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風藥不僅僅可以治療外感,還有很多妙用

2021-06-12由 健康百條真理 發表于 林業

獨活屬於什麼科

風藥是指味辛質輕薄藥性升浮,具有祛風解表功能,多用於治療外感風邪的一類藥物,如

羌活

獨活

荊芥

防風

之屬。但筆者在學習過程中發現風藥亦具主升、主行和主散之用。

1風藥主升

因其質輕性升浮,故具主升之功。

1.1升發清氣 《內經》雲:“凡十一藏皆取決於膽也”,膽者,少陽春升之氣也,人一身之清氣非此不能升。《內經》又云:“肝在天為風,在地為木”。肝屬風,在五行屬木,具有木之升發、條達,風之輕揚、升散之性。輕浮升散,清氣之特性,以升為順;風藥,味之薄者,陰中之陽。故於方中伍以風藥,取其性同,同氣相求,可助少陽春升之力。如治暑溼之

雞蘇

散(《

傷寒

直格》

滑石

甘草

薄荷

),雞鳴人蘇之時,乃清陽之氣出陰人陽之際,方中用滑石清熱解暑,利小便,輕用薄荷,以解被暑溼所遏之清陽,以助其升;

腎氣丸

(《金匱要略》)中輕用

桂枝

,桂枝乃桂之新芽,蘊春生之氣,可升發膽府之氣。元氣根於腎而始發於少陽膽府,升發膽府之氣即升發元氣。諸如此類,雖無清陽下陷之症,但有清氣被遏之因,只需稍稍輕用風藥,以順其性而助其升。

1.2昇陽舉陷 脾主升清,

脾氣虛

弱,升舉無力,當升者反降。風藥具升浮之性,有昇陽舉陷之功,故陽氣下陷者,多有用之。如治脾

胃氣虛

下陷證的

補中益氣湯

(《脾胃論》),方中大補脾氣以強中,再伍

升麻

柴胡

以舉下陷之中氣;如治

脫肛

黃芪

防風湯(《醫林改錯》黃芪、防風)中輕用防風;治脫肛之清腸散(《蒿崖尊生》

生地

白芍

當歸

、荊芥、防風、升麻、

黃芩

黃連

香附

川芎

、甘草)中伍荊芥、防風、升麻、川芎。

肝主升,脾主升清,肝氣不升,脾亦難升。風藥又可遂肝木之性而助脾昇陽舉陷。然風藥雖有助脾昇陽之功,但欠舉陷之力。陷之輕者,尚可揚而舉之;陷之重者,則又需伍以益氣強中之藥,引強健中氣之力而舉陷。同時亦需稍加重風藥之量,因益氣強中之藥味甘,性滋膩,恐有礙其主升之性。此外見肝之病當先實脾,見脾之病亦需防肝,風藥遂肝木之性,使之不能勝而侮之,兼起防肝之用。

