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群山樑峁間的博士“羊倌”|千里歸途第三季之產業之興

2022-03-22由 第一財經 發表于 林業

甘南的羊是什麼品種

立冬前後,正是羊肉肥膩相間口味上佳的好時節。東鄉街頭的羊肉館已經熱火朝天地忙起來了,而遠在高山深溝裡,收羊同樣如火如荼。

一大早,沉重的貨車碾過積雪未化的小路,給養殖大戶馬國龍運來了一車草飼料。臨近年關,充足的飼餵能保障即將出欄的羊只壯實有力,平穩過渡至一年中肉質最肥美的季節。“2號255只,3號236只,4號72只。”他掏出手機記錄下這幾天的業績,563只羊共賣出了60萬多元。

“四隻爪爪不好養啊,生病了沒,吃飯了沒,一天長肉多少,操心得很。”馬國龍是碧桂園幫扶的返鄉創業青年,每天都要上自家羊舍檢查好幾回,尤其擔心新生羊羔的情況。“我們把母羊買進來,到了發情時候配種,慢慢小羊生下來,就像媽媽操心孩子一樣,我也怕它夭折,沒有奶喝,吃不飽,或者哪不舒服。”

當天,老朋友王朋飛的到來,讓馬國龍心裡踏實了不少。作為中科院遺傳學博士,同時又是國強公益基金會東鄉種羊繁育基地的負責人,王朋飛一到合作社就和馬國龍一起進到羊圈裡巡查,不放過任何細節問題。“新下的羔子瘦了點,下次要自繁的時候,來找我們。”王朋飛檢查了一遍馬國龍的羊羔,又追問了幾句明年的計劃。

5年前,在外打拼多年的馬國龍回到家鄉坪莊村,發起成立了合興源養殖合作社,想要帶動周邊鄉親一起養羊,但碰上技術、銷售難題的時候,他感到力不從心。2018年,合作社成為碧桂園、國強公益基金會在東鄉的幫扶單位之一,第一年就給村上20戶貧困戶雪中送炭,共計收羊600多隻,增收16萬多元,幫助一部分貧困戶實現脫貧。

群山樑峁間的博士“羊倌”|千里歸途第三季之產業之興

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之後,如何鞏固拓展來之不易的成果,不僅考驗著馬國龍這樣的致富帶頭人,也是碧桂園集團、國強公益基金會在扶貧與鄉村振興過渡期必須考慮的問題。2021年,為助力東鄉羊產業走上規模化、標準化、市場化的道路,在東鄉縣政府的支援下,碧鄉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在百和鄉王家川村流轉30。33畝土地,建起高標準的碧鄉種羊繁育基地。王朋飛帶領團隊引進優良品種,並與專家密切合作,為東鄉羊產業的下一次騰飛打下基礎。基地投產5個月以來,陸續生產600只羊羔,存活率92%。養殖育肥羊487只,累計銷售育肥羊431只,累計銷售金額超5萬元,聯農帶農30戶。

“目前我們已經有700只種羊在場,預計到22年2月能夠擴繁到1500~2000只,之後一部分羊作為自編留種,另外一部分就會聯動當地的農戶或者合作社,把我們第一批優質種羊供給他們,共享東鄉羊這樣一個優質品種成果。”

“鄉村振興最重要的一個抓手還是產業振興,只有把產業引到鄉鎮,才能夠真正增加鄉鎮的活力,持續地提供更有效的經濟來源。”王朋飛清楚地認識到,從前端的養殖到終端的加工,以及各個產業鏈條的配合,中國的畜牧業有很大的提升空間。“也需要很多人一起全身心地投入進來,才能把這個事情做好。”

