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前有花梨木,後有草花梨,你都知道哪些?

2021-06-28由 傢俱迷 發表于 林業

緬茄屬於紅木嗎

“花梨木”和“草花梨”這兩個稱呼是許多消費者在購買傢俱時會從銷售人員的口中聽到的。眾所周知,黃花梨是最為名貴的一種木材,那麼這兩個只有一字之差的“花梨木”和“草花梨”究竟是什麼東西呢?而它們的價值到底如何呢?相信很多人心中都有這樣的疑問,沒有專業知識的普通消費者也很容易在這點上被懷有惡意的商家宰上一筆。今天,本文就帶大家來好好科普一下關於“花梨”的基本知識,讓我們在選購實木傢俱的時候更有底氣。

前有花梨木,後有草花梨,你都知道哪些?

“花梨木”和“草花梨”到底指什麼?

首先,“花梨木”最精確的解釋是《紅木》國標紫檀屬花梨木類中的七種木材。它們分別是:大果紫檀、印度紫檀、越柬紫檀、安達曼紫檀、刺蝟紫檀、囊狀紫檀和鳥足紫檀,他們都是貨真價實的紅木。而“草花梨”既不是任何一種植物的學名,也不是任何一種科屬類種的稱謂。它只是由民間和市場上形成的一種大致的稱呼,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地區它所指代的木材都有一定的差異,這也就是為什麼商家們能在這個名稱上作文章的原因。

“草花梨”這個名稱最早出現於晚清民國時期,由於海南黃花梨幾乎砍伐殆盡,作為替代的品種被引進並使用,從皇家的故宮到民國時的有錢人家都可見到,那時起“草花梨”這一稱謂主要包括兩種木材,一種是大果紫檀(俗稱緬甸花梨),另一種是印度紫檀(俗稱薔薇木、花梨木),就是上面提到的花梨木中的兩種。而後來隨著時間變遷到紅木國標的出臺,草花梨的指代變得更為寬泛了,根據不同地區的習慣,各種花梨木都或多或少有機會被叫作草花梨。

前有花梨木,後有草花梨,你都知道哪些?

花梨木、草花梨、黃花梨到底什麼關係?

那麼關鍵問題來了,花梨木是這些,那麼黃花梨是什麼?而事實上,黃花梨不屬於花梨木類,而是黃檀屬香枝木類降香種,學名降香黃檀木。所以除了名字像,花梨和黃花梨壓根是扯不上什麼關係的,價值更是天壤之別。

看似已經說明白了草花梨和花梨木,相信也不會有人把它們跟黃花梨搞混。但是回到市場角度思考,草花梨就一定是花梨木嗎?換言問之,草花梨就一定是國標規定的紅木嗎?這個答案很可惜是否定的。北方市場所說的草花梨多指緬甸花梨,也就是大果紫檀,是花梨木;河北一帶將寮國、緬甸、越南和柬埔寨所產的花梨木統稱為草花梨,也是紅木。然而近年來有的地方則將亞花梨稱為草花梨。另外,還有一種古夷蘇木,俗稱巴西花梨,很多地方也稱其為草花梨。顯然,亞花梨類和古夷蘇木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紅木。

前有花梨木,後有草花梨,你都知道哪些?

不是花梨木的“花梨”們

亞花梨木有二十多種,常見的有安哥拉紫檀、變色紫檀、非洲紫檀和安氏紫檀,多產於塞內加爾、幾內亞比索等熱帶非洲國家,他們中的大部分氣幹密度未達到0。76g/cm3,所以不屬於國標紅木。古夷蘇木是蘇木科古夷蘇木屬植物,也有很多品種分佈於熱帶緬甸,非洲及美洲,多有進口,不乏有品貌質量較好的,但市場價格離真正的花梨木還是有一定差距。除此之外,常見的“假冒”的花梨木,還有緬茄、甘巴、膠漆樹、木英豆等。綜上羅列的這些木種,只要商家有心,由於國內多用俗稱,往往都是產地後面加上“花梨”兩字,然後簡稱為花梨木,或者冠以“草花梨”之名都是順理成章,一般的消費者如果無心分辨,稍一忽悠價格就可能超過市場上的實際水平。

前有花梨木,後有草花梨,你都知道哪些?

我們該怎麼區分

從外表來看的話,黃花梨的花紋細膩生動,清晰可辨,不雜亂無章,黑線花紋居多,偶爾能見到深褐色和紅線花紋,有“

鬼臉

”;花梨木顏色鮮豔,肌理細膩,紋理清楚但花紋相較黃花梨來說變化較少;而亞花梨木質更為粗疏,棕眼過大,色土黃乾澀而無光澤。另外很重要的一點是,若一件老傢俱的造型和紋飾呈現晚清民國時期的特點,則這件傢俱為花梨木的可能性較大,要仔細甄別。不過實際上有些品貌極好的花梨木確實會與黃花梨比較相似,而一部分亞花梨甚至是“假花梨木”也有品色出眾的,現實中對木材不甚瞭解的消費者,若要做出準確的判斷確實是非常困難。還有一種能簡單區別是否是花梨木的方法就是聞氣味,緬茄、甘巴、膠漆樹等木的香味都不明顯。

市場上有個別不良商家,透過對亞花梨等木材染色、做舊以及表面塗抹硬化劑等手段以冒充黃花梨或紅木標準中的花梨木在舊貨市場、傢俱城進行銷售。這類木材的共同特點是比重普遍較輕,材質疏鬆、棕眼較長,顏色以紅或淺紅為主,一般是80cm-160cm的大徑材。

前有花梨木,後有草花梨,你都知道哪些?

總而言之,要讓我們消費者都具備專業鑑定水平是不現實也是不合理的。歸根到底的辦法,還是要在購買傢俱的時候,要先問清楚它們究竟是哪種材質,學名是什麼,並且在籤合同的時候,一定要在材質一欄中寫出木材的規範名稱。這樣即使上當受騙也有據可循作為保障。同時希望廣大商家要少用“草花梨”或“某某花梨”這樣的模糊稱謂來混淆視聽,製造俗稱方便抬高價格。只有這樣才能規範市場,促進良性發展,穩定消費者和廠商自身的長遠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