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一個時代的“女魔頭” 扎哈哈迪德的“極端建築學”

2022-06-03由 悅文天下 發表于 林業

空間序列有幾種

「來源: |不畫圖的建築師 ID:archbuhuatu」

加入不畫圖的建築師

微信群

,獲取更多一手資訊

一個時代的“女魔頭” 扎哈哈迪德的“極端建築學”

ZAHA

HADID

建築精

談扎哈

一個時代的“女魔頭” 扎哈哈迪德的“極端建築學”

扎哈·哈迪德,一個所有建築學人都耳熟能詳的名字。

她是解構派,是女魔頭,是第一位獲得普利茲克獎的女建築師。她富有大師風範,卻也充滿爭議。她有時語出驚人,但更驚人的往往是她充滿動態,富有美感的建築作品。可是,我們真的瞭解她嗎?我們真的瞭解ZHA事務所嗎?在扎哈團隊怪誕又先鋒的建築語言下,究竟還蘊含著怎樣的設計哲學呢?

一個時代的“女魔頭” 扎哈哈迪德的“極端建築學”

▲ 扎哈·哈迪德 來源:網路

為了尋求上述問題的答案,我在某個天氣晴朗的週末,走進了上海黃浦江邊碼頭的

藝倉美術館

這是一座由儲存煤筒倉改造過來的美術館。ZHA事務所的巨大海報掛在藝倉美術館交叉吊杆網與金屬的外立面上,那裡正在舉辦一次扎哈·哈迪德的建築特展——

“實踐與探索”,是這次特展的名字,似乎也象徵了扎哈個人,作品乃至整個事務所的某種性格。

一個時代的“女魔頭” 扎哈哈迪德的“極端建築學”

▲ 藝倉美術館 九十

1

在其中與不在其

這次展覽以扎哈的香港山頂休閒俱樂部概念方案為引子。我們因此可以看到一個從牆體中延伸出來的模型,將扎哈充滿視覺張力的X光透視手繪圖變為三維立體的。終於,作為扎哈早期最著名的“紙上建築”之一,以這種方式在這展覽中得以“落地”了。

一個時代的“女魔頭” 扎哈哈迪德的“極端建築學”

一個時代的“女魔頭” 扎哈哈迪德的“極端建築學”

▲ 香港山頂休閒俱樂部專案模型 九十 / 圖紙 ZHA

如果說香港山頂休閒俱樂部是扎哈的一次探索,而後面的展覽中,就幾乎容納了ZHA所有型別的建築實踐:

包括文化建築、建築綜合體、高層建築園區以及城市設計等等,並以時間為主線串聯了起來。

一個時代的“女魔頭” 扎哈哈迪德的“極端建築學”

一個時代的“女魔頭” 扎哈哈迪德的“極端建築學”

一個時代的“女魔頭” 扎哈哈迪德的“極端建築學”

▲ 展覽部分模型 九十

我個人並非是對ZHA的作品全部了熟於心,但也看到許多曾經走過,拍過,品過的專案。此刻以上帝視角緩慢踱步於眾多林立的精緻模型之間,腦海中曾經實地體驗過的空間感受與眼前的景象重疊在了一起,不覺產生了一種微妙的錯亂感。

一個時代的“女魔頭” 扎哈哈迪德的“極端建築學”

一個時代的“女魔頭” 扎哈哈迪德的“極端建築學”

▲ 展覽部分模型 九十

望京SOHO

在一個展櫃中,我看到三片“山谷”高低不一地簇擁在一起——那是扎哈的望京SOHO。我曾經不止一次在“山谷”中穿梭過,彼此的我只會抬頭仰望,驚覺這三座山峰真是高聳壯觀,引數化的外立面為單純的形體賦予了更多耐人尋味的細節。

一個時代的“女魔頭” 扎哈哈迪德的“極端建築學”

