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女史箴圖:英倫博物館鎮館之寶,被追捧千年,為何售二十五英鎊?

2022-03-13由 D大師兄 發表于 林業

英國多少筆畫

女史箴圖:英倫博物館鎮館之寶,被追捧千年,為何售二十五英鎊?

或許我們都記得2017年英國主辦,主題為:《大英博物館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展覽,曾在北京的中國國家博物館展出。展出前,在英方博物館官方網站是就列出了將參與巡展的國寶,其中就有1900年流落到海外的《女史箴圖》。後來,英方出於保護《女史箴圖》的考慮,最終沒有再次踏上故土展出,原因很簡單,它是絹畫,說通俗點就是畫在絲巾類的布上的筆畫,如果輕易挪動,因為年代久遠會損害到畫,這是誰都不願意看到的。

說起著名的大英博物館,第一印象不是想要去見識它的雄偉,不會去關心它的歷史,作為中國人,心裡或許會有這麼一段真實的感受:這裡有很多原本屬於中國的國寶被收藏在異國他鄉,真想一睹它們的風采,真希望屬於中國的東西能奉還中國。《女史箴圖》是傳世之今,現存已知的第一批中國畫長卷系列中的代表作,同時也是享譽世界的中國畫作品之一,為此BBC紀錄片《展示世界歷史的100件文物》中,它排名前列,位居39名。

女史箴圖:英倫博物館鎮館之寶,被追捧千年,為何售二十五英鎊?

女史箴圖和三個人的故事

能被外國博物館視為鎮館之寶,足見它的價值和地位,說起《女史箴圖》,得先說說它和三個人的故事。

首先是《女史箴圖》畫作的來源

。畫作的內容來源於西晉大臣張華的《女史箴》。《女史箴》是張華根據歷代先賢的事蹟所編纂的教育文章,女史是宮中的女官,箴是告誡的意思。它的目的是透過諷刺賈南風,達到教育晉朝宮人的目的。

說起這個張華,他是西漢名臣張良的後代,早期曾在曹魏做官,西晉取代曹魏後,他受到晉武帝的重用,為南下伐吳再造統一立下了大功。自此歷任要職的張華,到了晉惠帝時期,親身經歷了賈南風作為皇后,因為玩弄權術,嫉妒賢能而在後宮大開殺戒,使得人心不安。

身負要職的張華為穩定朝局,維持好不容易得來的安定環境,他做出了重要貢獻。同時為了擔心賈后過度的干政而敗壞綱紀,因此盡心為賈后撰寫了女史箴,要賈后注意言行,也為宮中女性的樹立良好的標杆。

《女史箴》自創作以來,就成為了宮廷女性教育上的經典之作,到了東晉時期,這篇文章已經成為被官方正式起用的的經典教材,自此被後世繼承引用,廣為流傳。

再生動的文字,在受眾上都會有侷限,畢竟不是所有人都能看得懂那晦澀的文言文。如果能以圖文並承的方式來傳播推廣,顧愷之就地取材,將女史箴中的故事用繪畫的方式給呈現了出來,由此《女史箴圖》便應運而生。

《女史箴》文學史上的名作,被顧愷之的《女史箴圖》搶了名頭。

女史箴圖:英倫博物館鎮館之寶,被追捧千年,為何售二十五英鎊?

國畫元老——-顧愷之

哪怕只是臨摹本,為何讓這件作品如此受歡迎?

這還得從它的創作者顧愷之說起。

顧愷之,字長康,小字虎頭,無錫人。是晉朝南渡時期的傑出畫家代表,對繪畫理論也很有研究,稱得上是大家。鑑於他在國畫方面的研究,

顧愷之以三絕著稱:畫絕、文絕和痴絕。

至於“文絕”和“痴絕”,由於很少有真作流傳下來,已經很難被人理解,唯有“畫絕”,因為他留下的以《女史箴圖》、《洛河賦圖》為代表的傳世之作而聞名,他在畫上的研究,更是後人學習的楷模。

顧愷之妙筆之下的人物,畫出了所作人物的神形,眉目之間更傳遞出了好像會動般極具生命力的神韻,人物栩栩如生,有一股超圖凡俗的氣質。他所作的畫,秒在傳神,透過神來表達意境,續寫神韻。他所提倡的“遷想妙得” “以形寫神”等繪畫上的重要觀念,為傳統繪畫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女史箴圖:英倫博物館鎮館之寶,被追捧千年,為何售二十五英鎊?

晚唐時期的大畫家張彥遠,在他的作品《歷代名畫記》中,是這樣評價顧愷的:

“顧愷之之跡,緊勁聯綿,迴圈超忽,調格逸易,風趨電疾,意存筆先,畫盡意在,所以全神氣也。”、“顧得其神,神妙無方,以顧為最”。

意思是,顧愷之用筆勁挺有力,但毫不影響畫作連綿不絕、一氣呵成,他畫作下的人物,即使是很平常的衣袂飛動這一動作,也是格調高遠而飄逸,創作時下筆迅速疾馳,畫筆未動但畫作的意念已經具備,因此畫中人物神氣完備。

作為同行,張彥遠是懂顧愷之的,他的高度肯定和評價,既是對顧氏畫意高超的評判,也點出了只屬於顧愷之的繪畫特徵,那就是:

線條細若遊絲卻勁健有利,用筆迅疾一氣呵成,畫意在下筆前就已完備,因出人物形神兼備,意象超邁。

女史箴圖:英倫博物館鎮館之寶,被追捧千年,為何售二十五英鎊?

