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救災能吏陳幼學

2022-05-23由 陝西大小事兒 發表于 林業

蝗蟲幼蟲屬於寡足型嗎

救災能吏陳幼學

陳幼學,字志行,明朝萬曆年間官員,歷任確山、中牟、湖州三地主官,勤政清廉,剛正不阿,留下許多美談。

一治確山

陳幼學考中進士時已年近五旬。主官看他又老又窮,毫無前途,把他派任到落後山區確山縣任知縣。確山年年大旱,百姓流離失所,他一上任就親自帶領百姓興修水利,共開河渠198條,開發出有灌溉保障的良田800餘頃,核實黃河退水灘地130餘頃,他按出力的多寡等次,把開墾出來的良田免費分與清淤開荒的貧民。有恆產者有恆心,陳幼學急民之所急,民雖勞而心悅。

此外,陳幼學還親率吏屬翻山越嶺,給百姓採辦來紡車800餘輛,品種優良的耕牛500餘頭,免費分給百姓使用。確山民風閉塞,不知生產之道。為此,陳幼學專門帶來熟練能手傳授技術。他還親率民眾種植桑榆38000多棵,既優化了水土,又保證了紡織原材料的供應。為節約公費,他逐項裁定接待專案,把一些浪費民財的奢侈開銷 一律禁絕,一年能省下600多兩銀子。確山有些年老貧民繳不起賦稅,陳幼學就正好用這筆錢來代繳。還有不少餘錢,陳幼學“置屋千二百餘間,分處貧民”。陳幼學在確山只幹了短短几年,確山大治,百姓豐衣足食,備荒備災的常平倉裡的積粟竟達到了12000多石,遠遠超過了一般富裕縣的儲備情況。

陳幼學為人剛正不阿。一次,潞王府的親隨經過確山。此時正值確山大旱,為與民同苦,陳幼學率全體官吏齋飯蔬食已有月餘。王府豪奴一向排場很大,到了確山,不見花天酒地,只有粗茶淡飯,當場就撒潑發橫,捆打縣役,大鬧縣衙。陳幼學毫不手軟,將豪奴逮捕入獄。王府託人送來口信,以王府權勢逼迫陳幼學放人,陳幼學直面而答:“我本愚魯之人,但知上有皇恩,下有法令。您不必多說了,我是不會接受的。”依律重處豪奴,滿縣官吏先是大驚,而後大服。始知青天在此,從此人心愈齊而確山大治。

二治中牟

陳幼學執法嚴明,無偏無袒。布政使劉渾成之弟助妾殺妻,太僕卿陳耀文家人橫行不法,他都依律下獄嚴辦。上級汝寧知府丘度害怕陳幼學招禍,言於撫臺,將他調為中牟知縣。

中牟多蝗,一入秋季,漫山遍野的蝗蟲遮天蔽日,糧食顆粒無收,百姓深受其苦。陳幼學一來就先拆毀供奉蝗蟲的“蝗廟”,之後他經過一番觀察,發現蝗蟲喜光,於是採用“火攻”的方法,帶領百姓趁夜點起篝火,引誘蝗蟲集聚,以便撲殺,殺滅的蝗蟲多達1300餘石。為了根治蝗災,陳幼學又在冬天把蝗蟲滋生地挖開深翻,堆火焚燒,把還來不及蛻化的幼蟲燒死,從此剷除了危害中牟千年的蝗蟲禍根。

陳幼學在確山、中牟任職期間,能迅速改變當地面貌,讓百姓過上吃飽飯的日子,但他無法改變自己的處境。他既無錢財孝敬上司,又忙於政務不去各司走動。因此負責考課政績的掌道御史不但不把他評為上等,反而準備把他列為最末,踢出官場。掌道御史之子偶然看到了考評材料,見陳幼學竟被列為末等,脫口而出道:“兒從中州來,人人都說中牟縣的治理天下無雙,今天竟要黜落他,父親難道全不顧天理良心嗎?”掌道御史愧悔,於是把陳幼學的政績如實彙報,陳由此被升為刑部主事。《浙江通志》評價他“幼學疾惡嚴,而於細民務安全之”。在刑部期間,陳幼學嚴查冤獄,共釋放無辜入獄及微故重處的平民300多人,對豪強鉅富則不留情面、不收分文賄賂。不久,陳幼學被外放為湖州知府。

三治湖州

確山、中牟的艱苦磨鍊,讓陳幼學在複雜環境中學到一身本領、立得一身正氣。初來湖州,恰逢湖州大澇,暴雨不停下了一月,禾苗全部淹死在田裡。陳幼學對處理救災事項已是非常老練了,他立刻率人疏浚排水,加固河堤,糶米救民,千頭萬緒的突發狀況,無一不被他處理得井井有條。單這一次湖州災情,就救活了饑民34萬餘人。

不同於確山和中牟,湖州富庶繁華,是著名的魚米之鄉。正因如此,不少豪強盤踞於此,他們橫行鄉里,欺男霸女,奢靡揮霍,賄賂官吏,社會風氣極其敗壞。當地惡霸以地方子弟施敏為首,楊升為其爪牙,還有大小幫兇數十人,在湖州姦淫拐盜,無惡不作。百姓日夜咬牙切齒,怨憤滔天。陳幼學決心為民除害,他首先逮捕了施敏。此舉驚動了很多官員,還在待審期間,上上下下打招呼的紙條便雪片般地飛來。施敏“賂貴人囑巡撫檄取親鞫”,讓人重金買通權貴,讓巡撫命令陳幼學將施敏上交,由巡撫親自審訊,其實就是要為施敏開脫罪責。陳幼學歷經刑部,豈能不知其中關節?他以案發所屬地方不同的說辭頂住壓力,堅決不交出案犯,並以最快的速度完成審案過程,依律將施敏處死。施敏的供詞中招出原尚書潘季馴之子潘廷圭,陳幼學報請巡按御史核准,也將潘廷圭抓捕治罪。就這樣,陳幼學把湖州城裡為非作歹的豪強抓了一大批,老百姓個個拍手稱快,“民謠曰:‘公來如炮,施敏埋窖;公去如雷,楊升飛灰。’”

清人著的《東林列傳》中說陳幼學“幼學家故貧,成進士又遲暮。故其為人樸誠,視吏事如家事”,簡言概述了陳幼學的經歷和人品,倒也恰如其分。陳幼學以知命之年入仕,飽經磨礪,但他始終重民愛民、清廉為政,作出了一番讓百姓稱道的大貢獻。

【來源:秦風網_廉政文苑】

宣告: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透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絡,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jpbl@wccm。sina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