒獅,就有洪拳”的說法。

廣州白雲區鍾落潭鎮的竹料,曾是竹料村,地處流溪河畔,水運發達、往來經商者眾,因此這裡一度習武成風,洪拳自清代由洪熙官後人傳入竹料村後,至今已經200多年。如今,洪拳不僅在竹料得以流傳,還不斷髮揚光大。2015年,洪拳入選廣州市第五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專案名單,市級非遺洪拳代表性傳承人馮亦慧多年來都堅持在竹料地區開展洪拳教學,有村民打趣說,這裡多數人都會點“武功”。

如今,馮亦慧不僅成為現實版的“打拳吧!爸爸”,帶著兩個小女兒練習洪拳,更吸引了本地村民和附近村民熱烈追捧,紛紛帶著孩子前來“拜師學藝”;與此同時,他也帶著洪拳走進鍾落潭多家小學校園,掀起一股“洪拳熱”。

洪拳,正重新成為這個廣州郊區村莊的“文化名片”。

「廣州文化拾遺」熙官有傳人 娃娃習洪拳

習洪拳之風漸漸在竹料盛行。

有段古:

洪熙官後人將洪拳傳入廣州竹料

“蛇!豹!鶴!”在馮亦慧創設的聚英武館中,他發出指令,年僅3歲的小女兒立刻聞聲而動,比畫起洪拳的各種手勢,有板有眼的模樣讓一旁的大人忍俊不禁。

馮亦慧是廣州鍾落潭鎮竹料村人,市級非遺洪拳代表性傳承人,自幼跟隨祖父練習洪拳。如今,13歲的大女兒和3歲的小女兒都在跟他學習洪拳,除了自家人,越來越多本地和附近村民也紛紛前來求教。馮亦慧告訴記者,洪拳的創始人是洪熙官,位列南拳中“洪、劉、李、蔡、莫”廣東五大名拳之首。早期,洪拳以花縣(花都區)、福建為代表,在花都赤坭鎮的竹洞村如今還有洪熙官故居遺址。

後來,洪拳主要由兩條路線傳到廣州,在白雲區主要分佈在竹料村。其中,第一條路線為洪熙官的徒弟譚敏當時受邀在今竹三村的泗如堂武館任教。這是因為譚敏的妹妹譚金花當時嫁到竹料,一開始她丈夫天天外出學功夫,妻子則在家煮飯顧家,村裡沒人知道譚金花是誰。直到有一天,譚金花拿著耷在肩上的毛巾與丈夫切磋,結果譚金花武功了得,瞬間“制服”了丈夫,村民這才得知譚金花的哥哥是師承洪熙官的譚敏,於是力邀他來村中教功夫。第二條路線則是由距竹料村不遠的花縣李溪村傳進來,這條路線有兩條分支,其一是李溪村洪拳傳人張傳珙在今竹二村的金花廟設立冠英堂武館,其二是從李溪村先傳入鍾落潭米崗村,再從米崗村傳進竹料村。

洪拳傳入竹料地區後,曾在當地盛極一時。舊時,祠堂就是村民們的習武之地,村民白天干農活,傍晚到祠堂學洪拳、舞獅。“其實南獅的舞獅功夫就以洪拳為主,馬步、弓步、子午馬,麒麟步等都是洪拳基本步法。”如今,以他所在的竹料竹二村為例,自洪拳傳入後,曾出現過馮裕新、馮亦榕、馮日燦等洪拳好手,各種洪拳套路在這裡代代相傳。

「廣州文化拾遺」熙官有傳人 娃娃習洪拳

▲馮亦慧在指導孩子們練拳。

傳承:

馮家六代傳承洪拳 曾參加三元里抗英

馮亦慧家與洪拳同樣淵源不淺。至今,馮家已有六代傳承洪拳。不過,馮亦慧告訴記者,真正讓竹料洪拳威名大震的要追溯到著名的“三元里抗英”。當時,他的高祖馮覲峰曾參與其中,組織了竹料地區800多名勇士幫助三元里人民抗英。“那時候,拿的兵器既有農村原生態的鋤頭、扁擔等,也有洪拳所使的關刀、雙刀、單刀、朴刀、鉤鐮槍、牛角扒等。從那時起,洪拳名聲大噪,在很多村子開設武館。”

說起洪拳在當地的傳承,據馮亦慧介紹,當時,竹料地區開設了很多武館,都是傳統的教頭帶徒弟,以師徒制進行口傳身授,他還儲存了一批老師傅傳下來的洪拳拳譜手抄本。“老師傅口頭上說因材施教,其實是怕‘教會徒弟餓死師傅’,所以他們主要根據徒弟的特點來教拳,如身材高大的就教授虎叉等重兵器,身材瘦小的則教槍棍。”

