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繁華過境,你的生命會怎樣來延續

2022-03-27由 短文學 發表于 林業

禪的組詞是什麼

繁華過境,你的生命會怎樣來延續

文 | 顏真兒

——《禪與摩托車維修藝術》讀後感

良質。

如果將組詞分開,解釋為良,代指優秀、良好、美好;質,又可泛指人、物、世界(包含著有其稱“良質”性質的一切)。

正如《禪與摩托車維修藝術》而論:“良質是不能去概括的定義,是無法去界定的存在。”它誕生於世界的每一處,處處是,處處在,大妙無言,所性為道。

“良質”無法概括與界定,一是因則“良質”在每個人的認知、感官、記憶不相同,源自不同的人生、經歷、思想、氣質,所感受的良質也就不相同。

恰如,你看一朵花,你望的是粉花羞黛,他望的是美人香花;你見一場雨,落的是綿綿絮如絲,他看的是水簾溼青山。兩者同樣是“良質”,只是你望和他望的不是同一番景緻,相同的,不管我們是從哪一個角度和觀點而出發,你都能看到“良質”的存在。

好比羅伯特作者筆下所描述的道、佛學、摩托車藝術,甚至在沿途的風景上,菲德洛教課的場景,皆體現過良質的形象,作者心中“良質”的形象。

那麼,良質是什麼?

或稱,美好(良好)的感受(事件)是什麼?

“良質”無法概括與界定,二則是因為它“大”,大到無處深遠,無窮無盡,越過了整個宇宙與世界,跨過年代與物種,任何一種事件裡都可能會有它的存在。

“良質”屬於一種事件的傳遞誕生,“事件”組詞的背景正是由人的意識而出發。不管“良質”的誕生是因為人或是事物本身,它的先決條件必先是傳遞到人的意識感官裡,從而有了“良質”的存在。

人的認知感官,有:觸、味、視、聽、嗅。這五感恰如你在小湘庭院中撫摸著竹子禾露,嘗著清甜的甘蔗,望著晨光竹青清,耳邊聽著鳥鳴啾啾,知了蟬鳴,青草味的風兒牽著你跳起了一出美麗的舞蹈。這一切美好的感受來自人的感官認知裡,從而產生了“良質”。

“良質”可以是人的五感上所誕生的事件,它與人的認知情感裡是密不可分的,良質的主體是人,但亦可以稱之為,良質,是人一生都在追尋的主體。

有人才有“良質”,有良質才有“人”。

如果在這個界限裡抽離了人類,美好的東西依然存在,花依然紅麗,樹木依然青青,地球依然生生不息,難道“良質”就不存在了嗎?

存在。它一直都存在。但是,良質是作為一種美好(良好)的感受(事件),從具有生活思想的生命物種裡而誕生。

這兩者之間的關係相生相存,衍生不斷,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人類為了追尋“良質”而去創造“良質”,正因為存在“良質”才誕生了人的生活。

閉上雙目,腦海中開始漫無延止的思考,從人類的五感、衣食住行、社會工作、風景世界一一變幻著,眼睛看著繁色絢爛的一切,聽著人的聲音、自然的聲音,美樂的聲音,聞著四季的味道,世事變幻的味道,天空白雲流走過人類衣角的影子,車川飛機劃過網際網路資訊時代,地球轉過星海宇宙走向了前進的步伐。

人從出生、家庭、學校、工作、建家、新生、到衰老,這一生是多麼的短暫,這一生又是多麼的漫長。

從出生時,父母家庭給予孩子教育和素質觀念,學校教導知識和人文,社會傳遞著人與人的關係,交織著“生產”與“消費”,感性和理性的世界把人類完美的融合在一起,正如現代科技和人類的生活緊密的連在了一起。

未來會如何發展,生命會如何延續,我想去追尋。

我們在成長的歷程裡不斷的“獲得”,也在不斷的“付出”,不論是時間、知識、情感、財富、技能、生命。我們在獲取創造的同時,他人就在付出和給予,我們在探索追尋的同時,他人就在開拓和挖掘,而這一切的過程裡,都存在著“良質”的參與,這是良質開啟的成果,生活就是良質的過程。

“想完成這個目標或實現這個夢想”,“想做的更好或做的更多”,“想得到第一或想要父母的誇獎”,“我要完成這幅畫或完成這篇文章”,這一切的心裡表述,皆都是和此書作者想要修好他心愛的摩托車是一樣的,我們在慢慢修好這顆心的同時,良質就找到了。

出現良質的起點,都是基於一種前進的、燃燒的、熱情的、創造的、奉獻的正能量,他們熱愛著自己生活和目標,善於發現美好、富於意義的事件,擁有一顆上進、熱火、專注的心態,

