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國醫大師呂景山選用建裡、足三里對穴針刺並艾灸治療脾虛洩瀉案

2022-03-16由 古今醫案研讀 發表于 林業

右手尺脈弱是腎陽虛嗎

懷著空杯心態研讀名家醫案,一案一故事,一醫一人生。

【名醫簡介】

呂景山(1934~),男,河南洛陽人。18歲考入山西省太原衛生學校醫士班。21歲就讀於北京中醫學院,從師於施今墨先生以及著名中醫祝諶予教授。1962年畢業後分配到山西省中醫研究所工作。1964~1965年進修中央衛生部舉辦的針灸研究班。1975-1978年參加援喀麥隆共和醫療隊。1978~1979年在北京協和醫院深造。1986年調到山西中運學院執教。曾任山西中醫學院教授、主任醫師,《中醫藥研究》雜誌編委,《山西中醫》雜誌編委,《山西醫藥雜誌》編委,中國針灸學會腧穴研究會副理事長,山西省針灸學會副理事長,山西省中醫學會常務理事。學術上繼承發揚“施氏藥對”、創“針灸對穴”之說;臨證上辨證施治,中西結合,針藥並施。著有《實用針灸手冊》、《施今墨對藥臨床經驗集》、《針灸對穴臨床經驗集》,發表論文30餘篇。

國醫大師呂景山選用建裡、足三里對穴針刺並艾灸治療脾虛洩瀉案

【醫案】

呂景山選用建裡、足三里對穴針刺並艾灸治療脾虛洩瀉案

趙某某,男,45歲,工人。

1972年7月5日初診。

主訴:

大便時溏時洩8年。

病史:

8年前因飲食不慎,以致納呆、腹痛、腹瀉,經服慶大黴素、食母生等藥而瘥,嗣後,每因飲食不慎痼疾引發,近1年來病情加重,大便稀薄,不能成型,每日便4~5次,伴有食慾不振,疲乏無力,腹冷喜暖,腹痛不適。

檢查:

腹部平坦、鬆軟,無明顯陽性體徵所見。舌淡、邊有齒痕,苔薄白,脈細弱,以右關、尺為甚

診斷:

洩瀉(慢性腸炎),脾胃虛弱型

治療:

溫中散寒,健脾止瀉。

取穴:

建裡、足三里。

操作:

上穴以2寸長毫針,刺入1。5寸,得氣後使捻轉補法,留針20分鐘,出針後每穴用大艾炷灸3壯,每日1次。連針10次,病有轉機,飲食增加,精神好轉,大便次數減少,日行2~3次,又針10次,諸恙悉除,大便已成形,日行1~2次。1年後隨訪,未見覆發

本案引自(《中國當代針免名家醫案》)。

注:建裡:腹部,前正中線上,臍上3寸。

【評析】

本案為呂景山治療洩瀉驗案之一。本案建裡、足三里伍用,是為治療脾胃虛弱所引起的消化不良、食慾不振、自汗、倦怠無力、胃脘痛、腹痛、洩瀉而設。以建裡升清陽、健中宮,足三里補脾胃、降濁逆,二穴參合,一升一降,升降協合,健脾胃、補中氣療虛損、增食慾、止洩瀉之力倍增,是以8年痼疾,得以收功。對於慢性腸炎,因病程長,反覆發作,治療較難,必須做較長時期的治療,オ能奏效。一般多以脾胃虛弱為主,治法以補脾助運為主,治療時宜針灸並施,且應注意飲食,耐心治療,可收全功。

【洩瀉簡介】

洩瀉是臨床常見的病症,以排便次數增加和糞便有量與質的改變為特點,其病因較多,外感寒熱溼邪、內傷飲食及情志、臟腑功能失調,均可導致洩瀉,且病機複雜多變,常有兼夾或轉化,但脾病溼盛是洩瀉發生的關鍵病機。臨床辨證首先辨其虛實緩急。急性者多為實證,以寒溼、溼熱、傷食洩瀉多見;久兩者以肝氣乘脾、脾胃虛弱、腎陽虛衰多見,以虛證為主。治療上總以運脾祛溼為主。暴瀉應治以祛邪,風寒外束宜疏解,暑熱侵襲宜清化,飲食積滯宜消導,水溼內盛宜分利。暴瀉切忌驟用補澀,清熱不可過用苦寒。久瀉當以扶正為主,脾虛者宜健脾益氣,腎虛者宜溫腎固澀,肝旺脾弱者宜抑肝扶脾,虛實相兼者以補脾祛邪並施,久瀉補虛不可純用甘溫,分利不宜太過。急性腸炎、炎症性腸病、腸易激綜合徵、吸收不良綜合徵、腸道腫瘤、腸結核等常可引起腹瀉。

【作者寄語】

如仍有疑問、體會,歡迎評論區留言、互動、交流,如有收穫,歡迎點贊、轉發、收藏,如果喜歡我的創作內容,歡迎關注我 @古今醫案研讀 ,每天都會為大家分享名家醫案,如需瞭解中醫基礎知識可關注@梅小護科普 ,謝謝大家的耐心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