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兩次背鍋,把命背進去的戰神

2022-03-04由 黑黑的周大 發表于 林業

齊策最後結局如何

白起,戰國四大名將之首。

從百夫長到武安君

從籍籍無名到聞風喪膽

一將功成萬骨枯

他的威名,是一場場勝仗積累起來的

也是累累白骨堆積而成

據不完全統計,戰國期間陣亡人數總共250多萬,死於白起手下的就將近100萬

白起,是戰神,也是殺神!

兩次背鍋,把命背進去的戰神

性格分析:

冷靜,遇事果斷,善於出奇兵,也善於殲滅戰。戰法明確,目標堅定,以消滅敵人有生力量為目標

崛起:

白起的崛起,正是時代所需,

秦昭王十二年,秦國制定了東進擊敗三晉圖謀天下的大戰略,強將成了秦國最急需的人才

而彼時的秦國,穰侯魏冉(秦昭襄王的舅舅)需要建立自己的力量,

秦昭襄王十四年(前293年),韓魏聯軍扼守崤山函谷關以阻秦東進,秦國的丞相魏冉推薦白起為主將,出兵攻打韓、魏二國。白起上任後採用避實擊虛、先弱後強的戰法,將秦軍主力軍繞至韓魏聯軍後方,多次擊破聯軍分隊及後方留守之軍,逐漸將韓魏聯軍主力包圍於伊闕,最終滅韓魏聯軍二十四萬人,白起一戰成名,因功升任國尉。

秦昭襄王十五年(前292年),白起升任大良造,發兵攻魏,一舉奪取了魏城大小六十一座,為秦的東出崤函奠定了基礎。

秦昭襄王十六年(前291年),白起與客卿司馬錯聯合攻下垣城。

秦昭襄王二十一年(前286年),白起攻打趙國,奪取光狼城(今山西高平市西)。

受封武安

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前280年),白起伐楚,楚軍敗,割上庸、漢水以北土地給秦講和。

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前279年),秦國再次伐楚,秦昭襄王二十九年(前278年),秦軍穿插到楚軍背後,大破楚軍,攻佔楚國都城郢(今湖北江陵紀南城),焚燒了楚王的墳墓夷陵(今湖北宜昌縣西南),向東進兵至竟陵,楚軍潰不成軍,退卻到陳(今河南淮陽)。同年,秦又攻佔了楚國巫、黔中郡。經過秦國一連串的打擊後,楚國一蹶不振,直到最後被秦滅亡。

秦國以郢為南郡,封白起為武安君(能撫養軍士,戰必克,得百姓安,故號武安),白起名震天下。

兩次背鍋,把命背進去的戰神

長平之戰

秦昭襄王四十七年(前260年),秦國大將王齕攻韓,奪取上黨,然後攻趙。

史載,趙國大將廉頗在長平佈置了三道防線:第一道是空倉嶺防線,第二道是丹河防線,第三道防線是百里石長城。三道防線東西數十里,星羅棋佈,互相連線。

趙軍於空倉嶺陷落後,似乎曾作過加固南北兩翼以鉗制深入之敵的努力,所謂“趙軍築壘壁而守之”,結果沒有成功,“秦又攻其壘,……奪西壘壁”,終於空倉嶺南北幾十裡防線西壘壁(一作西長壘)完全陷落。

秦軍攻勢銳不可當,趙軍連戰不利,損失很大。廉頗重新分析敵我態勢,在看到地形因素不利於趙軍,而秦國補給線遠比趙軍漫長,後勤保障比趙國困難,決心放棄不易防守的丹河西岸陣地,全軍收縮至丹河以東第二道防線,構築壁壘,決心以逸待勞,以圖挫動秦軍銳氣,堅守待變。

從堅守的戰術目的來看,廉頗是成功的,秦軍無論怎麼攻打都突破不了丹河防線,秦趙兩軍形成對峙局面,戰爭持續了三年,秦軍損兵折將。

長平之戰的第一個階段,是相持三年的消耗戰。《戰國策·齊策二》載:“秦攻趙長平,趙無以食,請粟於齊而齊不聽。”戰略相持趙國無法繼續支撐下去,趙國的糧食產量只有秦國的三分之一,戰爭相持三年,二十萬大軍的鉅額消耗使得趙國經濟實力不濟的弱點完全暴露,更急於結束戰爭。加之閼與之戰,趙奢大敗秦軍,使得趙國心存僥倖心理,如果集中兵力決一死戰,或許秦國並不是不能戰勝,所以改變了堅守的策略,用趙括替換了廉頗。其實“紙上談兵”的趙括只是執行了趙王的旨意,換將是趙王主動和無奈的選擇,是趙王冒險尋求戰略大決戰的想法的體現。

