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廈門常見“野菜”有哪些?食用存在哪些風險?廈門植物學愛好者解答

2022-04-19由 臺海網 發表于 林業

食用植物莖的有哪幾種

臺海網4月6日訊 據廈門日報報道 春天,萬物生長,近日網路上流行起“小區挖野菜攻略”“野菜大圖鑑”。廈門小區內有毒植株哪些常見的“野菜”,容易和哪些有混淆,食用這些“野菜”又存在哪些風險?記者聯絡廈門植物學愛好者進行解答。

“野菜”生命力頑強

小區內怎麼會有“野菜”可挖呢?“不僅有,還不少呢。”我市植物學愛好者“猴子老師”告訴記者,這些“野菜”不是為了綠化特意種植的,而是因為生命力頑強,自己長出來的。

廈門常見的“野菜”有很多,光菊科就有黃鵪菜、鬼針草、野茼蒿等多種,此外茄科的少花龍葵、茜草科的雞矢藤、堇菜科的犁頭草、石竹科的鵝腸草等,經常能在小區或街道綠化帶、綠化籬笆上見到。在走訪中,記者在湖裡區嘉園路等多個路段都發現了黃鵪菜,在會展北路等地也發現了綠化帶中的雞矢藤、腎蕨。

如車前草、馬蹄金等,還有藥用價值,偶爾可以看到有人在路邊翻找採摘。此外,清明節前後也有人會採摘鼠麴草製作青團等食物。

挖“野菜”存在多種風險

“有些‘野菜’和有毒植株容易混淆。”“猴子老師”介紹說,例如容易和艾草混淆的銀膠菊,容易和犁頭草混淆的犁頭尖,都是有毒性的植物,雖然毒性不強,但也存在一定的風險。

還有一種非常危險的植物叫鉤吻,俗稱“斷腸草”,在福建很常見。這種植物不僅本身有毒,就連生長在它旁邊的菌類、植被也很容易沾染毒性,中毒後的主要症狀為呼吸麻痺,輕者呼吸困難,重者或導致呼吸停止。

即便市民擁有分辨能力,專家也不建議隨意採摘“野菜”。一方面,這些“野菜”在小區、公路等地可能會吸收大量汽車尾氣、殺蟲劑等,除此之外還可能存在昆蟲卵等生物學汙染。另一方面,很多“野菜”都含有草酸、微毒或致敏物質,尤其是小孩、孕婦、老人、易感人群等千萬不要輕易嚐鮮,否則很可能出現面板瘙癢、紅腫、腸胃不適等症狀。(記者 劉少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