▲ 望京SOHO 來源:網路

但此時的我站在模型前面“一覽眾山小”,方可感知到“山峰”雖然跋扈,但卻與承載它的場地有著密切的圖式關係——事實上,整座場地彷彿都是流動的。鋪裝,綠化及各層動線從“山谷”之中穿梭而過,宛如一縷縷飄帶維繫著三座靈巧的“山體”,並共同構成了一座人造的“自然景觀”。

一個時代的“女魔頭” 扎哈哈迪德的“極端建築學”

一個時代的“女魔頭” 扎哈哈迪德的“極端建築學”

▲ 望京SOHO模型 九十

麗澤SOHO

與望京SOHO的“外揚內抑”不同,第一次走進麗澤SOHO的時候,我是被強烈地震撼到了的:巨大的中庭宛如被一隻無形的上帝之手所扭動,尺度驚人的鋼結構螺旋彷彿要將人抽離到空中。欣賞這樣的奇觀並不容易,起碼很傷頸椎。

一個時代的“女魔頭” 扎哈哈迪德的“極端建築學”

▲ 麗澤SOHO 九十

但當你站在模型前俯瞰它時,又會突然發覺這個建築的整體形態是如此安靜,安靜的都不像是出自扎哈之手。當然你可以湊近觀察,從更加宏觀的視角理解這個巨大的旋轉中庭,只不過你卻不會覺得震撼了。邏輯與情緒,人好像只能側重其中之一。

一個時代的“女魔頭” 扎哈哈迪德的“極端建築學”

▲ 麗澤SOHO模型 九十

大興機場

如果我從大興機場起飛,過了安檢之後便可看到一處通往幾個岔路的分口。我按照指示行走,突然發現眼前出現許多龐大的異形柱,彷彿是從屋頂上垂掛下來的。

一個時代的“女魔頭” 扎哈哈迪德的“極端建築學”

▲ 大興機場的異形柱 九十

頂棚的形態一直向目的地的方向流動,與光線一般,由中心向“海星”周圍幾條“觸手”的方向延展開來。因此反過來說,當我降落在大興的時候,便也只需要跟著光帶找到那個中心,就能夠順利地完成行程了——像這樣的往返,在大興機場中一年要完成超過1600萬次。

一個時代的“女魔頭” 扎哈哈迪德的“極端建築學”

▲ 大興機場的光帶 九十

但當我從上往下俯瞰整座大興機場時,剛剛說的一切,便突然不那麼重要了。呈現在我面前的,是一種在現實空間中無法完整觸及的震撼人心的平面美學:這是一幅藍白相間的神秘畫卷,上面繪製著大興機場的整體形態。它似乎活過來了!建築,道路與景觀,彷彿有機地組織成了某種神秘古樸,富有靈氣的海洋生物,遨遊在廣袤無際的地表上。

一個時代的“女魔頭” 扎哈哈迪德的“極端建築學”

▲ 大興機場總圖規劃 九十

因此我們會發現,每一座巨大的飛機都是它細微的觸手,而我們的往返,只是它再普通不過的一次代謝和呼吸罷了。

一個時代的“女魔頭” 扎哈哈迪德的“極端建築學”

▲ 大興機場模型 九十

2

扎哈·哈迪德的“極端建築學”

也許我的描述有點割裂,但對於建築體驗而言,在其中與不在其中,的確是能感受到強烈的對比和衝擊感的——只不過對於扎哈的作品而言,這種衝擊感顯得格外的強烈。

當我們身在其中時,我認為扎哈的建築是【重空間體驗,而輕形式美學】的。

區域性空間:扎哈的流動空間

因為面對較為規整的空間,我們往往能夠憑藉自身的經驗和想象將其駕馭。但對於扎哈的異形空間,我們沒有經驗,無法想象,唯有親身行走才可獲得不斷超脫傳統認知的體驗感受——沒錯,若不實現動態的親身經歷,我們永遠無法品味扎哈的空間氛圍。實際體驗對於建築的重要性,在扎哈的手中被放大到了無與倫比的重要性。

