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話說南絲路 42丨德昌傈僳族和老城故事②

2022-03-07由 封面新聞 發表于 林業

慄粟花怎麼讀

話說南絲路 42丨德昌傈僳族和老城故事②

封面新聞記者李貴平

德昌傈僳族,早期居住在“窩勒”(今攀枝花市郊)一帶。清嘉慶年間,族人因戰爭逃往今米易、德昌境內。因交通不便和長期的“隱居”習慣,德昌傈僳族至今保留著許多舊時的傳統習俗,最有名的就是“火草麻布”。

我在2007年成都首屆非遺產節上,就聽說了火草麻布。

話說南絲路 42丨德昌傈僳族和老城故事②

當時,參加非遺展示的德昌傈僳族文化人李文華介紹說,每年農曆六七月月,傈僳族婦女紛紛出門上山,採擷深箐裡的野生火草葉,她們將火草葉片用水浸泡後,撕下白色絨膜,捻成火草線兒。

原來,居住在高山上的傈僳族人,祖祖輩輩依靠火草麻布遮雨禦寒。這種火草麻布,是用火麻編織成的。火草,是德昌本地長的一種植物,葉子背面長有一層白色絨毛。人們從葉子上刮下絨毛,晾乾,再將絨毛捻成細線織入麻布中,就叫火草麻布。火草麻布雖是一種麻布,但裡面織有火草,質感柔軟,穿在身上緩和舒適,被傈僳族人視為麻布中的極品。

以往,婦女們每到農閒時便要待在竹樓裡,製作麻布,有一首火草歌謠很著名:“傈僳兒女們,六月好時光。火草葉面綠,背面白晃晃。葉兒閃悠悠,火草窩兒旺。六月不扯草,過時無用場?”這種麻布製作起來很複雜,從割麻、制麻線再到織布,有幾十道工序,做一件衣服往往需要幾個月時間。現在,很少有人能堅持做下去了。

傈僳族火草麻布還能堅守多久?聽導遊羊丁講,如今,德昌金沙鄉55歲的火草麻布領軍人物李從會,仍帶著一群人在傳承其製作工藝。為了保護這種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德昌縣成立了一個火草麻布種植合作社,劃了10多畝地種植火草和麻,合作社由傈僳族文化學者李文華的妻子熊國秀負責。“國秀老師組織人力種植火草與麻,目的是讓製作火草麻布有材料可取,避免咱們祖先留下的工藝失傳。”她說。

話說南絲路 42丨德昌傈僳族和老城故事②

在金沙鄉、南山鄉,我注意到,這裡的傈僳族男子多穿白色衣服,樣式較簡單;女性的服飾要繁複精緻得多,年輕婦女頭上通常包青布帕兒,身穿百褶裙。百褶裙的當家布料就是白麻布,是用火草麻布製作而成的。

羊丁指指自己身上的百褶裙裙邊說,在德昌傈僳族,中老年人的服飾刺繡,明快古樸,年輕人的則鮮豔奪目,搭配精美,繡飾繁縟。“好看吧?瞧我這裙上的圖案。三跳針、羊蹄叉、波浪花、八角花、樹林、蝴蝶花、小狗狗,挑花、順針、平繡、立體繡、亂針繡、貼布繡,啥子都有——快給你女朋友買兩件帶回去,她會很開心哦。”美女笑吟吟對一黃頭髮小夥慫恿道。

德昌火草布的“衍生產品”是傈僳族刺繡,因為傈僳族刺繡大多用於火草布服飾。這種刺繡技藝,分佈於縣金沙鄉和南山鄉以及漢區的巴洞鄉團結村、寬裕鄉新裕村等。

作為古代南絲之路的重要驛站,德昌生產的傈僳刺繡經常隨馬幫走出大涼山,進入雲貴川少數民族地區甚至東南亞國家。羊丁姑娘說,去年她和男友在越南芽莊遊玩,看到當地人在賣傈僳族刺繡手帕。“當時好驚喜,抱住男友就親吻。記得那是一條天藍色碎花兒背裙,裙邊繡著蝴蝶花兒和波浪花兒。這跟芽莊的大海背景倒挺吻合。男友當時就買了兩套送我呢。”羊丁長睫毛下那雙琥珀般的眼睛,閃爍出瓊海般的澄澈。

傈僳族這一名稱,最早見於唐朝時期的著述。時人樊綽在《蠻書》中稱之為“慄粟”,認為是當時“烏蠻”的一個組成部分。它和彝族、納西族在族源上關係密切。到明代,仍把傈僳看作是“羅羅”(彝族)的一個分支,明《景泰雲南圖經志書》說:“慄粟者,亦羅羅之別種也。”傈僳這一名稱,上千年來沿用至今(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