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唐朝前期西北保障體系:蘇定方如何攻滅強大的西突厥?

2022-03-10由 臆說歷史 發表于 林業

唐太宗設定什麼管轄西域

突厥汗國崛起於 6 世紀中葉,隨即擊滅柔然,西取嚈噠、橫掃中亞,對南北朝和隋唐政治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西突厥在唐高宗時期經過多次的討伐最終被滅掉,

在討伐西突厥的征途中唐朝大將蘇定方功不可沒。

唐朝前期西北保障體系:蘇定方如何攻滅強大的西突厥?

一、唐朝與西突厥

1、唐高宗派蘇定方滅掉西突厥

面對西突厥勢力對西域及中亞廣大地區的控制,及時常對中原王朝西北邊境的侵擾和對西北絲綢之路的阻礙,對西突厥勢力採取軍事行動成了唐王朝保衛西北邊疆和保障東西方交流順暢的必然。

長期以來對中原地區與西域諸國的往來多有阻撓,唐太宗很好地利用這一對立形勢,採取聯絡南庭、對抗北庭的策略,激化南、北二庭之間的矛盾爭鬥,以此來削弱西突厥的勢力。

唐高宗先後遣梁建方、契苾何力、程知節等大將率兵討伐,皆不克而還。

1、唐高宗派蘇定方滅掉西突厥

唐朝復將安西都護府遷到龜茲王城,下轄龜茲、焉耆、于闐、疏勒四鎮,唐朝將軍事鎮防系統推行到龜茲,以期牢牢掌控西域腹地,並切斷南北遊牧民族勢力的聯絡,其西部疆界擴充套件到帕米爾高原以西的廣大地區,“西盡波斯,皆隸安西都護府”,確立了唐朝對遠到今鹹海地區的統治。

唐朝前期西北保障體系:蘇定方如何攻滅強大的西突厥?

唐高宗又派右屯衛將軍蘇定方等分西州、金山兩道進討賀魯叛軍,經過多次激戰,最終於碎葉水擊饋其餘眾,西突厥汗國遂亡。

西突厥勢力則主要位於阿爾泰山以西,據有烏孫故地及迆西楚河、塔拉斯河地區。公元 611 年,西突厥勢力因內亂,曾一度衰弱。至隋末,中原混戰,給其以喘息之機,西突厥復強盛。

唐初,西突厥大致分為十個部落,每部各有酋長一人。但是,由於西突厥是一個相對鬆散的部落聯盟,各部落首領擁兵自重,相互之間攻伐不斷,統治與被統治的部落以及部落內部貴族之間都是矛盾重重。

貞觀二年,統葉護可汗為其伯父莫賀咄殺死,西突厥自此內亂不已,莫賀咄自立為屈利俟毗可汗,統葉護可汗之子被人擁立為乙毗缽羅肆葉護可汗,

2、西突厥的內亂爭鬥

貞觀八年,西突厥沙缽羅咥利失可汗立,領西域天山南北的廣大地區,截斷東西方商路,打劫沿途商旅,嚴重影響了唐朝西域地區的社會安定和唐王朝在西域的統治地位。貞觀九年後,西突厥局勢動盪,內部勢力紛爭不斷。

唐朝前期西北保障體系:蘇定方如何攻滅強大的西突厥?

二、唐前期全方位的西北保障體系

2、西突厥的內亂爭鬥

唐朝在武力征服的基礎上建立了包括

兩相對立,矛盾十分尖銳

其中安全體系由直管府州、都督府、都護府、羈縻府州、節度使等軍政機構組成;經貿體系由互市管理機構、交通傳驛制度、“過所”、 “公驗”制度、貢賜制度、貨幣制度、軍屯制度等機構和經貿相關政策規定組成;文化體系由開明的民族政策、自上而下的國學教育系統、文化傳播媒介組成。

唐朝的安全體系與經貿體系、文化體系相輔相成,安全體系為經貿體系和文化體系提供保障,而經貿體系和文化體系反過來促進安全體系的健全和發展。三大體系齊頭並進,為唐前期的西北邊疆安全和絲綢之路的暢通,以及絲綢之路沿線和諧的民族關係保駕護航。

唐朝前期西北保障體系:蘇定方如何攻滅強大的西突厥?

1、唐朝在西域的三大體系

1、唐朝在西域的三大體系

軍政機構的不斷設定與完備,健全的行政管理機制和強大軍事構建體制是保障中央王朝對西域地區有效統治和管轄的堅強後盾。

唐朝在西域地區設定的安全保障體系包括行政管理體系和軍事管理體系兩個方面,需要說明的是唐朝的行政和軍事管理體系並非自成一體、單獨行事的,而是以軍政合一的形式存在,如安西都護府、北庭都督府,以及玄宗開元年間設定的節度使等都是軍政合一的典型。