早在6歲時,馮亦慧就跟著祖父學習洪拳。“以前,父母要幹農活賺工分,所以大部分時間都是爺爺帶我,他為了激起我對洪拳的興趣,就教我練功夫開馬步,練好了獎勵冰棒給我吃。”

馮亦慧還記得,1982年,《霍元甲》電視劇熱播,當時村裡只有兩臺電視機,他天天纏著母親帶他去看。“那時候村裡一到晚上就漆黑一片,我年紀小不敢自己走,只能求爸爸媽媽帶著去,他們不帶我去我還會發脾氣。”再後來,電視劇《陳真》又讓他著了迷。“那時候我覺得自己就是陳真,從小就有這樣一個武俠夢。”

馮亦慧說,1949年前,竹料村每個祠堂都能學武,過半村民都會洪拳。到了20世紀60年代,洪拳曾一度沉落,直到20世紀70年代中後期才慢慢復興,村裡組建起竹料武術隊外出參加比賽。“那時候,因為習武的都是老人,我們只好組織五六十歲的村民去參加老年組的比賽。”

「廣州文化拾遺」熙官有傳人 娃娃習洪拳

習武:

外出到處拜師學藝 各類器械樣樣精通

馮亦慧十二三歲時,爺爺年事漸高,就讓他跟隨大伯父和六叔繼續學洪拳。正是在這裡,他開始系統地學習洪拳所用到的雙頭棍、九節鞭、單刀、關刀等兵器。漸漸地,馮亦慧不再滿足在竹料村習武,在祖父的推薦下,他開始到處拜師學藝。他說,自己拜過的師傅有十多位,不僅學洪拳,還學習白眉拳等武藝,把各類器械都學會了。

馮亦慧說,正所謂“文無第一,武無第二”,如果不是特別的深交或親人,很難打動習武之人教授武功。年輕時,他曾為了學洪拳中的短纜刀,求拜了村中教頭馮亦榕整整四年,這才打動了老師傅。當時,老師傅馮亦榕已經年過七旬,有時會拿著一對短纜刀練習。“我發現,整個竹料只有他懂得使雙刀,所以特別想拜他為師。但馮師傅總會用各種理由搪塞,春天說要農忙,夏天說要打蟲,秋天忙收成,冬天又說手腳太冷,就這樣一年又一年。我只能每天都去他常光顧的早餐店請他喝茶,還幫老人寄存他最愛喝的好酒。”整整四年過去,馮亦慧總算打動了馮亦榕,這才學會了使雙刀。

青年時代,馮亦慧還隻身前往廣州的羊城武館應聘做教練,後來遊走於珠三角的各大武館,曾在40多個武館擔任過教練。

「廣州文化拾遺」熙官有傳人 娃娃習洪拳

孩子正在練拳。

發展:

洪拳走進竹料各小學 吸引學生慕名來學習

從1999年起,馮亦慧一邊在竹料村開武館教村中子侄練習洪拳,一邊到從化、增城、惠州等珠三角的武館教學謀生。“太艱難了!”回憶起這段歲月,馮亦慧不禁感慨,“很多人勸我,說教武是青春飯,現在年紀輕力氣大,但終究不是長久之計,所以那時,我也會經常到工地做臨時工維持生計。”自2001年起,他每年都籌集經費組織元宵比武等傳統活動。每年元宵,附近的科甲水村、李溪村等都會帶著龍獅一起參加,大約有50~60支隊伍和40多家武館前來,每年都能坐100多圍。

近幾年,洪拳不僅在2015年申請市級非遺成功,也走進了小學校園,如今,洪拳已是竹料一小、竹料二小、良田一小、莘田小學等6所小學的特色課程,寫進了校本教材中,幾乎每個竹料學生都可以學習洪拳。

此外,馮亦慧在竹二村開設的聚英武館,也吸引了越來越多慕名而來的學生。“從8歲到60歲的學生都有!”說到這裡,馮亦慧自豪地嘴角上揚。他說,目前,大多數竹料本地學生能在學校裡練習洪拳,而武館主要是附近村的村民來學,如光明村、人和村等,還有從荔灣、從化、嘉禾、三元里各個地區慕名而來的學生。

附近村民黃女士說,自己很喜歡傳統文化,在元宵舞獅會上認識馮師傅後,就將兒子女兒都送到武館來學習。在這裡,無論是暑假或是平日週末,都能聽見村中武館傳出的一聲聲鏗鏘有力的口號。“嘿!哈!沉肩!展背!”就這樣,習洪拳之風漸漸在竹料盛行,帶孩子學洪拳成了一個酷炫的選擇。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申卉

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陳憂子

統籌/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嵇沈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