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成年人應該具有的能力,就是自愈力

2022-05-21由 大牛和小鼠 發表于 林業

口能吐玫瑰也能吐蒺藜怎麼讀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成年人應該具有的能力,就是自愈力

文/蕙之路

圖/來源網路,與文無關,侵刪

-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是英國資深心理諮詢師—羅伯特·戴博德寫的一本心理學入門書籍。

羅伯特採用童話的形式,用無數臨床案例,拼湊起了一位“蛤蟆先生”,並講述了他從抑鬱到痊癒的過程。

在英國亞馬遜上,84%的讀者都為它打出了五星評分。

一位從抑鬱中走出來的讀者這樣評價它:

“有沒有一本書可以改變你的一生?有!是這本書把我從殭屍一般的抑鬱狀態中解救出來,讓我找回缺失已久的勇氣與希望。”

這世上,從來不缺帶傷的人。

如何才能順利跨過人生的暗流,通往彼岸?

看完《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這本書,你就會明白:一個人的救贖,是從愛自己開始的。成年人應該具有的能力,就是自愈力。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成年人應該具有的能力,就是自愈力

蛤蟆先生去看病:上帝只救自救之人

這個故事裡的蛤蟆是一個熱情、時尚、愛冒險的傢伙。

如今,曾經樂觀開朗的他,蓬頭垢面,窩在蛤蟆莊園的角落裡,眼神呆滯,深陷抑鬱,不能自拔,甚至幾次想要輕生。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成年人應該具有的能力,就是自愈力

好朋友河鼠、鼴鼠和老獾看不下去了,為他聯絡了心理醫生。

雖然萬分不情願,但為了不辜負朋友們的好意,蛤蟆來到“蒼鷺小築”,會見了諮詢師蒼鷺。

他以為諮詢師會按部就班地為他分析病情,給他治療建議,沒想到,蒼鷺醫生開頭第一個問題就把他打懵了。

蒼鷺問:“你能告訴我,為什麼來這兒嗎?”

蛤蟆不假思索地說:“是河鼠他們讓我來的,他們是為我好,我聽他們的。”

“那麼,誰是我的來訪者?是你,還是他們?”

蒼鷺先生拒絕了蛤蟆先生的諮詢要求,

他說:“只有當你是為自己而不是為取悅朋友們想諮詢的時候,我們才能真正合作。”

被拒絕的蛤蟆非常憤怒,但同時又有點明悟:他得為自己的諮詢擔起責任來。

上帝只救自救之人。

他必須先愛自己,為自己的人生負責,為自己的選擇付出代價,努力才有成果。

蛤蟆心中燃起些許希望之火:或許,他真的能夠靠自己摸索出擺脫痛苦的辦法來。

楊絳曾說:

“我們如果反思一生的經歷,都是當時處境使然,不由自主,但是關鍵時刻,做主的還是自己。”

我們每個人,或許都曾像蛤蟆一樣,被自己的命運困住。

想要掙脫厄運,旁人無能為力,所有的治癒,都得靠自己的力量。

生活能治癒的,永遠是自己願意走出來的人。

他在諮詢合同上籤下了自己的名字,開啟了自我探索之旅。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成年人應該具有的能力,就是自愈力

回到童年找病因:看見缺愛的小孩

童年經歷和原生家庭對一個孩子的影響是非常巨大的。直接奠定了一個人生命的底色。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成年人應該具有的能力,就是自愈力

幼年時,在與父母的互動過程中,孩子的基本情感逐漸發展演變成順從,討好,依賴等行為模式。

這些行為模式成為自我的核心,融為我們自身的一部分,定義了我們一生的行為。

那麼,蛤蟆先生的性格是如何被塑造的呢?

他從小生長在“沒有歡樂”的家庭裡,父親古板嚴苛,母親懦弱無能。

從父母那裡,蛤蟆從未感受過愛和溫暖,有的只是冷漠和指責。

從7歲被送去私立學校,到大學選擇專業,再到畢業後繼承家族產業,蛤蟆人生中的每一步,都由別人決定,自己只是被動承受。

蛤蟆長大了,但內心深處住著的,依舊是那個內心渴望愛,小心翼翼求認可的可憐小孩。

他明明自卑敏感,卻違心地裝著自信和堅強;

他內心痛苦迷茫,臉上卻帶著開心和無所謂。

他在關係中努力取悅對方,換來的卻是橫加指責。

自暴自棄的蛤蟆用酒精麻痺自己,搶過馬,偷過錢,一路顛沛流離,最終被捕入獄。

雖然一直在努力,但是從來沒有被生活溫柔以待,從來沒有被別人接納認可。蛤蟆的內心防線,徹底崩潰了。

他患上了抑鬱症,躲在蛤蟆莊園,苟延殘喘。

心理學家阿德勒說:“幸運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我們很多人身上,都有過蛤蟆先生的影子。