繁育希望

2021年12月初,第一財經團隊第三次到訪東鄉,這裡已經褪去了“苦瘠甲隴中”的貧困景象。在一片平谷中的城南社群仰望著老城,易地搬遷的村民享受上了現代化的便利;婦女們有了更多上街去處,廣州童裝、老鳳祥銀樓、西式烘焙店等接連入駐;而在主要幹道,開往各個方向的公交為出行插上翅膀。這片聳峙在黃土高原的山地上,一次次的改造令舊貌煥新顏。

東鄉人有一種說法:無牛羊不成家。馬國龍的命運跟羊緊密相連。從前在家時,他幫著父母養羊,後來在縣城經營了7年門窗加工生意,也斷斷續續搞過施工隊,最終回到坪莊村,在老宅附近騰了塊地,改造了幾個羊圈。

交了不少“學費”,他後知後覺,原來養500只羊和幾十只羊不可相提並論。那時,村裡的自來水還沒通到山上來,門口的路也糟得很,下雨下雪物資就進不來,他四處奔走才得以解決。更難的是羊群管理,比如疫病防治,經常讓只懂“土辦法”的馬國龍束手無策,眼睜睜看著已經長成的羊只死去。

“當地偏向於傳統的養殖方式,這種比較粗放的模式對羊的成長不利,所以養殖技術這塊也是很大的短板。”王朋飛在走訪農戶的過程中發現,東鄉人家家戶戶都養羊,少則三五隻,多則上百頭,“在一些家庭,羊承載著家裡所有的經濟負擔,包括養老,包括孩子上學。如果小羊崽得病或者死亡,那家裡的主要經濟來源就沒有了,所以他們對羊的感情是很深厚的。”

群山樑峁間的博士“羊倌”|千里歸途第三季之產業之興

群山樑峁是東鄉養殖業的最好屏障,特殊的地貌環境成就了東鄉羊鮮香美味,但長期以來低效落後的散養模式也阻礙著東鄉羊的現代化發展。

就拿羊羔來說,農戶們習慣去市場購買,市場價格波動大,便宜的時候六七百一隻,貴的時候要九百上千,等到育肥兩三個月之後賣掉,除去人工、飼料成本,利潤空間被極大地壓縮。“前期的羔羊供應這塊做得不足,間接也降低了養殖戶最基本的收入,所以羔羊自供應是非常關鍵和緊急的,尤其對擴大養殖戶的經濟效益而言。”王朋飛說。

在三年幫扶的基礎上,碧桂園、國強公益基金會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勢能,又扛起產業振興的大旗,建立集種羊養殖、繁育、示範為一體的種羊繁育基地。王朋飛希望透過點對點的幫扶,讓農戶用優質的羔羊自繁自養,相當於以點帶面,在一段時間內實現東鄉縣羔羊的自給自足,增強東鄉羊養殖業的品系穩定,同時也讓農戶的腰包更快鼓起來。

在距離縣城半小時車程的王家川村,高標準羊舍、飼草棚、青貯窖已經投入使用,綜合樓及相關配套設施正在加緊建設中。

群山樑峁間的博士“羊倌”|千里歸途第三季之產業之興

每天上午9點左右,是羊群最興奮的開飯時間,羊舍兩側自動捲簾門一開,簡單的清掃過後就是自動化投餵。羊群齊齊整整地專心咀嚼草飼料,自動飲水器隨時補水解渴,吃飽了就躺下休息,也有的與同伴嬉戲。用王朋飛的話講,這是一個“智慧羊舍”,數字化平臺記錄著每隻羊的採食、飲水、運動量、肉質生長速度等資料,包括母羊在產羔過程中的監控等。

2021年年中基地投入試運營後,經常有鄉親過來參觀,王朋飛不止一次聽到他們問,如果有種羊供應,能不能優先考慮他們。“所以我們現在還沒有出欄,就已經有訂單了”,這令他感到鼓舞,“當然我們不僅侷限於銷售,更重要的是把優質的種羊推廣開來,讓農戶能夠先養好,其次才是提高利潤。”

