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穀雨:體現中國傳統農業文明的特別節氣

2022-05-03由 中青線上 發表于 林業

吳中是不是南京的別稱

穀雨:體現中國傳統農業文明的特別節氣

2021年4月5日,家長陪伴孩子來到南京科技館茶園,學習採摘雨前茶。視覺中國供圖

“穀雨如絲復似塵,煮瓶浮蠟正嘗新。牡丹破萼櫻桃熟,未許飛花減卻春。”這是南宋詩人范成大在《晚春田園雜興》中描寫的穀雨時節景象。在二十四節氣中,穀雨是第六個節氣,也是春季最後一個節氣。穀雨在公曆4月19日至4月21日交節。今年的穀雨時節在4月20日。《管子·四時》雲:“時雨乃降,五穀百果乃登。”“穀雨”就取自“雨生百穀”之意。

喜雨將降,不負“雨生百穀”之名

俗諺說,“清明斷雪,穀雨斷霜”,穀雨之後氣溫明顯升高,這意味著春天將要落幕,夏天正在來臨的路上了。中國天氣·二十四節氣研究院副院長、“中國氣象先生”宋英傑在《二十四節氣志》中總結穀雨的氣候特點是“雨澤更豐沛”。“穀雨時節的降水量,既多於之前的清明,也多於其後的立夏”,不負“雨生百穀”之名。“時雨將降”中的“時雨”,既指應時而至的雨水,也指急促而飄忽不定的雨水。穀雨節氣的雨水多且急,雨時常會成為一天之中的小插曲,甚至主旋律。

宋英傑介紹,自古以來,在各種氣象要素中,人們最在意的還是降雨。甲骨文中的占卜和記錄事項,約75%是預測降雨和記錄降雨的實況。所謂占卜年景,其實也是基於降雨。自漢代開始,朝廷便規定各地“奏報雨澤”,其他氣象要素無須奏報。因此,在人們的潛意識中,所謂“氣候”,其實是“雨候”。這也不難理解為何古人對雨的形容往往帶有鮮明的情感傾向,如喜雨、德雨、及雨、延雨、淫雨、惡雨、孽雨等。穀雨的“雨”,恰恰就是“喜雨”。正所謂“清明宜晴,穀雨宜雨”。穀雨時節,雨水增多,非常有利於穀類農作物的生長。

布穀催耕農事忙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記載穀雨有三候,“初候萍始生;二候鳴鳩拂其羽;三候戴勝降於桑。”意思是,穀雨時節,浮萍開始生長,布穀鳥開始提醒人們播種,戴勝鳥飛落在桑樹上。

北京師範大學社會學院教授、國家社科基金重大專案“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研究”首席專家蕭放告訴記者,穀雨是農時農事與物候結合較為緊密的節氣之一。

穀雨是春種的大忙時節。唐代詩人李白在《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中寫道:“楊花落儘子規啼。”子規,又名杜鵑,俗稱布穀鳥。此鳥飛鳴田頭桑間,農人便以為此鳥在催促人們耕種。有諺雲:“清明穀雨緊相連,早稻地區種秧田。”穀雨是播種的時節,人們在布穀鳥“催耕”的啼鳴中,將谷種均勻地播撒到秧田中去,播撒的不僅是谷種,更是豐收的希望,因此播種也不乏“儀式感”。在浙江衢州一帶,農人要在稻種籮裡插一支新柳,播種後要把柳條插入秧田進水口,直到拔秧時才拔去,意在“留秧”。衢州常山地區的人們還將豐收的期盼寄託在食物上,比如吃發糕,寓意稻種芽壯根發,吃豆芽菜,寓意稻種下地有根有芽。

穀雨也正值江南的蠶月。“穀雨親蠶近”,從穀雨開始,蠶農人家便進入了採桑育蠶的忙碌階段。蕭放介紹,蠶農人家把蠶視同自己的孩子,將之稱為“蠶寶寶”。蠶農家中通常有一間專門的蠶室,有一位蠶娘負責春蠶的飼養。舊時養蠶沒有相應的監測技術和裝置,諸多程式都有賴於蠶孃的自身感受,例如蠶娘覺得餓了,便給蠶寶寶喂葉;蠶娘覺得飽了,便停止喂葉;蠶娘覺得冷了,蠶室內便生火取暖;蠶娘覺得熱了,便要退火。蠶娘如同寵愛自家孩子一般體貼入微地呵護著蠶寶寶的生長。蠶鄉還有“關蠶門”的習俗。清人翁澍的《具區志》記載,此時“家家閉戶,不相往來”,不僅親友鄰里往來中斷,連官府的考試、閱兵、辦案、徵稅、捉盜等公事也一概推遲。“閉蠶門”自是有原因的。一則蠶容易得病,關閉蠶門,外人免進,有防止傳染病害的作用。二則春季秧苗青黃,又是蠶事繁忙的季節,蠶鄉人人都在辛勤勞作,也根本無暇串門。