為加強對降附少數民族地區的統治和管轄,唐朝在天山南北的西突厥、突騎施等草原遊牧民族活動地區設定羈縻性質的都護府、都督府和羈縻州,以四鎮都督府為代表。

也有因距離中央王朝太遠而無法實現對其的直接管轄,或出於對在與中原王朝爭戰中敗降或懾於中央王朝威力主動請降的各民族部落的安置的考慮,中央王朝為加強對該部分地區和民族政權的控制,而設立的令當地部族酋長為都督刺史按其部落原有體制進行管理。

安西四大軍鎮共同拱衛安西大都護府,構成唐朝在西域天山以南地區的鎮防體系,是唐朝鎮馭西北邊防、統治西域的重要軍事據點和政治中心。安西都護府移治龜茲後,由於管轄地域更加遼闊,其軍政地位進一步提高,晉升為安西大都護府。

四鎮作為安西都護府的下一級派出機構,是唐朝西北戰略安全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四鎮分片區鎮撫西域各地,使得唐朝對西域的統治和管轄進一步鞏固和加強。

唐朝前期西北保障體系:蘇定方如何攻滅強大的西突厥?

三、唐初代北軍人的群體性格

安全體系、經貿體系、文化體系在內的全方位的西北保障體系

唐代前期,承南北朝之餘韻,風俗尚武,時人多以跨馬持槍、馳騁疆場, 建功立業為殊榮。代北軍人民族意識淡漠,儒家觀念淡漠, 識時務,重利益, 不重族屬講義氣, 不講氣節講朋友之義,不講君臣之義有個人意志, 無國家觀念的個性特點在國家局勢動盪之際,尤為突顯。

代北軍人尚武善戰 、 重利輕義 、 質樸愚忠的個性特點的形成, 固然有其個人經歷 、 家庭背景及時代風氣的因素, 但是, 代北社會文化環境的影響也具有一定的作用 。

代北是多族群共存, 多種語一言共存, 多種文化共存的 “國際化 ”區域,入代胡人在語言 、姓名及婚姻等方面有不同程度的漢化, 其社會面貌呈胡漢互動融通之態勢。

代北地區自先秦以降,就是兵戈之地, 北魏王朝的殿堂廟宇,曾經是代北恆久的銷煙瀰漫的圖景中較為詳和、旖旎的一幕。

然而星移斗轉,歲月流逝,朝代更迭,

2、唐朝對西域民族政權的征服

唐朝前期西北保障體系:蘇定方如何攻滅強大的西突厥?

2、唐朝對西域民族政權的征服

突厥世代侵擾中原,為敵華夏,今日之敗,實乃天意亡之。突厥人人面獸心,非我族類 。強大時入侵劫掠,衰弱時俯首稱臣,狡猾善變 、 背信棄義,是其天然之本性。今若以此十萬之突厥居於塞下,日後滋生繁衍,必將成一股強大的反唐力量。

在王朝國家的相對穩定時期的政治體系中,中央與地方的關係,是上與下領導與被領導政策的制定者與執行者之間的關係。地方軍政要員作為國家政策實行的組織者,他們的行為,一般來講,較為忠實地體現了國家意志。

而且,他們的行為,在一定意義上,也屬於社會行為。對於生活在華夏邊塞的代北人來說,塞上煙塵、邊境飛騎,是其慣常生活場景。因此,與中原內地人相比,他們對於平定戎夷、安邊保塞的意義有更為深刻的理解, 民族意識、民族心理更為強烈 。

“定戎 ”、“大塞 ”、“小塞 ”,這樣有鮮明的時代特點和邊塞地域特色的名字,正是夷夏有別、戎狄當防的民族心理的反映。唐代國家的民族心理既講華夷之辨,也講夷夏一體,是先秦儒家傳統民族心理在新的歷史時期的再現和發展,是為政治服務的實用主義民族心理。國家意志在地方社會的貫徹和表現,在胡漢群體中呈現不同的狀態,具有既聯合又鬥爭的特點。

唐朝對西域各民族政權的征服,其目的之一就是要把各部落的控制權牢牢的掌握在自己手裡。

由於受中國自然地理結構及天方地圓的傳統宇宙觀的影響,中國自先秦以來就形成了中原華夏與四方蠻夷的族群分佈格局。居於中原的族群,才是正朔,刁一具有統御四方的權力。

華夏即等於文雅夷狄即等於野蠻,華夏與夷狄分別是以文明與野蠻 、先進與落後為表徵的不同文化群體。居於中原的華夏,在以農業為主的古代中國,具有相對雄厚的經濟基礎,以及先進的文化,因而擁有威服四方的信心和實力 。

唐朝前期西北保障體系:蘇定方如何攻滅強大的西突厥?

結語:

像蘇定方這樣的初唐名將們的民族意識在國家和社會、或者說在官方和民間的層面上,呈現不同的形態。在國家和官方這一層面上, 代北漢人的民族意識與國家的民族意識保持一致,他們是國家意志的代言人和實踐者 。

一方面秉承 “

1、代北軍人的性格特點

。”的王道思想,認為夷夏同為王朝子民,另一方面認為夷夏殊同,夏優夷劣,對非華夏持否定防犯的心理。

1、代北軍人的性格特點

《舊唐書》

《資治通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