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治國安邦:是唐代帝王家訓中的根基,但家訓的“枝葉”同樣重要

2022-04-25由 驚雪年 發表于 林業

治國風範什麼意思

教育價值取向是指在教育過程中,教育者在對教育內容或是教育主題的選擇上所呈現出的一種傾向性或者價值偏好。唐代帝王家訓的四種教育價值取向是一個整體,相輔相成以確保唐代帝王可以江山永固。

治國安邦:是唐代帝王家訓中的根基,但家訓的“枝葉”同樣重要

立德修身以為首

一、以義制事,以禮制心

唐代帝王尊崇儒學,重用儒士,因此其家訓也深深的打上了儒家思想的烙印。其核心價值可簡單歸納為五個字:“仁、義、禮、智、信”。唐代帝王在家訓中提取了其中的“義”和“禮”兩個方面,提出“以義制事,以禮制心”這樣的道德準則。

唐太宗認為君主擁有統治天下百姓的權利和至高無上的地位,那麼應該為全國各地的民眾樹立榜樣和表率。作為君主最該做的就是要以正義之心來裁決事物。

對於“義”我們可以理解為正義,實際上也可以理解為儒家所倡導的“仁”,因為無論是儒家還是在唐代其他的帝王家訓中二者經常並用,都表示為一種內在的道德規範。對於“禮”可以將其理解為一種外在的行為規範,是一種人與人交往過程中所體現出來的交往準則。

二、威德致遠,慈厚懷人

唐太宗將威德致遠,慈厚懷人看作是君體的表現形式。《帝範》開篇第一卷即為君體篇,他以為君體即是安邦定國的基本。唐太宗所說的君體是指君主的容貌以及體態,引申出來即為君主的人格和威嚴,實指君王之莊嚴宏偉。

關於慈厚懷人這一方面,唐太宗在其他家訓中也有所體現,他不光對待臣子和九族如此,對待百姓仍然充滿了慈厚的關懷。李世民教育太子李治樹立威嚴以後再用慈愛來安撫萬民。恩威並施是我國封建時期歷代統治者一貫所用的統治手法,也是君王所要踐行的基本道德準則。

三、崇儉守財,驕奢喪志

帝王之家創業艱苦,守業更為艱難。自古富貴莫過帝王之家,唐代經濟尤為發達,堪稱世界物質文明的中心,集中了天下大部分財力,奇珍異寶更是不在少數。如此廣大的財富要如何才能守住,而不至於揮霍殆盡呢?唐代帝王十分注重對眾皇子及親眷節儉意識的培養,經常告誡他們要遠離驕奢淫逸之生活習性。

李世民認為,作為君主如果行為奢侈,喜愛玩樂,甚至放蕩無度,那麼一定會使農桑荒廢;如果作為君主喜好奢華的宮殿,愛玩珍珠寶貝瓔珞,喜穿華貴無比的衣服,那樣一定會使賦役繁重,極寒叢生。

如此之事,長此以往必然會導致人神共憤的結局。由此觀之,皇室雖富貴廣大,卻也更易生驕奢,若不加以控制定會致使傾危已至。因此說崇儉能守天下之財,驕奢必然使江山流落他人之手。

治國安邦:是唐代帝王家訓中的根基,但家訓的“枝葉”同樣重要

讀書治學以為法

一、以史為鑑,以人為鏡

透過對唐代帝王家訓的研究,可以發現,在讀書治學這一方面,唐代帝王十分注重對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學習,具有很強的反思意識。古人云,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唐代帝王對此深以為然,因此十分看重歷史上聖明君王一類人物的榜樣示範作用,他們在諸多家訓中都列舉過古聖賢之德行,希望可以從這些人的身上學習治國理政的經驗。同時也很重視歷史上失敗人物的警示作用,時常列舉歷史上一些典型的失敗人物例子,剖析歷朝歷代沒落的原因,希望自己的後代可以引以為戒。

二、以儒為本,精研六藝

唐朝實行“尊崇儒術,兼重佛道”的文教政策,唐朝文化的開放性和包容性得到全面發展使盛唐的文化達到鼎盛時期。儘管如此,唐代仍然以儒家思想為主導,在學校教育中,學生學習的教材仍然以儒家經典著作為主。

在唐代帝王家訓中我們可以看到唐代帝王對儒學的重視,透過對這些家訓文獻的分析,我們不難發現唐代帝王對儒學的重視並不只是簡單的強調而已,他們還善於將這種教育價值取向落實到教育的實處。

三、虛心求教,善擇良師

唐代的帝王十分注重對諸王讀書治學的培養,他們認為讀書治學是成為合格的統治階層的重要途徑,同時他們也認識到生而知之者畢竟是少數,大多數人都是透過學而知之。因此,教師的選擇就尤為重要,而學習之人虛心好學也是必不可少的因素。