顧愷之的畫風,被後世爭相追捧

對國畫有了解的,對顧愷之畫的價值理解應該更深,顧愷之名下的《女史箴圖》也因此成為一代經典力作,被後世的繪畫愛好者傳承和模仿。

早在唐到兩宋的幾百年間,它就不斷被宮廷內府的畫師所臨摹複製。為的是保留古蹟最原始的面貌,希望將它一代代傳下去,其次也是為了,將它作為女德教育的素材,在宮中流傳。

在《女史箴圖》寬26.5釐米,長663釐米上,有後人大大小小的各式印章,對它的喜愛之情,它所受追捧的程度由此可見一斑。

從唐代的內府到宋朝的宣和內府,清乾隆內府,哪怕是金朝內府、南宋誤國誤民的賈似道,嘉靖時期的權相嚴嵩等眾多書畫愛好者,都曾追捧過它,僅僅一副《女史箴圖》,就可讓我們領略到國人對於顧愷之畫風的感嘆。這兩個摹本傳遞的真跡的意蘊,原作當中畫家的匠心獨運的精神還在,一直傳承著。

女史箴圖:英倫博物館鎮館之寶,被追捧千年,為何售二十五英鎊?

內容頗具正能量的女史箴圖

《女史箴圖》的原本已經失傳,現在我們能看到的一是唐朝時期的摹本,這一摹本藏於大英博物館的一卷,由於儲存的緣故,如今也只有自“馮媛擋熊”至“女史司篇敢告庶姬”的九段。這九段都有一個富有詩意的名稱,分別是:

馮姬擋熊、班婕辭輦、山水寓理、修容飾性、家族歡聚、同衾以疑、愛極則遷、靜恭自思、女史司箴。

而《女史箴圖》的另一卷也是後世臨摹的作品,傳世於宋,絹本水墨,這一國寶現在在國內,是北京故宮博物院的珍貴國寶。雖然它從品質上看沒有唐摹本高,但比較慶幸的是,宋時期的摹本多了樊姬、衛女二段,共計十一段。集智慧和成熟畫技於一身的《女史箴圖》,被後世文人大加讚歎,都表現在唐摹本上,那些密密麻麻的鑑藏章,以及卷后豐富的文人題跋。

女史箴圖:英倫博物館鎮館之寶,被追捧千年,為何售二十五英鎊?

其中比較經典的有“玄熊攀檻,馮媛趨進”,記錄的是漢元帝嬪妃馮媛,不怕危險阻擋熊獾保護元帝的故事。馮媛的英勇,用侍衛來襯托,面對危險的其他嬪妃,本能的躲在漢元帝身後的畏懼之姿。在進退之間,烘托與反襯之間,將這個故事寫出了意境和生命力。

女史箴圖:英倫博物館鎮館之寶,被追捧千年,為何售二十五英鎊?

同樣是漢代的故事。“班妾有辭,割歡同輦”說的是則是“班妾辭輦”:遊玩在後花園的漢成帝,本想讓班婕妤與自己坐車一起遊玩,

班婕妤不僅拒絕了漢帝的盛情,還進言漢成帝,讓他多和賢臣聖人親近,而不是多和嬪妃們享樂。

帝王陣仗的人多勢眾,班婕妤的形單影隻,將班婕妤塑“孤臣”、“直臣”的形象活生生的呈現了出來。眾人抬輦,多有鬆懈之態的漢成帝,與班婕妤歲弱小卻義正言辭的身姿,多少之間,剛柔之外,是非曲直早已在畫中閃現。

女史箴圖:英倫博物館鎮館之寶,被追捧千年,為何售二十五英鎊?

流失海外,身藏大英博物館

《女史箴圖》不愧是取材於勸誡題材的畫作,作為現存最早的人物卷軸畫,它是古人意在言外、意在畫外的有力且巧妙的運用。難怪有中國繪畫史的“開卷之圖”的美譽。

就是這麼一副國寶級別的傳世之作,不僅流落到了海外,還被以不高的價格而出售。

1903年一位名叫:克拉倫斯·約翰遜的英國人,只要了25英鎊的價格,就將他從中國掠走的國寶轉讓給了大英博物館,這是他在1900年侵華戰爭期間獲得的一件畫作。

就在這一年,《女史箴圖》正式成為了大英博物館眾多中國珍貴文物的一員。讓英國人沒有想不到的是,館方不久後證實:這幅25英鎊買來的畫作,是一件傳世已有千年的稀世珍品——《女史箴圖》!

女史箴圖:英倫博物館鎮館之寶,被追捧千年,為何售二十五英鎊?

《女史箴圖》中對古代中國婦女精神和麵貌的真實再現,那些寫滿了意蘊的身姿、儀態,還是那些華麗的服飾、裝扮是被繪者傳遞出的具有民族底蘊的生命力、歷史個性和精神。

更令人惋惜的是,歲月的動盪,國力的衰弱,讓它輾轉流於他鄉疏於保管,已流逝了該有的珍貴痕跡。

歷經歲月滄桑,難掩它的光芒與底蘊,這件《女史箴圖》唐摹本,在成為大英博物館亞洲館區的鎮館之寶後,留給世人的是激勵、是感慨,是讓自己更強,是不斷髮掘它背後的故事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