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清史:公車上書,一場考生的救國運動

2022-04-17由 船長史記 發表于 林業

北方地窖多少溫度適宜

清史: 公車上書,一場考生的救國運動

前言

甲午中日戰爭結束以後,落後就要捱打的話語成為真實的寫照,當時的中國在裝備上遠不如西方國家和日本,為此只能被動承受捱打。不過這個時候的清政府也意識到自己的不足,於是他們開始進行了新的轉變。

清史:公車上書,一場考生的救國運動

▲甲午中日戰爭

起因

甲午中日戰爭後,中國失敗,日本想要佔領中國的臺灣島,為此激怒了中國有志之士。

清史:公車上書,一場考生的救國運動

▲公車上書

結果

公車上書在政治上提出了先進的見解,並且為後來康有為推動維新變法提供了基礎。

清史:公車上書,一場考生的救國運動

▲翁同龢

始末

1。

中國百姓的堅持

中國和日本發動甲午中日戰爭,最後的結局就是中國的慘敗,

為此日本開始獅子大開口

想要佔領中國的臺灣

面對日本得寸進尺的要求,很多人十分生氣,於是中國百姓都決定不能割讓臺灣,

而且連光緒的帝師翁同龢都上書反對把臺灣割讓出去

而且中國官員決定,要是日本堅持要臺灣,就應該進行戰爭,同日本再打一仗,哪怕耗費巨大,但是臺灣絕對不能割讓。

但是現如今的中國實力根本支撐不了他們在進行一次戰爭,所以哪怕官員已在阻止,

但是想到現如今清政府的情況

只能妥協

。於是清政府致電李鴻章,表示如果日本不堅持要臺灣最好,如果堅持,清朝只能割讓。

清史:公車上書,一場考生的救國運動

▲康有為

2。

康有為的反對

不過在清政府內部決定妥協的時候,

康有為等人已經進入京城

,他們可是讀書人,清政府對於國家的讀書人還是很重視的。

都說兩耳不聞窗外事,但是讀書人也要緊跟時事,

所以當康有為等人知道臺灣要被日本要走的時候

都十分生氣

,康有為更是對自己的弟子梁啟超等人表態,臺灣是玩玩不可能割讓出去的。

只不過他們勢單力薄

能夠做到的僅僅是聯合上書

。在康有為和梁啟超的努力下,他們找到同鄉的舉人,一同寫明臺灣不可被割讓。

寫完以後,康有為把書遞交給都察院,希望都察院轉交給皇帝,這個時候臺灣人聽到這個訊息以後,紛紛哭訴。有的舉人甚至跑到都察院門口大哭一場,他們一邊哭一邊喊,希望臺灣的上萬人不要成為中國拋棄的。

這些話語聽得都察院的人紛紛落淚,但是他們又無可奈何,身份不高,遠在臺灣,朝廷上的事只能等待皇帝抉擇。

康有為覺得各個省份的舉人上書不能受到朝廷重視,只能聯合起來,聲勢浩大一場,才能夠讓朝廷重視臺灣,不會把臺灣割讓出去。

於是舉人們紛紛行動,

他們在松筠庵開始了聚會

,商討如何能夠讓皇帝重視他們的請求,最後商量的結果就是,

由康有為起草請願書

並且在其中提到了變法、練兵等自強的舉措,隨後眾多舉人在上面簽字。

一篇請願書洋洋灑灑足夠兩萬字

,裡面承載的是中國百姓自強不息,中國人們渴望變強的努力,裡面更是中國人們對現如今清政府的希望。

清史:公車上書,一場考生的救國運動

▲舉人簽字

3。

公車上書

公車是朝廷的車馬,自從漢代開始,車馬經常接送前往趕考的人,所以公車也常常被人們稱之為舉人。

等到康有為把請願書遞交給都察院的時候,清朝的局面已經不能控制了,很多百姓都表示不能割讓臺灣,很多人擠在都察院。

而臺灣巡撫也不斷地告訴清政府,臺灣不可能被割讓,否則清朝顏面放在哪裡?!而且臺灣的百姓也不願意被割讓出去,他們寧願戰死沙場,也不願意接受一個新的國家。

光緒眼看著各省居然和百姓紛紛表示不同意

於是光緒也動搖了

,他也不願意中國的臺灣被割讓。但是偌大的清朝,並不是都是忠臣,還有隻在乎自己利益的小人。

清史:公車上書,一場考生的救國運動

▲孫毓汶

他就是

孫毓汶

之前就曾經勸說皇帝答應日本提出的條件

,如果皇帝並不答應,

自己就成為國家的罪人

於是孫毓汶找到太監李蓮英

讓他勸說慈禧

,希望慈禧出面,把臺灣割讓給日本。

而且孫毓汶為了平定舉人之亂

於是在各個地區張貼告示

上面都是對舉人的攻擊

,這一下讓舉人們紛紛害怕了。

慈禧也覺得清朝打不過日本,與其拖著還不如快點簽訂協議,否則日本容易提出過分的條件,

光緒承受著內外壓力後

迫不得已割讓臺灣

清史:公車上書,一場考生的救國運動

▲光緒皇帝畫像

小結

在日本想要佔領檯灣的時候,康有為等人公車上書,卻依舊沒能阻止臺灣成為日本的,不過康有為的上書標誌著改革的開始,讓維新派登上政治的舞臺。

【參考資料】

1。《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2。《走向世界——近代中國知識分子考察西方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