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大國工匠”劉湘賓:以匠人之心 鑄大國重器

2022-04-22由 航天電子 發表于 林業

中國果球是什麼

作為一名航天人,不管做什麼,一定要對自己狠一點,說

了就是嚴上加嚴。過了幾年或是過了幾十年,你一定會感謝那個發起狠勁兒的自己。

在銑工崗位上幹了近40年的劉湘賓,用了這麼一段話總結自己。

3月2日晚,劉湘賓

又獲得一項新的榮譽——“2021年大國工匠年度人物”。

“大國工匠”劉湘賓:以匠人之心 鑄大國重器

下面就讓我們走近劉湘賓,一起去看看他的工匠故事。

參軍經歷讓吃苦耐勞的韌勁浸入骨髓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我國國防和軍隊建設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從1980年起,全軍開始有計劃、大批次接收地方大學生入伍。

這一年,劉湘賓16歲,也正在上高二。他清晰地記得,部隊來學校徵兵的那天,學生們露天站成幾排,像是接受檢閱,緊張又興奮。幾名威嚴的軍人一排排順過來,依次打量他們。

“到我這兒了,他們說我身體條件和素質看著都不錯,就問我叫什麼,想不想當兵,我立馬回他們,‘我叫劉湘賓,我想當兵’。”沒過多久,參軍入伍的通知書來了。就這樣,在知識青年參軍入伍的第三次高潮中,劉湘賓光榮入伍。

“大國工匠”劉湘賓:以匠人之心 鑄大國重器

年少參軍的這種理想,也與家人有關。劉湘賓的父親是軍人,長久的耳濡目染,讓他對軍人有種敬畏感,也自然形成了要“投身報國”的一種嚮往。

在成都軍區的第13集團軍待了三年,劉湘賓義務期滿,復員了。19歲退伍後,他進入航天科技集團7107廠,開始與航天結緣。

1964年中央作出了在大後方建設“三線”基地的戰略決策。在加強“三線”地區的工業建設的同時,把沿海的工廠、院校和科研院所都搬遷到後方去。當時7107廠就建在陝西省寶雞市的鳳縣,秦嶺的一處大山溝裡。

作為當時7107廠裡最年輕的中共黨員,剛進廠時,他就被安排到了機關部門。“我父母當時轉業,從甘肅酒泉也轉到了7107廠,都在這廠子裡上班。我父親這個人很正統,聽說我要被分配機關幹活,他不大願意,非得讓我下車間去學技術。”

劉湘賓覺得,“薑還是老的辣。”父親的教導,似乎是給他定好了方向和目標。學好技術,裝進肚子,那就是實打實的本事。

回想起當三年兵的這段經歷,劉湘賓深刻地體會到,吃苦耐勞也是種本事。他也形容,“當兵的作風,還有那股韌勁會浸到自己的骨髓裡去,一直影響至今。”

沒有99.9%的產品,只有100%的標準

師傅帶徒弟,是從事技術工種長久以來的慣有模式。劉湘賓告訴記者,回顧自己近40年的奮鬥歷程,他首先要感謝的是自己的師傅。

20世紀50年代,當時的國家勞動部提出了學習蘇聯勞動後備制度,並設定技工學校要貫徹教學為主的原則,培養既有文化技術理論,又有操作技能的工人。據劉湘賓介紹,他的師傅是我們國家第一屆技校生,曾遠赴蘇聯學習技術。

拜師入門少不了考核。“見的第一面,師傅就問我,你這當兵的回來會幹啥?我說我啥也不會,接著他就給我出了幾道題,讓我解。” 劉湘賓回憶,師傅出的是三角函式的六個公式,要讓用勾股定理來解題。

“我高中雖然沒上完,但這些東西,對我來講還是挺簡單,在部隊待的三年,我也沒放棄文化課的學習,解個方程,再反推出來進行驗證,結果數字都合適,我心裡就感覺特別激動。

師傅一看,見題解得不錯,就讓劉湘賓跟著他學。

銑工是機械加工裡最難的工種之一,它要求對數學、物理等學科知識有很好的掌握。

因為以前

沒有數控機床,都是手動機床,所以對手工計算要求極高,空間尺寸的測量也要精確到分。

“大國工匠”劉湘賓:以匠人之心 鑄大國重器

劉湘賓說,最早那一批技工,思想還有點保守,尤其是在傳授“絕活”的時候,信不過的人是不會傳的。尤其是做航天產品的一些關鍵件,一般白天不幹,都是晚上鎖著門做。活兒做好後,到第二天天亮,師傅又會讓他把工裝夾具都拆了。

“現在可不一樣了,我當師傅,帶了三十多個徒弟,恨不得把本事都教給他們。” 劉湘賓告訴記者,你所做的每個零件都是要上天的,所以任何一步都要做好,沒有99。9%的產品,所有產品的標準必須是100%的。這也是師傅給他的教誨。

久悟開竅,攻克難題,最重要的是要把每件產品都當成工藝品來做。也正是因為這種責任意識,劉湘賓養成了從不喝酒的習慣。他總覺得,喝酒會讓自己腦子混亂,麻痺了神經,影響手腳,做不好細活。