但是同時“良質”的發生,亦並非是一種固定不變的形態,它作用於人、自然環境、社會壞境三大因素,它是一種具有變化性的事件過程。

人類與“良質”的誕生相互聯絡,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賦予人的直接或間接感受,由此促進或傳導了良質的誕生,獲得了一件事件的成果。

而當你決心要完成一件優秀的作品時,內在的因素首先是你的心理,而外在的環境譬如:天氣地理的惡劣、他人的干擾、意外事件的發生、作品的失敗等等都會影響你的心理,從而導致“良質”的出現或消失。

反之,今日天氣甚好,節假無事,身康體健,怡人自得,你熟練的掌握了工藝的技能和操作,你喜愛並專心致志投入作品之中,心無掛礙,唯有手中此物,即使失敗來過,你卻獲得了新的感悟或者更好的靈感,良質就是在這個過程裡誕生而出,而你最後一定會完成這件作品。

這就是良質的變化性。

你找到它了,代表著我們此刻進行的事情步驟是正確的,或你已經慢慢走向成功的路上了。如果你放棄它了,或遠離了它,那麼我們就落入的書中所說的“良質陷阱”。

如果你對所做之事沒有任何的瞭解和知識,不要去急於實行,請你先放下它。

如果你對所做之事已經開始逐露煩躁,失去了耐心,請你先放下它。

如果你現在所做之事屢漸失敗,面受挫折,請你先放下它。

如果你對所做之事缺乏信心,決絕放棄,請你先放下它。

放下它吧,先去尋找內心的寧靜,看看外面的世界,聽一聽山水花鳥的聲音,去奔跑吧,去歌唱吧,去大聲吶喊吧,直到你能安放那一顆心,再去冷靜思索問題所在,找到癥結之處,掌握完全的知識,具備相應的能力,不放棄,不忘記你的目標,專心致志堅持下去,總有一天你會找到成功的大門。

以上,是我讀罷《禪與摩托車維修藝術》後對良質的理解與感悟,作者透過“我”和兒子克里斯一起騎著摩托車去探險旅遊的故事裡,穿插著他與“斐德洛”(分裂的自己)的回憶式“肖陶擴”,不斷的追尋著對“良質”的理解,最後終於找回了真正的自己。

在此書文的後半章描述著“斐德洛”對舊古傳統教育“修辭學”的疑問和批判,提到一段“亞里士多德”哲學家的註文:“修辭學可分成特定實證和一般實證。特定實證可分為實證方法和實證種類。

實證的方法有人為的實證方法以及非人為實證方法。人為的實證方法包括道德實證、情感實證、邏輯實證。道德實證有應用知識、美德及善意,而善意需要情感方面的知識。

針對忘記情感方面內容的人,亞里士多德列了一張清單。其中包括生氣、輕蔑(包括輕視、憎恨和侮辱)、溫柔、愛、友誼、恐懼、信心、恥辱、妒忌、施捨、仁慈、憐憫、義憤、無恥、競爭和忽視。”

這是“亞里士多德”哲學家對修辭學的著文描述,而“斐德洛”是抱著震驚而憤怒的態度去看待他的著作,“斐德洛”認為“亞里士多德”對修辭學的分析模式,是一種陳腐固執、缺乏生命力的修辭技巧。

看到此處的時候,我的心裡是震撼無比的,彷彿是一種一致認為正確的事件,忽然被告知此事是錯誤的一樣,我的腦海裡閃過一幕幕教師教修辭學的場景。

比喻、對比、擬人、反襯、句對、迭字、引用,如何運用更好的修辭手法,如何使文章中心突出,如何讓文章前後呼應,讓學生去模仿名家的寫法,樹立寫作的相關原則,這一切,真的是對的嗎?我不禁疑問。

每一個孩子不應該讓其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寫出屬於自己風格的文章嗎?在沒有設定現今的各種修辭語句手法之前,所有的文學作家不都是靠自己的努力去寫屬於文章的嗎?

反觀之,而今的美術、音樂教材,世上著名的畫家、音樂家不也是用自己的才華去寫就不朽的傳奇嗎?作為教學行業的教師們應當作為一個引導孩子的教學者,而不應該扼殺孩子的想象空間、創造能力,給學生的腦海裡灌輸著各種技巧、條理規則,世上又有什麼對與錯,對和錯的批判標準又是誰來規定的?

如此一反問,不禁失笑連連,呵,辯證法是一個篡位者,我如今難道又不是在運用著它了嗎?

你可能喜歡:

你在等一個人,還是等一個故事

一簾紫色雨,念想風月情

小舍小得,大舍大得,不捨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