穀雨還是從事海上捕撈的漁民的“開洋節”,沿海漁民在穀雨到來的時候要舉行祭海儀式,集體祭祀海神,唱戲助興,宴飲歡呼。穀雨祭海之後,下海捕魚的生產活動便開始了。

賞花品茗樂事多

穀雨的花信是牡丹、荼蘼、楝花。清人陳淏子《花鏡》雲:“二十四番花信風,梅花為首,楝花為終。”穀雨之後,二十四番花信風就此終了,此後便是“綠陰芳草長亭”的景象。穀雨前後是牡丹花開之時,因此牡丹也稱作“穀雨花”。蕭放告訴記者,牡丹作為園藝花卉進入城市生活,並獲得顯著地位是在隋唐時期。隋唐帝王都酷愛花卉,隋煬帝在洛陽開闢西苑種花,使牡丹在洛陽大盛,有“洛陽牡丹甲天下”的說法。舊時江南民間也有“穀雨三朝看牡丹”之說,穀雨交節後的第三天,各處種植有牡丹的場所,即便是私家庭院,也都會向市民免費開放,任人觀賞。明清之時,蘇州洞庭山、光福等地的花農到了穀雨時節,還會紛紛挑著擔子前往山塘花市出售牡丹。穀雨時節賞牡丹的習俗在民間已流傳千年。至今,山東菏澤、河南洛陽等地,都會在穀雨時節舉行牡丹花會。

穀雨前正值春茶採摘時節。江南多產綠茶,各地開採時間或早或晚,根據採摘的時間,一般可分為“明前茶”和“雨前茶”。前者採於清明前,後者採於清明至穀雨之間。人們多以明前茶為貴,不過明代許次紓在《茶疏》中卻指出:“清明太早,立夏太遲,穀雨前後,其時適中。”他還認為穀雨茶溫涼,有祛火、明目、除溼氣的功效,可做茶療。

明代文人唐寅推崇陽羨茶,他在詩中雲:“清明爭插河西柳,穀雨初來陽羨茶。”舊時茶農採了鮮葉後,列灶焙茶,灶火不熄,香飄十里。成茶後以顧渚山的金沙泉水沖泡陽羨茶,盛在宜興特產紫砂壺中,堪為飲茶“三絕”。

康熙皇帝賜名的碧螺春,產於蘇州吳中一帶的洞庭東西兩山,採製於清明前後一個月,至穀雨而終,且“以穀雨前為貴”(清代顧祿《清嘉錄》)。穀雨之後,氣溫偏高,茶葉生長迅速,便顯粗壯,不復甘甜口味。

同樣享負盛名的西湖龍井歷史也很悠久,在陸羽的《茶經》中,就有杭州天竺、靈隱兩座寺廟產茶的記載。蕭放說,龍井茶歷經宋元明三代,於清代大盛。龍井茶的採摘工作大約在春分之後就陸續開始了,不同的採摘時間點上,茶葉的形態各異。明前茶茶葉嫩芽初綻,似蓮心,故喚作“蓮心”;雨前茶又名“旗槍”,此時茶柄已發一葉,形如旗杆,茶葉稍長似“槍”。明前龍井茶盛名在外,雨前龍井茶也毫不遜色,此時芽葉飽滿、色澤嫩綠,而茶湯醇厚,香氣沁人,深得老茶客的歡喜,常戲稱之為“口糧茶”。

紀念倉頡的節日

“清明祭黃帝,穀雨祭倉頡”。傳說中,穀雨的起源與倉頡造字有關。據《淮南子·本經》中記載:“昔者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倉頡創造了文字,驚動了天地,出現了天降粟谷,谷如雨下的奇觀。後來,人們就將這天定為“穀雨節”,作為紀念倉頡的日子。至今陝西白水倉頡廟仍然在穀雨節氣舉行傳統廟會,祭祀倉頡,感念他發明文字的巨大功績。

穀雨之後,氣溫逐漸升高,蟲類紛紛出現,禽類終於不必再只吃素。農諺道:“穀雨三月半,蠍子有千萬。雄雞唱一遍,蠍子不見面。”“穀雨好,蠍子少。來一個,雞吃了。”蕭放告訴記者,由於害蟲開始活躍,為了抑制蟲害,人們發明了各種驅蟲的方式。在北方地區,人們將穀雨作為除蠍的重要時機,在山東、山西、陝西等地人們會在穀雨日在牆上貼“禁蠍帖”,帖上有圖有文,咒語曰:“穀雨日,穀雨晨,茶三盞酒三巡,逆蠍千里化為塵。”蕭放說,雖然這只是一種巫術,但表達了人們趨利避害的情感與意願。

《二十四節氣志》中介紹,在雲南西雙版納的小勐宋還有著在穀雨之後為蟲兒們“過節”的習俗。節日的儀式是,在田地裡找幾條蚯蚓、幾隻蟈蟈等作為蟲類代表,向它們鄭重道歉說,人們在耕作的時候,可能打擾到它們,甚至無意間傷害到它們,希望得到它們的原諒,然後再將它們放生。宋英傑認為,像這樣選擇一個節日,暫停田耕,人和小動物都放個假,既是感恩,也是自省。

蕭放認為,穀雨是體現農業文明的特別節氣。無論是播種養蠶、賞花品茗,還是驅除病害、紀念倉頡,都體現了古人的風雅和智慧,也是傳統文化的現代傳承。現代人可以在享受節氣文明的歡愉裡,告別春季,迎接即將到來的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