治國安邦:是唐代帝王家訓中的根基,但家訓的“枝葉”同樣重要

建親齊家以為要

一、封建親戚,以為藩衛

唐太宗本人十分看重並且善於實施分封制,他之所以要在建唐初期實施分封制,不僅僅是因為他認為分封制可以帶來穩固的江山,同時他也看到魏晉以來,分封制度名存實亡帶來的悲劇。他表示分封制度不僅是重視親朋權臣的地位,推崇宗法制度禮儀,更是憑藉藩邦鞏固國家政權根基。

唐太宗認為這寰宇天下遼闊無邊的,而大道又是無所不在的,皇帝之位極其尊貴,權利極其之大。然而就算宇宙再無邊,也不可專治、獨治,要與他人一起治理。帝王之業再重,也不能夠獨攬大權,要與他人一同守護。所以作為一代王朝之君就應該將土地分封給親戚功臣,以此來透過各邦國保衛王室。

二、敦穆九族,邦傢俱泰

唐代帝王在建親齊家時,十分看重家族的和睦,這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唐代宮廷政變頻繁的影響。李世民更是對家族叛亂之事尤為警示。他在教育後代時經常告誡他們要注重家族的和睦,他認為帝王在對待九族時要親厚和睦。因為唯有敦穆九族才能邦傢俱泰,這實際上正是由皇室家族的特殊性決定的,帝王家族是家國同構最典型的代表。

三、合理分權,適當制裁

唐太宗認為“泉竭則流涸,根朽則葉枯”與對分封宗族的道理是一樣的。如果分封下來的諸侯國勢力過於強大,那就會造成動亂根源,進而導致天下大亂;而如果不實行分封制,那麼王室中央就得不到輔衛之作用。

而在他看來,應該將國土儘可能多的分封,使各個諸侯國的勢力大小不偏不倚,這樣才能使大小之國和平共處。如果真的能夠做到這樣,那麼猜忌嫌隙就可消除,眾諸侯也不用擔心被栽贓汙衊,這就是封建之昭鑑。

治國安邦:是唐代帝王家訓中的根基,但家訓的“枝葉”同樣重要

治國安邦以為本

一、選才審官,任人唯賢

唐太宗強調,若使國家興盛不衰,必先擇良佐。他認為構建大廈要先選擇好的匠人,他們能夠合理的利用各種木材而使材料不浪費,這樣的人就是善於治木之人。同樣一個國家的君主,要想使國家安定富饒,也要先選擇良佐,國家有了棟樑,然後才能夠治理好天下的百姓。

太宗認為,在時機未成熟之前,古之賢士往往隱居於市井之中,修身立德、獨善其身。他們通常天資卓越、聰明睿達,所以一定會待時機成熟之際,方解天下之難。因此,明主必定求賢若渴,也必會將德高望重、德才兼備之人納入麾下。

二、辨奸去讒,從諫如流

自古以來賢臣就是國之棟樑,是國家安定富足的保證,而與此相對的奸臣往往善於迷惑君王,禍國殃民。唐代帝王對此深以為然,他們認為辨奸去讒是帝王在治國安邦的過程中極為重要的一個環節。因此,唐代帝王在家訓中十分注重對子孫進行辨別奸佞,遠離小人的教育,希望他們能免受讒言之害。

太宗認為其子李佑就深受奸佞和讒言之害,以致做出發動叛亂的逆舉。李世民因而作家訓文獻《戒佑手詔》對他進行勸誡。李世民在這篇家訓文獻中言辭激烈的對李佑嚴加訓斥,總結了他犯錯誤的原因,認為李佑是受奸佞小人的挑撥而做出棄父叛國之大逆不道之事。

三、閱武崇文,尤不得偏

唐代帝王多有文治武功能力非凡者,其中唐太宗李世民更為其中之佼佼者。而這也正是唐代能夠得以迅速發展,出現貞觀之治等繁榮昌盛時期的重要原因。正因為如此,唐代帝王都十分重視閱文和崇武這兩個方面。

他認為,閱武和崇文是唐代帝王治國安邦中必不可少的兩方面,要同等重視,不偏重任意一方面,唯有如此才可使江山安穩,人民安定。

四、以民為本,重視農業

唐代帝王善於總結歷史興衰規律,在他們的家訓文獻中多以前朝之興衰,以及前人成敗之事為鑑。他們透過回顧歷朝歷代發現成功的君主無一例外都對百姓懷有慈悲之心,他們愛民如子,因此能夠取得天下之人的信任,江山更加穩固。

唐太宗借太子吃飯的時機告誡太子百姓所做的一應農事都十分的艱辛,農夫們往往親力親為,少有閒暇之時。因此只有不違農時,不耽擱其耕種和收穫,我們才能豐衣足食。除了親自教導之外,唐太宗還要求輔佐太子的老師要經常對太子進行此類的教育。

治國安邦:是唐代帝王家訓中的根基,但家訓的“枝葉”同樣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