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作家筆下的亳州|在亳州賞花聽戲

2022-03-25由 小度看安徽 發表于 林業

芍藥殿真的那麼好嗎

作家筆下的亳州|在亳州賞花聽戲

foreword前言

在亳州文旅集團舉辦的“乘著高鐵遊亳州—知名作家來亳採風活動”中多名作家透過實地遊覽亳州景點景區,深度領略了亳州的人文之魅和自然之美,歷史文化深蘊的亳州將會化為這些知名作家筆下的珠玉文章,廣泛傳播。

作家筆下的亳州|在亳州賞花聽戲

《在亳州賞花聽戲》

去亳州一路走一路看,就像是我小時候看過的邵雍的詩:

一去二三里,煙村四五家。

亭臺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那花是芍藥花,當然不止八九十枝花,大一片花海,八九十萬枝花也不止吧。氣象一下子闊大了。有古意,更有不管不顧的浩蕩。

邵雍學問大,一介平民,而有諡號,還配享孔子廟。

學問我不懂,但邵雍的詩真喜歡。

南宋嚴羽的《滄浪詩話》中,邵雍以說理為主的“康節體”赫然與蘇黃等宋詩諸大家相併列。邵雍老了住在洛陽,號安樂先生。農閒時分,早上焚上一爐好香,靜坐修煉,下午三點左右,喝幾杯酒,微醉就止。碰上風和日麗,乘著一個人拉的小車,信步而行。不知道他當年是不是這樣看的芍藥。那天我們再車上邊走邊看芍藥,漫漫無有邊際,不由想起邵雍。邵雍寫過四首芍藥詩,一首比一首好:

阿姨天上舞霓裳,姊妹庭前剪雪霜。

要與牡丹為近侍,鉛華不待學梅妝。

含露仙姿近玉堂,翻階美態醉紅妝。

對花未免須酣舞,到底昌黎是楚狂。

一聲啼鴂畫樓東,魏紫姚黃掃地空。

多謝化工憐寂寞,尚留芍藥殿春風。

花不能言意已知,今君慵飲更無疑。

但知白酒留佳客,直待瓊舟覆玉彝。

作家筆下的亳州|在亳州賞花聽戲

芍藥花輕柔甜潤,每每看見了,總想起戲文裡的良辰美景、相會一場,悱惻纏綿、絢麗花哨。所以在亳州看二夾弦《站花牆》的時候,莫名地,我覺得那花牆是一壁芍藥花。

二夾弦因伴奏樂器四胡,四根弦每兩根分別夾一束弓上的馬尾進行演奏,以此而得名。有的地方稱為“兩夾弦”“大五音”或“半碗蜜”。

芍藥花也是“半碗蜜”, 這些年我經常吃芍藥蜜。人們熟悉棗花蜜,槐花蜜以及益母草蜜外,實在芍藥蜜味道甘甜養生功效也更出色。

芍藥蜜裡有亳州芍藥花海的元氣。尤其是秋冬天喝一點,不僅僅得了元氣,也沖淡了時令的蕭瑟,喝出了一口春意,是鳥語花香。

芍藥花的花色與花香我喜歡,有民間的喜氣。民間的喜氣抱朴見素、正大光明。戲曲之美,也差不多美在民間的喜氣上,哪怕是悲劇。二夾弦的唱腔我也喜歡,清新、活潑、優美、樸實。

二夾弦的曲調是在紡紗小調基礎上吸收了船歌、漁民號子、打夯號子、民歌小調及花鼓、琴書等變化而成。男女聲唱腔各有特色,尤其是男聲唱腔,真聲吐字、假聲託腔,聽起來清晰、明快、流暢。

作家筆下的亳州|在亳州賞花聽戲

關於二夾弦的由來,據說清朝嘉慶年間,山東濮州有一姓明的秀才,家境貧困,卻精通音律。一日,聽女兒哼唱的小調和紡棉花的聲音交織在一起,美妙悅耳,十分動聽,於是他把譜子記錄改良成小調,教與女兒。後遭天旱,父女二人南下逃荒,沿途唱此調乞日,頗受歡迎。

除了《站花牆》,我還看二夾弦《呂蒙正趕齋》。說窮秀才呂蒙正得宰相女兒的綵球,女家逼她退婚不從,被趕出家門,兩個人苦守寒窯。窮困潦倒,呂蒙正趕齋飯為生,一天來發現雪地上有男人足跡,疑妻子不貞。夫妻發生爭執,後經劉玉蘭講明真相,足跡乃劉夫人差院公和丫鬟送銀米所致,當下言歸於好。十年後,呂蒙正高中狀元。

整齣戲伴奏不過四弦、墜琴和琵琶。女聲唱腔古而不舊,也像亳州的芍藥一樣,嬌媚可人,卻不見花哨,高亢而不粗俗,看得見清凌凌的生活。

二夾弦唱腔曲調中常有北詞蹤跡。《武家坡》中薛平貴對王寶釧的那一段唱詞,有漢風有唐風,古人的家長裡短竟然如此虎虎生風。

作家筆下的亳州|在亳州賞花聽戲

你息息火來把氣咽,武家坡前是戲言。請三姐快把你的那個窯門閃,我是平貴只把那個家來還。曾記得妻享榮華夫討飯,一樁樁一件件細聽我言。花園裡贈金米肺腑深感,背丫鬟又暗許終身姻緣,二月二搭綵樓招手是喚,一顆心隨綵球落在了我胸前。你的父他見我出身貧賤,先趕我薛平貴,後趕你王寶釧。夫妻們長街來相見,咱同到寒窯內去把身來安。那一日正為你傷心感嘆,賓鴻大雁把信傳。羅裙上血和淚斑斑相見,騙走了代戰女連闖三關。今日夫妻來相見,你掐掐你算算連去帶來一十八年。

薛平貴和王寶釧從此花好月圓。

我又莫名覺得王寶釧當年的寒窯前有幾株芍藥。

作家筆下的亳州|在亳州賞花聽戲

芍藥被譽為“花仙”和“花相”,又是“六大名花”之一,稱為五月花神,自古就作為愛情之花,在中國文化中一直是繪畫藝術中的常見花卉,象徵友誼、象徵情愛。

王寶釧栽幾株芍藥,等著她的薛平貴。

王寶釧終於等到了她的薛平貴,真實的人間裡,多少女子等不到她的薛平貴呢,譬如當年的徽州女人,這卻是後話了。

作家介紹

作家筆下的亳州|在亳州賞花聽戲

潘昱竹

女,安徽省戲劇家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一級導演。代表作《漢宮秋》《雙蓮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