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臘月冬筍鮮

2022-05-12由 今日永州 發表于 林業

鮮冬筍多少錢一斤

臘月冬筍鮮

臘月冬筍鮮

進入臘月,葉落盡了,鳥飛走了,天地顯得空曠起來。此時,柴煙的身姿和內涵已豐富很多,各種年貨的味兒也撲鼻而來。年的腳步,親切和順,年的氣息,四處瀰漫。辛苦工作一年的人們,會在閒暇時候前往紅紅火火的集市、超市採購各種年貨,為臘月裡的種種習俗做準備。

近日收到親友從家鄉快遞過來的禮物,開啟紙箱一看,上面是幾塊臘肉和兩把紅薯粉,下面的塑膠袋裡有二三十隻冬筍,一個個小榔頭似的,兩頭尖尖,壯壯實實,金黃的外殼上茸毛密佈。看得出,那是剛從山上挖出來的,冬筍上沾著的山泥還溼潤潤的。好筍,真正的山野冬筍。

晚上,我剝了兩個冬筍,切了半塊臘肉,按過去母親教的做法,先將臘肉洗淨放入鍋中,加入適量的水,用小火把臘肉的肥肉煮至呈半透明的狀態,撈出切成片;然後把冬筍切片,紅辣椒切絲,青蒜切成段,在鍋中熱油,等筍片煸至焦黃,放臘肉同炒,點少許料酒,加紅辣椒和青蒜頭,加鹽,再加青蒜葉,放點生抽,一盤美味可口、色彩奪目的冬筍炒臘肉就做好了。入口,冬筍之清鮮與臘肉之醇香,相交相融,美美與共。一家人吃得有滋有味,嘖嘖咂嘴,食慾大增。果然是質地嫩脆,鮮美無比。正如近代書畫大師吳昌碩說的:“客中常有八珍嘗,哪及山家野筍香”。一股暖流頓時湧入心頭,思鄉之情油然而生。

冬筍的鮮美,我小時候就深有感受。我的姑姑,姑爺過去都是林場的職工,每年的臘月,姑姑都會帶些山裡的冬筍給我們嚐鮮。父母都有一手好廚藝,常常以冬筍為食材,換著花樣做出多種美味佳餚,讓我念念不忘的是,父親做的筍片豬蹄湯和母親做的筍絲炒酸菜。幾十年過去,每當想起口水不知不覺盈滿唇間。梁實秋先生在”雅舍談吃”中寫過冬筍,他說自己從小最愛吃的一道菜,”就是冬筍炒肉絲,加一點韭黃木耳,臨起鍋澆一勺紹興酒,那是無上妙品——但是一定要我母親親自掌勺”。這末句最叫人共鳴啊,現在兩位老人已去,空留一份無休無止的想念。

冬筍,特指冬季尚未出土的毛竹筍,它是由竹子的竹鞭側芽發育而成的新鮮筍芽,深藏於竹根周圍的土壤之中,慢慢的生長,恰如夢中酣睡的竹寶寶。古人叫它“竹萌”,形象生動。冬筍好吃,而挖筍則是一項辛苦活,也是一項技術活,經驗豐富的挖筍人,能根據竹子的外觀,快速找到冬筍的位置,並準確開挖。四十多年前,我下放所在的林場,也生長著一大片鬱鬱蔥蔥的竹林。每年冬至過後的山裡,安詳而潔淨,休整和孕育的過程,正是挖筍的時候。林場的老農們,便領著我們幾個知青,往那片竹林奔去。大家有的扛著鋤頭,有的拎著鏟子,有的提著籃子,有說有笑的在竹林裡尋找著冬日裡潛伏的冬筍。挖筍前,一位老農告訴我們,挖冬筍,要先看竹子,再看土質,最後根據結筍的方式來開挖。所謂看竹子,就是要選擇竹齡二至五年、枝繁葉茂、竹葉濃綠但帶有少量黃葉的竹株,這樣的竹子下面基本都有冬筍。一般嫩竹不會長筍,而老竹子長筍的量也很少。選好竹子之後,就要確定從哪裡開挖,應優先選擇土質疏鬆凸出,地面有裂縫的地方開挖,一般地面的土塊微微隆起了,有鬆動,並且有裂縫的地方,用腳踩有鬆軟感,應該是有筍的。另外,如果一下子挖到了一個大冬筍,那表示附近冬筍多,冬筍都是成片生長,一窩挖到七八個也不足為奇。隨後大家一邊交流一邊尋找,挖到大筍後,往往還會歡呼圍觀一番。在那艱苦的年代裡,和場友們一起去竹林挖筍,是寒冬臘月裡最愜意的一件事。

