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中國的曾姓是怎麼來的?

2022-03-24由 族譜修撰研究 發表于 林業

莒人滅鄫怎麼讀

曾姓素有“天下一曾無二曾”的說法,就是說曾姓只有一個來源,都源自春秋時代鄫國的太子巫,系出上古的聖君夏禹。關於曾姓的源流,我國最古老的姓氏專著《世本》有這樣的記載:“系出姒姓,夏少康封少子曲烈幹部,後為莒滅,鄫太子巫仕魯,去邑為曾氏。”在其它歷代姓氏書如《元和姓纂》、《姓氏考略》中,也有同樣的記載,都把曾姓始祖說成是距今4000多年前的賢君少康。

中國的曾姓是怎麼來的?

鄫國,姒姓。《世本》上說:

“曾氏,夏少康封其少子曲烈於鄫。襄六年,莒滅之。鄫太子巫仕魯,去邑為曾氏”。

可見,鄫國與曾國是一回事。《路史》也說:少康“乃封其仲曲烈於部,至周為莒聽滅。有繒氏,鄫氏、曾氏”。這說明姒姓之鄫,又可作繒、曾,且以後又分成鄫、曾、繒三姓。

少康封給曲烈的鄭地,在今河南方城縣北、《國語·鄭語》昭注:“繒,姒姓,申之於國也。”繒作為申國的與國,當與其相近。申國在今河南南陽市北,而北面方城縣有繒關。江永《春秋地理考實》稱:“傳,致方城之外於繒關。杜注:楚地,今按當在南陽府裕州,方城在裕州,見哀四年。”高土奇《春秋地理考實》說:“曾初封,似不在琅琊。哀公四年,楚致方城之外於曾關,豈其故墟乎?”

中國的曾姓是怎麼來的?

看來,歷代史家的意見是——致的,都認為曾關(繒關),就是姒姓鄫國的故墟,也就是曲烈的最初封地。

夏被商滅掉之後,其同姓親族,或被俘虜作了商的臣僕,或被迫向四方遷徙。唯獨曾人卻留居中原。何光嶽先生研究了商代卜辭後認為,曾人能立足於商朝附近,是他們歷來對商忠心耿耿、常常進貢的緣故。

語文新課標課外必讀·第二輯:百家姓

蕭楓

歷史傳奇

免費閱讀

周武王滅商後,封鄫為子爵,移封鄫于山東臨沂蒼山縣西北部城。《左傳·僖公十四年》杜預注:“曾國,今琅琊繒縣。”即指此。《讀史方輿紀要》卷三十二兗州府嶧縣雲:“鄫城,縣東八十里,春秋小國也。熙十四年,鄫子宋朝。襄六年,莒人滅鄫。昭四年,(魯)取鄫。《史記》夫差七年,敗齊師於艾陵,遂至繒,即此。後為楚地。”由於鄫國是春秋時的一個小國,常常被莒、邾和魯國欺凌。

中國的曾姓是怎麼來的?

為了改善同鄰近侯國的關係,鄫便與較為強大的魯國建立了姻緣關係。《春秋》僖公十四年(前646年),夏六月,“季姬及鄫子遇於防,使鄫子來朝”。杜預注:“季姬魯女,夫人也。鄫子本無朝志,為季姬所召,故言使鄫子宋朝。”席世昌《讀說文記》也有“春秋時魯女多歸酈”的記載。

僖公十九年夏六月,宋、曹,邾會盟於曹南,鄫子沒有趕到曹南,便到邾去會盟。宋襄公責怪鄭子沒有及時去會盟,便指使邾文公把鄫子抓去充當犧牲(祭祀用的牲畜),以祭祀睢之社。可見,此時的鄫國已經衰落到連國君都任人宰割的程度。後來,鄫國又受邾,莒之欺,國君時泰請求魯國保護,甘願當魯之附庸。襄公四年(前569年),魯國向春秋霸主晉國要求,願把鄫國作為自己的附庸國,並代魯國負責向盟主國提供一部分貢賦。

中國的曾姓是怎麼來的?

此前,魯僖公之女嫁給鄫君時泰,生公子巫。不久,時泰又娶莒女,生子後欲立為嗣,危及巫的地位。鄫國靠近晉、魯的行為,自然受到莒國的反對。同年十月,莒國聯合邾國攻伐鄫國,魯國派大夫臧紇出兵救鄫,結果吃了敗仗。次年,鄫人又在戚(今河南濮陽)參加晉、宋,陳、衛、鄭、曹、莒、邾、滕、薛、齊、吳等國的盟會,聯合抗楚,鄫國才得到喘息的機會。但好景不長,鄫國因自恃有魯國作後盾,而怠慢了莒國,莒國抓住魯國疏於扶助鄫國的時機,一舉滅掉了鄫國。

中國的曾姓是怎麼來的?

鄫國滅亡之後,包括太子巫在內的臣民,為了生存逃往魯國居住下來,為表達離開故土,而不忘先祖的決心,遂將鄫國的“鄫”字去掉耳朵旁作為自己的姓氏,於是便有了曾姓。由此可見,太子巫是曾姓的受姓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