一個時代的“女魔頭” 扎哈哈迪德的“極端建築學”

▲ 梅溪湖文化藝術中心區域性 九十

與密斯·凡·德羅的“流動空間”不同,扎哈在突出“體驗流動”的同時,也借鑑抽象繪畫流動感的使用,改造建築形體的設計成果,使建築形體的設計效果更加符合人對於流動空間形式的預期,並更進一步創造出具有“形式流動”的有機空間——一種觀念上的“流動”。

一個時代的“女魔頭” 扎哈哈迪德的“極端建築學”

一個時代的“女魔頭” 扎哈哈迪德的“極端建築學”

▲ 扎哈與密斯的兩種不同的流動空間的比較 九十/ 網路

區域性形式:扎哈的碎片化形式美學

相比較而言,扎哈的建築形式則是人——在人視點——無論如何也無法完全體驗到的。對於方盒子建築來說,規整的形式具有規整的邊界——它適應著我們對於尋常空間體系的認知,使得我們知曉何時將目光收回,換句話說,它是可被解釋的;但扎哈卻創造了一種很難以尋常思路去理解的形式語言:我們並不知曉這些曲線和曲面從何處來,又要往何處去。我們可以圍繞著它走完一圈,但要在腦海中構建其整體面貌,依然是難以實現的事情——除非我們跳脫其外,就像此時此刻正在逛展的我。

一個時代的“女魔頭” 扎哈哈迪德的“極端建築學”

一個時代的“女魔頭” 扎哈哈迪德的“極端建築學”

▲ 完整與不完整的兩種區域性形式美學 來源:網路

整體形式:扎哈的雕塑式造型藝術

而從外部看,扎哈的建築則毫無疑問是輕空間體驗,重形式美學的。

無論是望京SOHO富有立體感的形體美學,還是大興機場神秘壯闊的平面美學,

扎哈的形式含義唯有站在遙不可及的鳥瞰視角方能完全洞察——而這往往構成了她建築作品最為重要的核心意義

。比方說扎哈的梅溪湖國際文化藝術中心,站在人視角欣賞,它永遠是一處沒有上下文的建築文字。而當我現在以上帝視角俯瞰它時,它的形式方可獲得完整——三朵飄落在梅溪湖畔的芙蓉花終於得以盛開綻放了。

一個時代的“女魔頭” 扎哈哈迪德的“極端建築學”

▲ 梅溪湖文化藝術中心模型 九十

整體空間:扎哈的“大地幾何學”

而在扎哈探索建築與城市之間的功能關係時,它並不一定是以人實際的感受和尺度為參照,它更多仍然是依附在一種形式美學的原則上進行構建的——一種她說的“大地幾何學”。她相信以這種方式去開啟空間,設計空間,方可獲得更具有公共性和市民化的城市環境。因此,她的場地設計永遠充滿了幾何韻律,這種空間序列具有一種身在其中所無法感知的美學意義,但卻同樣試圖解決建築與城市的關係問題。

一個時代的“女魔頭” 扎哈哈迪德的“極端建築學”

▲ 扎哈的大地幾何學 九十

即便她口是心非的說“不想與周圍垃圾般的場地所呼應”,但在她看來:

樹立一種新的土地佈局理念是破解現代主義在城市中遺留下來的弊病的有效手段

——這真是一個美好的夢想。

因此相比於弗蘭克·蓋裡,藍天組等其他解構主義的建築師而言,扎哈對於城市空間關係的把控實在是溫柔許多,也美妙許多。

一個時代的“女魔頭” 扎哈哈迪德的“極端建築學”

▲ 扎哈的大地幾何學 來源:網路

因此我們可以發現,在扎哈的作品裡是存在兩種極端的傾向的——從人的視角出發,她的建築空間永遠是動態且富有魅力的,美學價值則稍顯孱弱;但從上帝的視角出發,她的作品又往往具有一種宏大敘事的壯闊美感,空間邏輯也只能依附其身。

