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與農民為友,與麥田為伴(講述·一輩子一件事)

2022-03-29由 人民資訊 發表于 林業

一株麥穗有幾粒麥子

本文轉自:人民網

與農民為友,與麥田為伴(講述·一輩子一件事)

趙瑜(左二)在觀察記錄小麥生長情況。

史良琦攝

與農民為友,與麥田為伴(講述·一輩子一件事)

1975年,趙瑜(右三)為前來觀摩的農技人員介紹小麥育種試驗情況。

資料照片

人物小傳

趙瑜,1935年生於甘肅永登。1959年畢業於北京農業大學(現中國農業大學),著名小麥育種專家、楊凌職業技術學院研究員。懷揣“育種報國”的夢想,60多年潛心小麥育種,探索出了“少投入高命中率”小麥育種方法,先後培育出9個小麥品種。這些品種遍及黃淮麥區,累計推廣8000多萬畝,幫助農民實現增收50多億元。

初春的陽光溫暖和煦,在楊凌職業技術學院位於陝西省扶風縣的豆村農場,大片麥地泛著鮮亮的綠色。正值小麥返青拔節期,趙瑜拿著小麥育種試驗記錄本,帶著幾名科研人員走在麥地裡,一行一行,檢視麥苗生長情況。

“小麥在不同生長期都要記錄其發育情況。像這株匍匐的幼苗抗寒性就強,那株直立的幼苗抗寒性就差。”趙瑜一邊觀察著麥苗生長情況,一邊對科研人員說。

草帽下,黝黑的臉龐上滿是深深的皺紋,兩隻眼睛十分明亮,一雙被麥芒劃過無數次的手輕撫著試驗田裡的麥苗……如今已87歲的趙瑜,依然日復一日地照料著他培育的小麥新品種。60多年來,他先後培育出9個小麥品種。這些品種遍及黃淮麥區,累計推廣8000多萬畝,助農增收50多億元。

“我下定決心,要一生紮根在這裡”

山區農村出生的趙瑜,從小就體驗過農民的艱辛,因此,學好知識投身農業的想法在他幼時的心靈紮下了根。

趙瑜說:“兒時的記憶,是我後來從事農業科研的原動力。”1955年高中畢業時,儘管高考成績達到了清華、北大的錄取分數線,但他卻毅然報考了北京農業大學(現中國農業大學),立志學農。

“我始終忘不了恩師、小麥育種專家蔡旭院士說的‘搞育種離不開土地和農民’這句話。”趙瑜說,1959年,他本來可以選擇留校任教,在北京搞科研,但他真正想去的是田地裡,於是主動申請到陝西省武功農業學校(現楊凌職業技術學院)工作,專心研究小麥育種。

1965年,扶風縣豆村農場被劃為學校教學試驗用地,趙瑜趕緊帶著學生奔赴農場,準備開始小麥育種。去了才發現,除了大片的黃土地,只有幾間簡陋的土坯房和草棚。

條件太過艱苦,有很多師生都先後離開了農場,只有趙瑜始終堅持,“這片土地位於關中平原西部腹地,地勢平坦,土質良好,正是耕種、試驗的好地方。我下定決心,要一生紮根在這裡。”

“保住試驗田就保住了種子”

剛調到陝西省武功農業學校時,趙瑜發現,學校還不具備育種條件。1961年,他用教研組的一小片農作物標本地和育種實驗室裡簡單的儀器裝置,從零起步開始小麥育種工作。當年農作物標本地裡只種了一些當地的小麥品種,他循著抗寒、抗病、耐旱、耐瘠、適應性廣等育種目標,做了9個雜交組合,採用系譜法選育。

“那時他宿舍床底下、桌子上,紙箱裡裝的、牆上掛的,不是種子袋就是還沒脫粒的麥穗。”講起那段歲月,學校退休教師、原豆村農場場長郭玉巍記憶猶新:不論是麥苗的拔節期、抽穗期,還是揚花期、結實期,趙瑜每天都精心管護試驗地裡的每一個品種;即便有時外出,趙瑜一回來就會衝進試驗地,察看麥苗長勢;遇到雨天,打傘不便,他就戴著草帽披上塑膠布,貓在田裡工作。

