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邑有流亡愧俸錢”

2022-04-24由 趣觀天下 發表于 林業

鄒韜奮怎麼讀

近來眼疾,不宜長時間看書,但讀書已成習慣,怎麼能做到既看書又不多用眼呢?我想到讀詩。古詩詞字數不多,而內蘊深厚,宜反覆咀嚼,讀詩詞正可少用眼,把更多的時間交給大腦。這樣,讀的進度雖然慢了,但領悟則會深些。於是,我近來的閱讀交給了唐詩宋詞。

在邊讀邊想中,發覺唐宋不少詩人都是官員,在他們詩作裡,不乏對為官生態和心態的描述。唐代韋應物在滁州刺史任上,在給好友李儋的詩中寫道:“邑有流亡愧俸錢”,為管轄地區有流亡的災民深深引咎自責。“愧”,讓我想到這是與白居易在《賣炭翁》《觀刈麥》等詩篇中所呈現的情愫異曲而同工,都是面對民生之艱無力緩解,想到自己“吏祿三百石,歲晏有餘糧。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一生憔悴為詩忙”的梅堯臣,在知襄陽縣時,曾作《大水後城中壞廬舍千餘,作詩自咎》:“豈敢問天災,但慚為政惡”,責怪自己事先未想到派人修理好水道。

慚與愧都是一種自責,做了不該做的事,或者該做的事不去做,沒做好,有羞恥之心的人就會感到慚愧 ,對己曰慚,對人曰愧。佛法講修行,懺悔是其初門,而懺悔的前提必須要有慚愧。儒家也十分重視內省之心。孔子說:“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內省之心,也就是有羞惡之心。孟子說:“羞惡之心,義之端也”,“人不可無恥。”羞恥心、慚愧心,是道德的必須。

韋應物、白居易和梅堯臣的慚愧,是基於他們為官有著一顆“憂濟在元元”之心。他們心繫民眾、嚴於律己,即使在官位上沒有做錯什麼,面對大眾生活的艱難困苦,也感到負國負民,有愧於心。這一點,在韓愈、劉禹錫、柳宗元、歐陽修、黃庭堅、蘇軾、陸游等先賢的詩文中也有反映,所以他們詩名盛,政聲也隆。在唐宋詩人官員群中,伴隨著優秀的詩歌傳統,也流淌著廉政勤政的文化傳統。

這種廉政勤政的文化傳統,首先是清廉。高呼“民病我亦病,呻吟過五更”的江西詩派盟主黃庭堅,特意手書了《戒石銘》:“爾俸爾祿,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難欺。”他一生清貧,操守不變,“我雖貧至骨,猶勝杜陵老。”這樣的詩人官員,除俸祿之外,不以權謀私,不收非法之財,多像諸葛亮一樣,死後“不使內有餘帛,外有贏財”。

同時,當官還要勤政,為民造福。既不能做貪官,胡作亂為,也不可成庸吏,無所作為。在自己管轄的地方,倘若“邑有流亡”,路有餓殍,水禍不斷,災情連連,即使有著各種各樣的客觀原因,心中裝著人民的官員也會“愧俸錢”“私自愧”的。

這種慚愧心是與人民之心息息相通的。它要求自己不但一身正氣,兩袖清風,同時要做到“為官一任,造福一方”。

無所作為的官員,“平平安安佔位子,忙忙碌碌做樣子,疲疲沓沓混日子,吃吃喝喝撈票子”,按鄒韜奮當年的說法,是“臥著拿薪水”,對群眾疾苦視而不見,麻木不仁,根本有違為官之道,這樣的庸官是不會生髮慚愧之心的。庸官與貪官一樣,都是官場的“硬傷”。

讀讀”邑有流亡愧俸錢“這樣的詩,催生官員應有的慚愧之心、羞惡之心,是有益的。

【來源:今晚報】

宣告: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透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絡,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