在我國,食筍歷史悠久,早在《詩經》就有“其蔌維何?維筍及蒲”。作為蔬菜,竹筍歷來受到人們的喜愛,被視為山珍佳餚,“菜中珍品”。美食家李漁對筍十分推崇,說道:“至於筍之一物,則斷斷宜在山林,城市所產者,任爾芳鮮,終是筍之剩義。此蔬食中第一品也,肥羊嫩豕,何足比肩”。其實,食筍,不只是口腹的滿足,還寄託著一種自然無為的人生態度。文人雅士自古愛竹,也愛竹筍的美味,他們不僅以竹自比,對吃筍也有一種執著,有嚐鮮無不道筍之說。白居易在《食筍》中,形容筍是“素肌擘新玉”,還說“每日遂加餐,經時不思肉。”杜甫說“青青竹筍迎船出,日日江魚入饌來”,鄭板橋有“江南鮮筍趁鰣魚,爛煮春風三月初”,兩位詩人都喜愛嫩筍與鮮魚的搭配。陸游對筍也是讚賞有加,在江西品嚐過竹筍後寫下了“色如玉版貓頭筍,味抵駝峰牛尾狸”的名句。而蘇東坡更是對竹筍情有獨鍾,在《初到黃州》詩中詠道:“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還有一首詩說得更妙:“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據說,當他吃了“筍燒肉”後情不自禁地續道:“若使不瘦又不俗,還是天天筍燒肉。”大詩人不愧是美食家,豬肉與筍,確實是最佳搭配,最好的美食。嘗一口,肉中有筍,筍中有肉,鮮香無比。還有人則喜愛我們湘南的苦筍,懷素的名帖《苦筍帖》,就直接指出,“苦筍及茗異常佳,乃可徑來。懷素上。”黃庭堅有一篇《苦筍賦》,表示“南園苦筍味勝肉”。我想,詩人也許是藉此表達自己的心志,宣示著高尚脫俗的人生追求和遠大抱負。

冬筍素有“金衣白玉”之美譽,在我們家鄉沒有人不喜歡它的鮮香味美,有“無筍不成席”之說。過年過節的菜裡都是少不了冬筍的。它入得了湯鍋,出得蒸籠,上的土灶,下得炭爐。無論燒、炒、燜、煮、燉、煨,冬筍都能適應,釋放出不同的美味,滿足人們的浪漫想象。湘菜中的“酥炸蘭花冬筍”,鮮香酥脆,味美宜人;川菜中的”糟醉冬筍”,質地脆爽,糟香醇濃;徽菜中的“火燒冬筍”,色澤嫩黃,脆嫩鮮香;魯菜中的“炒三冬”,色澤素雅,清淡爽口;還有上海的“醃篤鮮”,《山林清供》中介紹的“傍林鮮”等等。這些風味各異的冬筍佳餚,足令食客有“筍味清絕酥不如”之惑,恰如梁實秋先生在《雅舍談吃》中說的:“冬筍最美”。

冬筍,這種天然綠色保健食品,不只味美,營養價值也很高,是佳蔬良藥。它含有蛋白質,脂肪,糖類、胡蘿蔔素、維生素B1和B2、維生素C以及鈣。鐵。磷等微量元素;還含有人體必需的賴氨酸、色氨酸、蘇氨酸、丙氨酸等多種氨基酸成分。唐代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指出:“竹筍味甘,微寒,無毒,主消渴,利水道,益氣力,可久食。”清代醫書《本草綱目拾遺》也總結其具有“利九竅,通血脈,化痰涎,消食脹”的功效。常吃冬筍,有促進腸道蠕動、吸附脂肪、幫助消化的作用,被人們稱為“腸道衛士”。另外,它也是低糖、低脂肪、低熱量的食材,對防止血脂增高、高血壓、冠心病、肥胖、糖尿病等也有輔助作用。

“拗嫩先冬筍,嘗新並晚菘”。玲瓏的冬筍,好似生於山林的靈物,也是天地造化的饋贈。它帶著天然之鮮,把冬天的苦澀悄悄趕走,撫慰著葷素濃淡總相宜的生活,陪伴著人們在漫漫冬日靜待暖陽。杜甫有詩說:“遠傳冬筍味,更覺綵衣濃。”是啊,在萬木凋零、寒意洶湧的臘月裡,美美的吃上一餐冬筍,便也是最早嚐到春天的味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