功夫不負有心人。1969年,幾個穩定品系育成;1970年,趙瑜選出最優系,定名為“武農132”,並在農場大面積推廣。

然而就在這時,農場被劃給了別的單位。趙瑜選育的育種苗都在農場試驗田,如果保不住,10年心血就白費了。

趙瑜心急如焚,四處奔走協商。最終,對方同意60畝育種試驗田由趙瑜收割,其他小麥由其他單位收割。

“保住試驗田就保住了種子!”多年後提及此事,趙瑜依然興奮不已。

寒來暑往幾十年,身邊的同事換了一撥又一撥,只有趙瑜一直在那裡。“武農132”“武農99”“武農113”“武農148”相繼培育成功。

這些優良小麥品種一進入市場,就廣受農民歡迎。陝西省武功縣涼馬村農民李歲定是趙瑜的“忠實粉絲”,凡是趙瑜培育出的品種,他都要種。“自從種了武農系列小麥品種,我的收入一年比一年好,現在我們村大部分種的都是武農系列小麥品種。”李歲定說。

“‘交接棒’傳得穩,未來的飯碗才端得穩”

1996年,到了退休年齡,趙瑜仍然一門心思撲在育種工作上。

退休後的25年間,他又交出了一份優異的成績單——5個小麥品種透過審定:“武農986”越冬性好,田間綜合抗病性好,穗大粒多,2009年透過陝西省審定;“武農6號”矮稈抗倒,早熟、多抗、廣適,2019年透過陝西省審定;“武農66”早熟、抗病、優質、高產,2021年透過陝西省審定;“武農981”“武農988”屬大穗大粒優質高產品種,2021年6月透過國家審定後,劃定推廣區域為黃淮南片適應地區……

為了改善趙瑜的工作生活條件,2012年,當地為其修建了一個院子,併購置了一些現代化裝置,打了機井,給試驗田安裝了水肥一體化噴灌系統。趙瑜給這個院子取名“麥香苑”。

“‘交接棒’傳得穩,未來的飯碗才端得穩。”趙瑜經常對身邊的師生講。潛心研究的同時,他還特別關注學生的成才、後輩的成長。對每年到農場進行實踐教學的師生,他無論多忙多累都要精心指導,帶他們到試驗田裡察看小麥長勢。

楊凌職業技術學院校長王周鎖說:“為把小麥育種事業傳承下去,2021年,學校專門成立了趙瑜旱區作物(小麥)育種工程中心,組建了以博士生、科研骨幹教師為主的育種團隊,從各方面給予大力支援。”

對青年教師,趙瑜毫無保留地傳授自己多年積累的經驗。“紮根黃土地的60多年裡,趙瑜始終不忘‘育種報國’,與農民為友,與麥田為伴,用平凡的堅守與執著,不斷取得新的突破。”楊凌職業技術學院原黨委書記陳寧說。

做一粒“育種報國”的種子(記者手記)

“小時候,我就立志將來要讓鄉親們吃上飽飯。”麥苗青青,年輕的趙瑜選擇了紮根最愛的大地和農業。一直在為小麥育種而奮鬥的趙瑜總說自己“就是農民”,只有把自己當成農民,才會真正愛上麥子,愛上土地。

60多年潛心小麥育種,他經歷過艱苦,坐得住“冷板凳”,最終探索出“少投入高命中率”的小麥育種方法,培育了眾多優良高產小麥品種,用一項項研究成果實現了當初的理想。麥穗沉沉,他將“育種報國”的夢想寫在了大地上。

在教書育人方面,趙瑜也像一粒種子,牢牢紮根農業科研事業,把執著探索的精神深深地種進了青年學子心間,培養出更多小麥育種人才。

《 人民日報 》( 2022年03月23日 06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