又分紅了

12月9日一早,三三倆倆的村民結伴走進了合興源養殖合作社,馬國龍招呼他們在院子裡坐下,他的妻子則在屋子裡忙活午飯。

這天是合作社成立以來的第三次分紅,負責羊只飼餵、圈舍衛生打掃等工作的陳麼二力拿到了最高一檔的4000元。2021年,他透過合作社賣掉了30只羊,加上工資和分紅,增收近8萬元。參加培訓、學到技術,還能收到分紅,這是他以前不敢想象的好日子。

2018年前,東鄉還是遠近聞名的貧困縣,山大溝深交通不便,使得名聲在外的東鄉羊銷售受限,通常只能就近賣給周邊餐館。因為銷路不暢,農戶不敢多養,多年來東鄉羊囿於小而散的模式,始終沒有邁出規模化養殖的一步。直到4年前,碧桂園、國強公益基金會決定以東鄉羊養殖加工為突破口,為當地探索一條產業脫貧、經濟致富的特色路徑。

群山樑峁間的博士“羊倌”|千里歸途第三季之產業之興

這幾年,專案部扶持了20家標準化養殖合作社,在政府的支援下成立東鄉縣養殖產業協會,引進甘肅農業大學、中天羊業等資源;同時依託助農品牌臻碧鄉、碧桂園旗下碧優選等平臺為東鄉羊打通線上線下銷售渠道;迄今已透過消費幫扶賣出東鄉羊近4。7萬隻,幫助當地養殖戶實現增收超6000萬元。“這些大企業進來後,我們省事很多唄,現在育肥一兩千只羊都不成問題,因為銷路打開了就沒有後顧之憂。”

為了提高出欄量、防治疫病,在最忙碌的銷售季來臨前,馬國龍出資改建了450平方米的羊舍。在傳統的集約化養殖空間內,加裝了糞汙分離系統,羊群排出的糞尿會流到漏糞板下方,透過自動清糞裝置定期清除即可。

這是種羊繁育基地率先在東鄉投入的標準化示範系統,也是積極面向農戶和合作社推廣的技術,目前已經有10家合作社在政府號召下進行了圈舍改造。和傳統羊舍相比,高床養殖減少了有害微生物和汙染氣體對羊的侵害,尤其為體弱的羊羔提供了更優質的成長環境。馬國龍明顯感覺到,羊圈的味道沒那麼難聞了,羊群得病的情況少了,連出肉情況都有所好轉。“政府有補助,所以明年我想把其他幾個棚也改造了。”他把自己的計劃告訴給王朋飛。

在東鄉紮根四年,碧桂園駐東鄉鄉村振興專案部負責人張韜說,原來東鄉的一些養殖戶也出去學習,但引進技術的動力不足,有顧慮,“我們把這些需求和種羊繁育基地相結合,大家就能夠知道這些也適合東鄉,所以示範作用是非常大的。”

群山樑峁間的博士“羊倌”|千里歸途第三季之產業之興

在碧桂園的動員下,馬國龍還利用周邊近20畝土地種起了土豆,覆蓋地膜保溼保溫提高產量。“2021年比2020年收入增長40%左右,一畝算下來產量大概5000斤。我們這的土豆吃起來很香,澱粉含量也高。”而據張韜介紹,東鄉土豆原來畝產兩三千斤,今年在乾旱的不利氣候下,還能達到畝產五六千斤,農戶迅速實現收入翻倍,土豆也成為東鄉人致富的“金蛋蛋”。

這些優質土豆被統一收購,加工成薯條、餅乾等休閒食品,銷量逐年上漲,開始打出名氣,並登上了知名主播的直播間。

重塑產業

從蘭州一路南下,手抓羊肉館子遍佈城市和主要幹道。

東鄉人招待賓客,最隆重的宴席就是端“全羊”,要把羊的各個部位(脖子、前後腿、胸叉、肋條、背子、尾巴)依次上盤,原汁原味樣樣俱全。鄉親們聚在一起,則多為“打平夥”,在農閒或雨雪天,大家湊份子買上一隻羊,推選一個東家在他家裡烹製,席間少不了刮碗子、嗑瓜子、吃發子。

