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守護好這片“生命綠”

2022-05-23由 青海日報 發表于 林業

什麼是森林的水源涵養功能

守護好這片“生命綠”

守護好這片“生命綠”

暮春時節,一場不期而遇的飛雪為祁連山南麓互助片區的北山國家森林公園披上了一件薄紗,驅車穿過巍峨群峰,置身於雲霧繚繞的漫山綠野,山清水秀,空氣潔淨,猶如徜徉在如詩如畫的人間仙境。

俯瞰山澗,流經其中的大通河,是黃河上游支流水系湟水河的重要幹流,滋養著一方土地,哺育了一方人民。作為我省唯一以森林自然景觀為主體的生態公園,北山國家森林公園憑藉其重要水源涵養功能,成為首批全國保護母親河行動生態教育基地之一。多年來,當地落實“三個最大”省情要求,做好“中華水塔”守護者,堅決守護好這片“生命綠”。

“制度護航”

生態持續向好

林區面積達50244。7公頃,森林蓄積量480。43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78。95%。近年來,北山國家森林公園生態“量”不斷創下新高,生態“質”持續同步躍升,林區森林結構漸趨合理、生態功能、水源涵養功能、小氣候作用逐步增強,林區生態屏障作用逐步顯現,水土流失逐年減少,一江清水向東流的重大生態功能逐年顯現。

資料和成績的背後,是當地林業人20年如一日的堅守和付出。

21世紀之前,北山林場森林經營以採伐為主,過度開發利用是當地作為水源地涵養林在生態發展過程中最大的“攔路虎”。

1998年天然林保護工程啟動,讓北山林場從開發利用轉入全面保護髮展階段。2016年,全省啟動國有林場改革,北山林場建立起相應的天然林管護機制,並將愛林護林的林區群眾納入管護隊伍。

為協調好經濟效益和生態可持續發展的關係,結合國有林場改革,北山林場積極自我革新。林場下設巴扎、加定2個營林區,8個天然林保護工作站和24個護林點。按照“專兼職護林相結合、全面巡山檢查與重點區域動態監控相結合、宣傳教育與打擊處理相結合”的管護辦法,形成了“主管領導親自抓、分管領導具體抓、站長全面負責,護林員分片包乾,村社幹部密切配合,護林防火辦公室、林政人員督促檢查”的管理體系,構建起以營林區為基礎,天然林保護站為骨架,護林員為脈絡的天然林保護網路,實現了森林管護全覆蓋。

在此基礎上,制度建設開始精準發力,北山林場森林防火、防盜、防病蟲害等“三防”體系取得連續23年無重大森林火災、較大偷砍濫伐及盜獵野生動物案件發生。

與此同時,北山林場持續開展了人工造林、封山育林、中幼林撫育及灌改喬等林業重點工程,堅持“造、封、育、管、護”五措並舉,達到了“造一片、活一片、綠一片”的效果,讓當地水源地涵養林生態得到有效恢復和長足發展。

“科技興林”

賦能綠色本底

雲杉等針葉樹的傳統播種育苗方法採用森林腐殖土覆蓋種子,所需腐殖土量大,會對本地森林資源造成“殺雞取卵”式的破壞。近年來,頻繁的造林專案需要用到大量各類樹苗,林場在對高海拔鄉土樹種進行大面積培育時,這個“瓶頸”擺在了北山林場場長趙昌宏面前。

經過反覆實驗,趙昌宏等專業技術人員最終成功找到腐殖土的替代物——細砂,採用細砂覆蓋種子,既可起到苗圃保溫保墒作用,還可改良土壤,防止土壤板結,問題迎刃而解。此外,在山楊育苗實驗中,趙昌宏汲取前輩的經驗,大膽採用土壤炕灰消毒法,將山楊種子用炕灰和腐殖土拌勻後播種,出苗整齊,生長良好,以這種新方法填補了林場山楊育苗的空白。

認識到科技創新在護林造林工作中蘊含的巨大潛力,趙昌宏決意當好帶頭人,他深入林區開展調查,鑽研林業科技知識,請教有經驗的老同志,結合實際工作,不斷開展科學試驗,成功在林場工作中開闢出一片“科技興林”新天地。

經過幾年的努力,北山國家森林公園取得了3項省級林木良種證書,制定了1項國家級行業標準,10項青海省地方標準,取得了17項青海省科技成果,2項省級林業科學技術獎三等獎,建立了國家級祁連圓柏良種基地165。8公頃,並使祁連圓柏繁育這一北山林區標誌性科研專案研究成果得以擴充套件。

同時,趙昌宏還主持了中央財政林業科技推廣專案1項,省財政支農資金林業科技推廣專案1項,天然林保護工程林業科技推廣專案2項,透過實施中幼林撫育、灌改喬等專案,使得北山國家森林公園林區森林林分質量進一步提高。

2020年,在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支援下,園內正式投入建設青海祁連山南坡森林生態系統定位觀測研究站,為保護和恢復祁連山森林生態系統提供資料支撐,並圍繞典型高原森林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研究等多項課題展開科學研究,成為眾多相關科考隊伍的必至之地,為我省生態文明建設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旗艦物種”

折射生態改善

2020年10月,互助北山森林公園首次發現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國際瀕危動物雪豹,這是我省首次在祁連山東段發現這一高原旗艦物種並記錄影像,這次發現與護林員王玉得息息相關。

自小在林區長大並從事護林工作長達14年的王玉得,熟稔林區內的山山水水,對林區內各種動物生活習性、常出沒地帶和行動痕跡瞭然於胸。近年來,當地時常出現牧民牛羊被咬死咬傷的情況,王玉得了解後懷疑其背後的“真兇”並非常見的野狼,而是一種豹類動物。

在王玉得的帶領和幫助下,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研究人員在林區內佈設近30部遠紅外相機,由王玉得和研究人員定期換取相機電池、儲存卡。最終經過近兩年的持續觀察,在當地海拔3900米的“過倉”,一外石崖的草地處,遠紅外相機成功捕捉到一對疑似母子的雪豹活動影像。

雪豹是高海拔生態系統健康與否的“氣壓計”,因對生存環境要求苛刻而敏感,曾一度“銷聲匿跡”。今年56歲的王玉得,只在小時候老一輩口中聽說林區中有雪豹出沒,這次發現讓他十分興奮。此外,相機還一次性捕捉到90只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岩羊,岩羊作為雪豹的食物來源之一數量充足,也證明林區內雪豹生存所需食物鏈形成和生態環境健康。

隨著北山國家森林公園生態系統趨於完整,生物多樣性日趨豐富,目前園內國家一、二級保護植物玉龍蕨、桃兒七等國家級重點保護植物達51種,雪豹、棕熊等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達36種。王玉得還曾在巡山途中親眼看見雪雞、林麝等珍稀保護動物,甚至連湟魚、黃河鯉魚、重唇魚等當地從未有過的魚類都現身於大通河中,園內人工湖裡也時常有黑鸛等外來珍禽“做客”,對王玉得這樣的護林員而言,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已成為生活日常。

如今的北山國家森林公園,已成為我省生態版圖上一座碧綠的寶藏,正源源不斷地衍生生態紅利,讓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空氣常新,造福當代人民,澤被後世子孫,今後一代代北山林場人也將接續奮鬥,努力讓這片“生命綠”成為青海永遠的優勢和驕傲。

作者:石成硯 羅珺 稿件來源:青海日報 宣告:以上內容版權為《青海日報》所屬媒體平臺所有,未經許可禁止轉載,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