1.3升精至腦 腎藏精,生髓,髓通於腦,腦為髓之海;肝主血,精血互生。水木不足,生髓乏源,腦失髓充,腦及附腦之官竅必有所苦。如《靈樞》所云:“髓海不足,則腦轉

耳鳴

,脛酸眩冒,目無所見,懈怠安臥”。治宜滋肝補腎,益精生血以填髓。然肝腎在下,腦為巔頂,所生之精血,必須借托舉之力和引路之藥,而後方可達腦補虛。如治頭暈目眩,耳鳴

耳聾

耳聾左慈丸

(《飼鶴亭集方》),方用六味

地黃

丸補肝腎之精血,以滋化源而生髓,再伍柴胡,升已生之精血,其虛得補,

眩暈

自止,聾耳自聰;如治耳鳴耳聾之地黃湯(《普濟本事方》生地、桑

白皮

磁石

枳殼

、羌活、防風、黃芩、

木通

、甘草)中伍羌活、防風;治視物昏花不明的

石斛

夜光丸(《瑞竹堂方》)中伍防風。皆借風藥託舉之力,使精血直至腦上,此誠如汪昂“巔頂之上惟風藥可到也”之說。

1.4引經之用 由於風藥質輕向一卜,各自所行路徑和所至部位有異,常被作為引經之藥,以引藥氣直達病所。如太陽經伍羌活;陽明經伍

白芷

;少陰經伍

細辛

;巔頂伍

藁本

;一卜肢伍桂枝、羌活;肩背伍羌活等;又因辛能發散,具有趨表走外之性,可引藥氣外達肌表,如《石室秘錄》肌膚治法中,治膿窠瘡時伍以荊芥、柴胡,以取引藥走表之用。

2風藥主行

因其味辛,辛能行,故具主行之功。

2.1 疏肝解鬱 肝主疏洩,身之氣機全賴肝木之氣而疏通暢達。若肝失疏洩,身之氣機必將因而不暢。“木鬱者達之”,藥選味辛之風藥,如治肝鬱脾弱的

升降湯

(《醫學衷中參西錄》臺參、暫芪、

白朮

陳皮

厚朴

雞內金

知母

、門芍、桂枝、川芎、生

),方中伍桂枝、川芎以舒肝氣,如

四逆散

中伍柴胡;治

肝氣鬱結

證的平肝開鬱

止血湯

(《傅青主女科》當歸、白芍、白朮、

丹皮

三七

、地黃、甘草、荊芥、柴胡)中伍荊芥、柴胡。

《醫方論》雲:“凡鬱病必先氣病,氣得疏通,鬱於何有?”。風藥之辛散升浮,遂肝木曲直之性,行而不滯,散而不鬱,氣機舒暢,鬱自無存。然風藥雖善行卻力微,滯阻甚者難通;而疏肝理氣之藥,雖不善行但善推而力大。合而用之,疏肝理氣之藥得風藥善行之助,則鬱結易散;風藥得疏肝理氣之藥善推力大之助,則滯阻易通。兼兩者之長而各補其短。此正遵《內經》“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之意。

2.2助氣行血 跌撲閃挫,最易致血絡受損,瘀血停滯。活血化瘀,暢達氣血為其要法,若在活血化瘀理氣諸藥中伍以味辛之風藥,則可增強活血化瘀之力,而得事半功倍之效。如治打撲傷損之定痛膏(《證治準繩》

芙蓉葉

紫荊皮

、獨活、

南星

、白芷)中伍獨活、白芷;治胸部挫傷之舒肝湯(《正骨學講義》羌活、防風、柴胡、當歸、

青皮

、黃芩、陳皮、

威靈仙

五加皮

桔梗

、香附、甘草)中伍羌活、防風;治損傷後期的

補腎活血湯

(《傷科大成》)中伍羌活以助活血化瘀,散鬱通滯。氣行則血行,氣滯血亦滯,風藥具有辛、散、竄、透、動等多種特性,能助氣行血,防止氣血因已成之瘀而停滯成瘀。活血化瘀之藥可使瘀血易化;理氣之藥,可使滯結易通。既無再度成瘀之血,又無滯結之氣,則已成之瘀一化,苦自若失。

2.3風能勝溼 溼為陰邪,其性氤氳粘膩,多易阻礙氣機。氣行則水行,氣滯則水停,水液留滯,

積聚

而為痰溼。治宜行氣化溼,開痰導滯,伍味辛之風藥以化溼,如治脾虛溼盛證的昇陽除溼湯(《蘭室秘藏》當歸、獨活、

蔓荊子

、防風、甘草、升麻、藁本、柴胡、羌活、黃芪、

蒼朮

)中伍羌活、防風、獨活、藁本以化溼;如治溼濁

帶下

完帶湯

(《傅青主女科》)中伍荊芥、柴胡;

痛瀉要方

(《醫學正傳》)中伍防風。

風藥不僅僅可以治療外感,還有很多妙用

芳香化溼之品多味淡,善利水,醒脾力強,而少有助水行之力;而風藥味辛,能化水溼,亦具醒脾之力,且能行能散,可疏導氣機,氣化則溼亦化,而具有行水之能。合而用之,則水易行,溼易化。此皆取“風能勝溼”之意。

2.4散結通絡 因風藥有辛散走竄之性,辛以散結,竄以通絡,故具散結通絡之功。如

陽和湯

(《外科證治全生集》)中伍

麻黃

以辛溫達衛,通經之結,行血之滯而疏經通絡;它如治風痰阻絡之解語丹(《醫學心悟》)中伍羌活;治癭瘤初起之

海藻

玉壺湯(《外科正宗》)中伍川芎、獨活。

此類皆取其辛能散結,“結者散之”之意,然硬結甚者,需與軟堅散結之藥相伍,則可助其軟堅散結之力。此外,在痺證的治療中,風藥多用之,因“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風藥既能祛風散邪,又能助氣行血;既能防血因邪聚而滯,又能使風因血行而滅;還能疏通經絡。

3風藥主散

因其味辛,質輕薄藥性升浮,故具主散之功。

3.1 疏腠啟閉 太陽主一身之表,若太陽經氣不利,肌表閉塞,氣機出入不暢,升降不及,清陽之氣不能向外透達至肌表,廢濁之液不能向下匯聚於膀胱,則可見小便不利,甚者點滴全無。用風藥以散之,如升麻