“大國工匠”劉湘賓:以匠人之心 鑄大國重器

所以閒下來時,他會把自己造出來的一些零件整齊的擺在桌子上,再點上根菸,就跟雕刻師一樣,靜靜地看著。皺起眉頭,想著這個地方還能不能再完美些。

沒有99.9%的產品,只有100%的標準

如今的劉湘賓是所在單位的數控組長,主要承擔了國家防務裝備慣性導航系統關鍵件的精密超精密車銑加工任務。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大會閱兵式上,當裝備方隊從天安門城樓前緩緩透過時,一股自豪感從劉湘賓心裡油然而生。

“大國工匠”劉湘賓:以匠人之心 鑄大國重器

實際上,劉湘賓數控團隊加工的慣性導航產品參加了40餘次國家防務裝備、重點工程、載人航天、探月工程等大型飛行試驗任務。這其中還包括一些長征系列火箭導航產品關鍵零件、衛星中的重要部件。

因重量輕、節約材料、結構緊湊等特點,薄壁環狀零件被廣泛應用在各大工業領域。但薄壁環狀零件在加工過程中經常遇到裝卡易變形、裝卡狀態下的零件形位精度與釋放後的狀態不一致、難以準確測量薄壁件的尺寸等問題。

2008年,劉湘賓就透過自制測量表架、選擇高精度的精鏜頭等方式,對零件結構、裝卡、測量、刀具選擇以及加工誤差、加工引數的分析改進, 讓被加工零件尺寸和位置精度均達到圖紙要求,成功研究出了一套薄壁環狀零件側面鏜孔的方法。

劉湘賓告訴記者,2018年,某型號特急項生產任務進入數控組,時間緊任務重,一點點失誤都會導致後續發射的失敗。“我們接到任務後,打破常規生產模式,工藝、技術人員提前‘鋪路’,生產人員一人多機三班倒,檢驗保障人員統籌安排、全力配合,兩個月的任務竟然只用了22天就優質完成,為隨後的裝配除錯爭取了更多的寶貴時間。”

讓他印象深刻的是,他曾聯合多家研發單位經過74次試驗,自創了一套高精度機床加工刀具,完全替代了進口產品,並取得了發明專利,每年可為公司生產節約成本80餘萬元。

“當時航天第三代材料裡由20%至45%的碳化矽組成,這些鋁基複合材料具有硬度高粘性大等金屬特性,像是在砂輪上磨刀一樣,導致加工刀具磨損厲害,而一把進口的加工刀具一般都是好幾千,生產成本太高了,所以我們好幾家單位就開展了複合材料立銑刀刀具國產化研究。” 劉湘賓說。

後來經多次反覆試刀,改進終於成功,研究出的刀具在加工中比進口刀具耐用度高4倍以上,並且成本低、表面加工質量高,大幅降低了生產成本。

經過74次試刀,自創刀具替代進口產品

劉湘賓常常告訴自己的徒弟們,幹航天工業的不比去做手機,做電腦,手機電腦壞了,可以拿去修,有試錯的成本,但航天的精密零件出現了問題,將會給國家帶來更大的損失。

說起奉獻,劉湘賓不忘的是自己的團隊。劉湘賓勞模創新工作室成立以來,以精密加工技術攻關研究為依託,為企業精密、超精密加工製造保駕護航。現在,他所在團隊的軸圓柱度、半球球面度等加工精度在整個西北片區獨佔鰲頭。

“大國工匠”劉湘賓:以匠人之心 鑄大國重器

據劉湘賓介紹,在某型號球閥的加工中,透過自創拋光輪,打破傳統硬對硬的加工模式,改變為軟對硬的加工方法,保證了氈墊在高速旋轉時定位準確。同時,採用工裝壓表的方法控制機床座標的位移精度,使球體圓度達到了0。002毫米、光潔度達到13級的設計要求,使產品合格率達到98%以上。

2017年,劉湘賓主動請纓,帶領團隊在班組建立了半球、球碗生產單元,全力配合進行技術攻關。對比刃具引數、最佳化加工工序,進行工裝設計和改制。攻關後的半球、球碗兩種零件的合格率由原來的55%提高到90%,單件成本降低50%,生產效率提升了近3倍。

2018年5月,劉湘賓帶領團隊開展了以某型產品零件加工為代表的航天硬脆材料零件超聲振動低應力精密加工技術研究。經過 9 個月反覆試驗,使加工精度達到了壁厚0。5至0。8 毫米、內外球面同軸度1微米,首次在國內行業實現了球型薄壁石英玻璃的加工需求。

“此專案為院級工藝技術研究課題,典型硬脆材料零件超聲振動精密加工工藝技術的突破,滿足了設計指標要求,打通了該型號研製的關鍵瓶頸,為我國新型防務裝備研製生產提供技術支撐。” 劉湘賓說。

劉湘賓認為,作為一個一線的技能操作者,要把鑽技術、傳技能、帶好人、出精品這12個字牢牢放在心裡。他說:

“工匠就是要對自己的本職工作有一顆熱愛的心,只有熱愛它,才能把產品做到極致,做到精益求精。”

經過74次試刀,自創刀具替代進口產品

經過74次試刀,自創刀具替代進口產品

帶領團隊,突破硬脆材料精密加工瓶頸

帶領團隊,突破硬脆材料精密加工瓶頸

帶領團隊,突破硬脆材料精密加工瓶頸

文字:張建林

編輯:胡旭蕊

“大國工匠”劉湘賓:以匠人之心 鑄大國重器

歡迎關注中國航天電子技術研究院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