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走進天目山——滬上隨筆(11)

2022-03-20由 侯印偉 發表于 林業

針葉混交林分佈在哪裡

天目山位於浙江西北部臨安境內,在3。5億年前還是一片汪洋,後經地殼運動漸漸隆起,特別是在1。5億年前的燕山期地殼構造運動中,火山噴發形成天目山。火山運動只是塑造了天目山的輪廓,後來的冰川活動才對山體進行了精心雕鑿,塑造出天目山千姿百態的造型,構成一幅巧奪天工的山水圖畫。

天目山有東天目、西天目兩大主峰,均在海拔 1500米以上。很早以前峰頂各有一水池,冬夏不枯,如仰望藍天的一對巨目,這便是“天目”的由來。東天目以瀑布著名,西天目以樹林見長,有“天目千重秀,林海十里深”一說。

如今,登天目山十分便捷,乘旅遊車可直達山頂。為了多一些體驗和感覺,我們選擇了千年古道,從禪源寺開始,順石階山道,沿先人足跡,體驗大自然造物之巧妙,呼吸遠離塵囂的靈氣。

沒走多遠,見盤纏在一起的兩棵銀杏樹,樹齡都在150年以上,一棵樹的枝丫平展,另一棵的枝丫豎直些,據說前者為雌性,後者為雄性。可能是因雌雄黏連一體,所以取名“夫妻樹”。

走進天目山——滬上隨筆(11)

繼續前行,可見一里亭,亭柱上有副對聯:“密林巨幕藏幽徑,飛練歡歌下翠崗。”接下來便是二里亭,三里亭,……此情此景,想起了一首古詩:“一里溪山一個亭,芒鞋踏斷幾層青。泉源更在雲深處,不到高頭莫計程。”

走著走著,見到一座古老小橋,靜默地躺在溪水之上,記載著歲月留下的腳印,光滑的橋面,似乎在證明,它還能承載更多形形色色的腳印,堅固的石墩,還能勤懇地揹負千載歷史。

走進天目山——滬上隨筆(11)

兩岸青翠如黛,溪水飛銀濺玉,我情不自禁,把此美景化為永恆。

走進天目山——滬上隨筆(11)

一路走來,感覺就像進入了一個天然氧吧,空氣清新純淨得沒有一絲汙染。那霧氣繚繞、行雲走霧的奇妙景象彷彿置身於仙境。

走進天目山——滬上隨筆(11)

這裡是中國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儲存較好的地區。天然植被垂直分佈明顯,海拔1100米以下為常綠闊葉林,1100~1400米為落葉、常綠闊葉和針葉混交林,1400米以上為稀疏灌木。我們順千年古道蜿蜒而上,路旁大樹比比皆是,樹齡都在數百年以上,尤以柳杉、金錢松、銀杏等為多,其中最古老的樹種是銀杏,這是億萬年前遍佈地球的蕨類樹種,冰川期後獨存中國。

大樹華蓋,千萬年風霜雷電不屈不撓,千萬年世間歲月不卑不亢,蒼桑透示著堅貞穩重的氣節,蔥翠映襯出溫潤巍然的坦蕩!

走進天目山——滬上隨筆(11)

走進天目山——滬上隨筆(11)

走進天目山——滬上隨筆(11)

走進天目山——滬上隨筆(11)

走進天目山——滬上隨筆(11)

這棵銀杏周圍叢生著許多小樹。謂曰“子孫滿堂”:

走進天目山——滬上隨筆(11)

這棵銀杏樹,根生懸崖之上,凌駕在半空中,像一條欲飛的古龍,樹的周圍還萌生出22株幼樹,老樹、新樹共同組成了一個大家庭,老壯青少幼同根同氣,樹的環圍達10米,樹身株株緊密團結,樹枝支支嫵媚飄逸,樹葉張張精緻典雅,謂曰:“五世同堂”

走進天目山——滬上隨筆(11)

走至七里亭,在七星巖旁有一株大柳杉(樹齡1500年),宋代稱千秋樹。相傳乾隆皇帝遊天目山時,曾用腰帶量過此樹,封為“大樹王”。據測定,樹高26。5米,胸徑2。33米,要五六人合抱。後來傳說此樹皮已沾上靈氣,可治百病,遊人競相剝之,樹王終於枯死。但仍然屹立不倒。令人驚奇的是,死了半個多世紀的大樹王,最近在它近乎腐爛的裸枝上,又長出了幾枝鮮活的小柳杉:

走進天目山——滬上隨筆(11)

在天目山,類似“大樹王”胸徑超過2米並健在的柳杉還有19株,其中最大的柳杉高45。5米,胸徑2。38米。離“大樹王”右上方不遠處也有一顆大柳杉,材積已達75。4餘立方米,生長旺盛,雄姿勃勃,已被公認為天目山的新大樹王——冠軍樹。

走進天目山——滬上隨筆(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