而這兩者的相互結合,便構成了她的極端建築學——從這個角度來說,這次的扎哈建築展,使得我們有機會扮演一次上帝,從上至下地體驗她的作品,實在是為我們彌補了一個重要的,宏觀的解讀視角。

一個時代的“女魔頭” 扎哈哈迪德的“極端建築學”

一個時代的“女魔頭” 扎哈哈迪德的“極端建築學”

▲ 展覽模型 九十

3

不僅是建築師,更是設計師

但展覽的意義還不僅僅於此。除了建築展陳所佔的大部分空間,本次展覽還展出了ZHVR、ZHA室內設計以及ZHACODE等多方面的設計與應用。這體現了扎哈的先鋒設計語言不僅可以運用在建築上,同時也可以運用在時裝、珠寶、傢俱、裝飾等藝術上。對她來說,設計似乎沒有邊界,正如室內展區的標語所寫的:

化司空見慣為別出心裁

一個時代的“女魔頭” 扎哈哈迪德的“極端建築學”

一個時代的“女魔頭” 扎哈哈迪德的“極端建築學”

一個時代的“女魔頭” 扎哈哈迪德的“極端建築學”

▲ 展區攝影 九十

除了衍生的跨行設計作品,展覽還將ZHA的設計過程和高科技的設計工具也進行了詳細的展示,比方說ZHVR展區。它利用沉浸式技術為建築師提供協作和設計的更多可能性,令與ZHA合作的世界各地的工作團隊得以實時互動。

一個時代的“女魔頭” 扎哈哈迪德的“極端建築學”

一個時代的“女魔頭” 扎哈哈迪德的“極端建築學”

▲ 展覽模型 九十

此外,ZHA演算法設計研究組(ZHACODE)還與世界上最受推崇的科研機構開展合作,共同開發機器人、人工智慧和數字製造方面的創新技術。毫無疑問,這些新科技對於像ZHA這種不走尋常路的事務所而言都是十分重要的,是實現各種難以想象的設計作品的必備武器。

一個時代的“女魔頭” 扎哈哈迪德的“極端建築學”

▲ 展覽模型 九十

在現在許多人都提倡建築師跨界的時候,我反而並不覺得扎哈是在跨界——她最寶貴的唯有她獨一無二的設計理想與思維,因此她可以在建築,室內,時裝、珠寶等諸多領域同時遊刃有餘。她並不是一位想跨界的建築師,她是一位當之無愧的天才設計師。

4

成為一種風格:扎哈與ZHA

逛完展以後,人有點空虛。想起扎哈已經逝世五年,便覺得更空虛了一些。

在她生前,每當有專案落成,都不乏有人以視覺中心主義批判她。但當她離開我們以後,她生前直接參與的遺作便是她本人最後殘留於人世間的生命力,因此我反而有點憂傷這些作品的建成了。直到她在中國最後的三個遺作陸續完工,我才突然感受到一個事實:

我們再也無法看到她為這個世界設計新的作品了。如果遺作是她的執念,那她差不多也該真正瀟灑地say goodbye了

一個時代的“女魔頭” 扎哈哈迪德的“極端建築學”

▲ 麗澤SOHO施工攝影 來源:網路

但我們並不能說她真正地離開了我們,扎哈·哈迪德建築事務所的名稱,現在依然能夠經常被我們所聽到。因此,扎哈便不再指代某一位具體的人了,而是成為了一個團隊,一種符號,甚至是一派風格,並藉由事務所的繼續成長,將扎哈本人的理想繼續耕耘在這個世界中。

在逛展的時候,我曾不止一次地思考一個問題:既然扎哈的許多作品,以普通人的視角是無法洞察全貌和設計核心的,那她為何又要大費周章地塑造那些我們看不到的壯闊奇觀呢?

究竟是為上帝建造的?還是為現在的她自己所建造的呢?

一個時代的“女魔頭” 扎哈哈迪德的“極端建築學”

▲ 扎哈·哈迪德 來源: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