黃芪湯

(《醫學衷中參西錄》黃芪、當歸、升麻、柴胡)中伍柴胡、升麻,以領清陽之氣趨表走外,使因清陽下陷而鬱閉的肌表開暢而利小便;它如

顛倒散

(《宣明論方》荊芥、

大黃

)中伍荊芥;

五苓散

中伍桂枝。此皆取風藥能透達肌表,開鬱啟閉,疏通腠理,使得腠理開,氣機順,濁流降,則小便自可通於響耳之際,此亦提壺揭蓋之意。

此外,輕用風藥以微啟腠理,使邪出有門,如溫肺止

流丹

(《辨證錄》

訶子

、甘草、桔梗、

魚腦石

、荊芥、細辛、

人參

)中伍荊芥、細辛;

玉屏風散

(《醫方類聚》)中伍防風,此皆“輕可開閉”之意。

3.2發散鬱火 火熱之邪,若為散漫者,或在表,或在裡,清之則愈;若為鬱結者,本已熱甚,若鬱而不解,久必化熱,或致

熱極生風

,動血,或致血敗肉腐而成

膿之變。治宜發散鬱火,如

瀉黃散

(《小兒藥證直訣》)中伍防風以升散脾胃伏火;它如

瀉青丸

(《小兒藥證直訣》

龍膽

草、

梔子

、大黃、羌活、防風、川芎、當歸)中伍羌活、防風;

涼膈散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中伍

連翹

、薄荷。

鬱者,如囊裹物,乃邪氣結聚一處,不得發越。風藥味辛,性升浮,具有發散之性,使鬱聚之邪四散,不能聚而生熱致極,而斷生火之源;且肝屬木,木易生火,風藥順肝木之性,使之舒暢,不能成鬱助火生熱,使火熱之邪成為無源之泉,自易清滅,此遵《內經》“火鬱發之”之旨。鬱火者,獨用清熱之藥,雖可衰其勢治其標,而未能斷其根;若單用風藥,雖可散其鬱但未能治其本,反至火邪四散而成燎原之勢,合而用之,清其熱而散其鬱,衰其勢而斷其根,又焉有癰膿之變乎?然風能滅火亦能助火,若藥中病症,則可取事半功倍之效,若藥不中病,則又可助邪生火,輕可變重,醫者不可不慎。

3.3散津潤燥 《素問》日:“燥勝則幹”,蓋燥最易傷滓損液,肌體既可因此而失於潤養,又可因津虧液耗,脈道失充,燥熱鬱結而成瘀滯,津液舒布受阻而失於潤養。亦如《黃帝素問宣明論方》燥門所云:“腸胃燥熱怫鬱,而水液不能宣行也,周身不得潤澤”。治宜生津潤燥,配伍善行能散之風藥,如治大便燥結的活血潤燥丸(《蘭室秘藏》當歸、防風、大黃、羌活、

皂角

仁、麻仁),方中用當歸、

桃仁

,既可潤燥又可化瘀,更用羌活、防風,既可借其辛以行氣血,助桃仁、當歸化瘀散滯,又可借其散以舒布津液而潤燥;它如治

消渴

的當歸潤燥湯(《蘭室秘藏》細辛、甘草、

熟地

、柴胡、知母、

黃柏

石膏

、桃仁、當歸、麻仁、荊芥、防風、升麻、

紅花

杏仁

小椒

)中用荊芥、防風、細辛;治大便燥結的

麻仁丸

(《三法六門》)中伍以羌活、防風。

滋陰潤燥之品,雖可生其津而潤其燥,但未能暢其行而舒其液;風藥雖可通其道而散其津,但未能生其津而治其本。故宜兩者合而用之,則津易生、液易行、燥易潤。皆因風藥能行能散,促進津液舒布而潤燥,此亦《內經》 “燥者潤之”、“辛以潤之”之意。

3.4祛風解表 風為百病之長,最易傷人肌表,外感之病,多兼風邪,主選風藥,祛風解表,此風藥治本能。

總而論之,風藥之功,或取其味辛,在橫向上主行;或取其質輕薄,性升浮;在縱向上主升;或兩者兼而取之,橫縱皆用而主散。然於臨床,尚須注意:其一,風藥本發汗解表之品,易使腠理開洩,汗出陽散而損其陽,故丹溪言“多汗則虛其衛”,對於陽虛患者宜慎用;其二,風藥味辛,秉燥金之性,最易耗液、傷津、損血,完素日“風能勝溼而為燥”,對於陰虛患者亦須慎用;其三,解表之外用風藥,其用量宜輕,其用時宜短,不能重用、久用、多用。此等情況,方中需它藥以制之。運用之妙,存乎一心,頑疾沉痾,或能應手取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