成長於不被愛的童年,浪跡於渾渾噩噩的成年。

裹挾著幼年的傷痕和失落,尋找著能夠愛自己悅納自己的心靈港灣,最終卻在掙扎徘徊中漸漸失去了自我。

諮詢中,蒼鷺醫生引導蛤蟆回憶起童年,看到了那個不被愛又渴望愛的內心小孩。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成年人應該具有的能力,就是自愈力

他的心中,升起濃濃的悲哀又燃燒著無盡的憤怒。

怎麼才能安慰那個缺愛的小孩呢?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成年人應該具有的能力,就是自愈力

開出藥方:“愛自己”是治癒的良藥

曾經豆瓣上有個小組,叫“父母皆禍害”,組員多的時候高達10萬人。

組內交流的主要內容,就是自己在原生家庭曾經受過怎樣的傷害,以及對自己現在生活造成的負面影響。

把人生的不如意歸因到父母身上,確實能減輕自我愧疚,但是,我們人生的種種遭遇,都是父母的錯嗎?

把不幸歸咎於原生家庭,我們就能真正獲得解脫了嗎?

不能,永遠不能。

正如《被討厭的勇氣》一書提及那樣,

“任何經歷本身並不是成功或者失敗的原因。

決定我們自身的不是過去的經歷,而是我們自己賦予經歷的意義。”

只會責備他人是處在兒童狀態,只有自己願意審視自己人生,願意踏出第一步,人生才會有真正的轉機。

那麼,面對童年的創傷,我們該怎麼辦呢?

蒼鷺醫生對蛤蟆說:

“能幫你的人是你自己,也只有你自己。有許多問題需要你向自己發問。比如你能停止自我批判嗎?你能對自己好一些嗎?也許最重要的問題是,你能開始愛自己嗎?”

聽了蒼鷺醫生的話,蛤蟆呆呆地坐著,面無表情,但是在內心深處,他感到有顆種子發芽了,那顆種子,叫作力量。

王爾德說:愛自己是終身浪漫的開始。

與其等著別人來愛你,不如自己努力愛自己。

當我們放下對別人的期待,放下對自己的苛責,開始擁抱自己、欣賞自己、悅納自己的那一刻,屬於自己的人生才算真正開始。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成年人應該具有的能力,就是自愈力

蛤蟆先生康復了:開始真正愛自己

這彷彿一記重錘,敲醒了渾渾噩噩的蛤蟆。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成年人應該具有的能力,就是自愈力

在一次次與自己的對話中,蛤蟆的內心開始有了力量。

他接納了自己痛苦的過去,與記憶中嚴苛的父母和解,願意與自己的情緒和諧相處。

他有了幸福的感覺,生活一天天變得明媚起來:

他感覺好了很多,食慾回來了,睡眠也正常了;

“情緒溫度計”的打分,也從最初的1到2分升到了9分。

他重新把廢棄的賽艇修好,劃了一次船,感受久違的生活樂趣。

他勇敢捍衛自己的權利,奪回了校董的職位,還競聘上了河岸板球俱樂部的主席。

他重新規劃自己的職業,興致勃勃地籌劃開一家房地產公司。

不僅如此,他還要與過去的自己來一次告別。

他賣掉了蛤蟆莊園,另建了一處河岸新居,走出了這座承載他悲傷,見證他抑鬱的豪宅。

“世上英雄輩出,史書皆有出處。若論大名萬世矚目,還得數我蛤蟆!”

最後,他唱著寫給自己的讚歌,開啟了屬於他的新徵程。

生活,變成了蛤蟆先生想要的樣子!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的作者羅伯特·戴博德,曾將人生比作一條河流。

看似靜靜流淌,風平浪靜,實則暗流湧動,危險重重。

人生苦樂,我們總會受傷,也總會迷茫。

但無論什麼時候,真正能治癒自己的,只有自己。覺醒的力量,永遠藏在自己心中。

亦舒說:“無論怎麼樣,一個人藉故墮落總是不值得原諒的,越是沒有人愛,越要愛自己。”

人生海海,山山而川。

或許我們曾孤身走暗巷,或許一人對峙過絕望,但不要灰心,不要沮喪。

只要能沉得住氣,扛得住難,你自己就是那股最強大的力量。

在痛苦中,認清過去的意義,擺脫過去的束縛,真實地活在當下,開始愛自己,理解自己,尊重自己,改變就會發生!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成年人應該具有的能力,就是自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