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誰家無明月清風

2022-05-20由 中國青年報 發表于 林業

清風如同什麼

誰家無明月清風

日日是好日 羅寒蕾

誰家無明月清風,哪裡沒詩和遠方?!

站在《日日是好日》國畫前,感慨油然而生。這是日前在中國美術館“大潮起珠江——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全國美術作品展”上見到的一幅作品。該畫作於2009年。畫面上,三個人物演繹了賣花、選花、離開的全過程。人物掩映在各種各樣、密密麻麻的鮮花裡,一位時尚的白領,拿著剛買的姜花,心滿意足、抽身離去。姜花是具有廣東地方特色的一種花卉,產於夏秋兩季,香氣濃郁,由於價格便宜,一般用作居家擺設。馨香的鮮花,普通人家都能買得起。

走進“花城”廣州,只要稍稍留意,就會注意到,居民的陽臺被繁茂花草點綴得生機盎然。有一次,我坐車從高架橋上駛過,開窗一伸手,似乎就能摘下一戶窗臺上的迎春花。早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廣州市民就有下班路上逛花市,買些可心的鮮花帶回家的習慣。《日日是好日》在眾多精彩紛呈的作品中,因為那份對美好生活流露出的樸素之情,因為那份一個個大場景中的小花檔,因為那些群眾之中的普通人物,深深吸引了我。

作者羅寒蕾是一位生長於廣州的女畫家,她把“花城”廣州人“外表平和、內心詩意,熱愛生活、善待自己”的性格,真實自然、活靈活現地展現出來。“我努力把花朵畫得像冰燈,雖然色彩淡雅,但在深色背景映襯下,通透發光的花朵如同顆顆閃爍璀璨的星星,生機盎然,充滿了喜悅之情”。

“這張畫的難點不是人物而是花卉。每朵花都是一個獨立的小配角,靠這千千萬萬個小配角把主角襯托得有血有肉。”作者有一顆大道至簡的平常心,她坦承,創作靈感既來自熙熙攘攘的花市,也源於自古以來國人的文化傳承。

唐末五代的雲門大師有一次對他的弟子說:“十五日以前不問汝,十五日以後道將一句來。”見弟子無人作答,雲門自答:“日日是好日。”

站在畫作前不由想到 “誰家無明月清風”這句禪語,也正是一位大禪師對雲門大師“日日是好日”的眉批。明月清風是經常被用到的話,指毫不被煩惱所汙染的心境,是清淨無垢、人人本具的心性。這句話的另一面就是“誰家灶裡火無煙”,在煙火人生中感悟詩意和遠方,正是生命追求的真諦。

生活中的困頓再多再大,也牽絆不了心胸開闊的人,因為他們體味快樂也體味煩惱,每天懷著感恩去生活。只要腳踏實地奮鬥和追求,只要心平氣和包容和共進,只要能從痛苦煩惱中解放出來,美好的生活才“日日是好日”。

想一想改革開放40年來,每一個家庭發生了多麼翻天覆地的變化啊!我們依然需要“日日是好日”的美好心境。因為當年“苦日子”熬過來,現在依然要砥礪前行。我們依然需要擁有不挑肥揀瘦的寬廣心胸,不計較得失的平和心態。我們需要有艱苦奮鬥、追求夢想的信念,在謙遜、腳踏實地中,讓自己真正強起來。

“幸福是人生的目的和意義,是人類存在的最終目標和終點。”這是亞里士多德的一句名言,也是每一個家庭代代接續的追求。

走出美術館的時候,看到一群天真爛漫的孩子,他們拿著畫筆和小板凳,在老師帶領下,準備寫生和臨摹。他們今天會畫出什麼樣的圖畫來呢?他們未來會畫出什麼樣的圖畫呢?

生命如畫,把生命活出詩和遠方來,活出家家明月清風來,該是多麼美好的一種境界啊!

沒有當年的改革開放,就沒有今天的好日子、好境界。只有改革開放再深入,才能帶給我們和下一代更美好的好日子、好境界!

(作者系中國青年報社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