“東鄉羊雖然是東鄉地區流傳悠久的一個品牌,但因為長期不科學的養殖和管理,實際上正在慢慢流失。”王朋飛認為,依託種羊繁育基地建立科學化的育種機制,吸引優秀的科研團隊加入,產學研共建之下,有望重塑純正的東鄉貢羊品系。“

長遠來看,我們的目標就是做東鄉羊的種群確認,透過示範性的引導,使得東鄉縣的養殖從無序、沒有標準,步入有序、標準化的方向,使東鄉羊產業更進一步。”張韜表示。

進駐東鄉開展工作的第二年,張韜就與甘肅農業大學馬友記教授達成了合作共識。在種羊繁育基地,與王朋飛見面後說起羊產業,馬教授滔滔不絕地打開了話匣子,用他自己的話說,幾天不到羊圈聞聞羶味,就覺得難受。

群山樑峁間的博士“羊倌”|千里歸途第三季之產業之興

目前,東鄉養殖的綿羊和小尾寒羊居多,當地人稱“寒串串”,也有武威羊、細毛羊、寧夏灘羊、甘南番羊等品種。在種羊繁育基地為引進什麼品種犯難時,馬友記教授提議,不如用湖羊試試。2009年,馬教授引進了300多隻湖羊到甘肅,想知道這個多胎品種能否適應甘肅的乾旱環境,結果出乎意料,實驗期間僅死亡兩隻,羊只的種群越養越大,“這和它們的祖先是蒙古羊有關”。

要將選育的新品種推廣至一線農戶或合作社養殖,還有很多現實困難。馬友記算了一筆賬,養羊是微利行業,各種成本佔去了出欄價的七成,“隨著規模化、集約化養羊時代的到來,就必須讓母羊多產羔,如果一隻湖羊一年產2。5~3只羔子,那養殖效益就起來了。”

馬友記教授與王朋飛團隊合作,全程參與了羊繁育基地的規劃設計、種羊引進,以及後期的飼養管理指導工作。選育優秀品種才能產出高質量的羊肉,目前他和團隊正在協助制定合理的飼料配方,將東鄉羊過去的草料資源新增進來,還原傳統的風味,同時加入酵母、沙蔥改善肉質,並提高羊的免疫力。採訪期間,馬友記教授到基地做技術指導,王朋飛現場向他請教羊羔的防寒保暖和母羊的產後護理。馬教授檢查了一隻不肯餵奶的母羊後馬上給出了意見,“要刺激它餵奶,多加精飼料,注意消炎,提升體質。”

從田頭到餐桌,從養殖業到餐飲業,越來越多的當地人當起牧羊人、羊販、手抓商人,助力東鄉羊產業更上一樓。《東鄉手抓羊肉產品技術規範標準》在東鄉縣政府多次修改下,在2021年6月推出最新版,從養殖、繁育、屠宰加工、儲存、營銷、配送等環節做出明確要求。與此同時,城南社群新建的二期工程牛羊屠宰場專案正在施工中,計劃安裝年屠宰肉牛2萬頭、年屠宰羊10萬隻、年屠宰雞120萬隻的加工生產線各1條,預計2022年6月投入運營。

“2020年,對比牛肉672萬噸產量,羊肉產量492萬噸,平均到每個人頭上大概不到3。5公斤,約佔我國肉類消費結構的5%。”馬友記教授表示,我國當年進口36。5萬噸羊肉,說明市場還有一定量的缺口。“伴隨經濟發展、生活水平提高,消費者對羊肉的需求量也會與日俱增,羊產業在未來十年應該是一個朝陽產業。”東鄉羊產業,振興正當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