趙國更換主將對抗秦軍的同時,秦昭襄王也秘密派遣武安君白起為上將軍,奔赴前線領軍。

白起面對魯莽輕敵、高傲自恃的對手,決定採取後退誘敵,分割圍殲的戰法。他命前沿部隊擔任誘敵任務,在趙軍進攻時,佯敗後撤,將趙軍吸引進秦軍主力構築的袋形埋伏圈;然後從側翼派出兩支奇兵,一支為輕兵兩萬五千人,長途跋涉,繞到趙軍背後,奇襲了趙軍的最後一道防線百里石長城。

百里石長城所在的山脈突兀橫亙於平原之上,一邊通往長平前線,另一邊通往趙國大後方。趙軍由於一味進攻,重兵集結前線,導致後方兵力空虛,秦軍趁趙軍沒有防備,將其奪佔,使得長平的趙軍與後方斷絕,這是趙軍陷入危機的開端。秦軍出其不意的穿插到趙軍背後,襲佔百裡石長城防線,反應出白起一貫的戰術風格,深藏不露,避實擊虛。

在秦軍奇襲百里石長城的同時,長平的正面戰場秦軍卻一副節節敗退的樣子。八月,一心尋求決戰的趙括在不明虛實的情況下,貿然採取進攻行動,秦軍假意敗走,暗中張開兩翼設奇兵脅制趙軍,楔入趙軍先頭部隊與主力之間,伺機割裂。趙括完全沒有意識到在他前面,有一個巨大的口袋型的秦軍預設陣地,此時白起派出另一支奇兵,突然出現在趙軍背後,利用地形將整個袋形埋伏圈堵住,整支趙軍陷入包圍。

趙括連殺八名都尉以穩定軍心,命令數十萬趙軍從各個方向衝擊秦軍壁壘,卻始終不得突圍。白起令兩翼奇兵迅速出擊,將趙軍截為三段。趙軍首尾分離,糧道被斷。秦軍又派輕騎兵不斷騷擾趙軍。趙軍的戰勢危急,只得構築壘壁堅守,以待救兵。

秦昭襄王聽說趙國的糧道被切斷,下達全國動員令,徵調秦國十五歲以上男子全部應戰,加封應徵者爵位一級,他親赴河內督戰,以阻絕趙國的援軍和糧草,傾全國之力與趙作戰。

九月,趙兵已斷糧四十六天,飢餓不堪,軍心動搖,甚至自相殺食。趙括走投無路,重新集結部隊,分兵四隊輪番突圍,終不能出,趙括親率精兵出戰,被秦軍射殺。趙軍大敗,四十萬趙兵投降。

將相失和

長平之戰後,白起本擬乘勝滅趙。秦昭襄王四十八年十月,秦再次平定了上黨,後軍分二路:一路由王齕率領,進攻皮牢(今河北武安);一路由司馬梗攻佔太原。而白起自將圍攻邯鄲。韓國和趙國驚恐萬分,派蘇代用重金賄賂秦相應侯范雎說:“白起擒殺趙括,圍攻邯鄲,趙國一亡,秦就可以稱帝,白起也將封為三公,他為秦攻拔七十多城,南定鄢、郢、漢中,北擒趙括之軍,雖周公、召公、呂望之功也不能超過他。如果趙國滅亡,秦王稱王,那白起必為三公,您能在白起之下嗎?即使您不願處在他的下位,那也辦不到。秦曾經攻韓、圍邢丘,困上黨,上黨百姓皆奔趙國,天下人不樂為秦民已很久。今滅掉趙國,秦的疆土北到燕國,東到齊國,南到韓魏,但秦所得的百姓,卻沒多少。還不如讓韓、趙割地求和,不讓白起再得滅趙之功。”於是范雎以秦兵疲憊,急待休養為由,請求允許韓、趙割地求和。秦昭襄王應允。韓割垣雍,趙割六城以求和,正月皆休兵。白起聞知此事,從此與范雎結下仇怨。

賜死杜郵

當年九月,秦又發兵,使五大夫王陵攻趙邯鄲。正趕上白起有病,不能走動。二年正月,王陵攻邯鄲不大順利,秦王又增發重兵支援,結果王陵損失五校(一校約為8000人)秦軍。白起病癒,秦王欲以白起為將攻邯鄲,白起對秦昭襄王說:“邯鄲實非易攻,且諸侯若援救,發兵一日即到。諸侯怨秦已久,今秦雖破趙軍於長平,但傷亡者過半,國內空虛。我軍遠隔河山爭別人的國都,若趙國從內應戰,諸侯在外策應,必定能破秦軍。因此不可發兵攻趙。”

秦昭襄王改派王齕替王陵為大將,八、九月圍攻邯鄲,久攻不下。楚國派春申君同魏公子信陵君率兵數十萬攻秦軍,秦軍傷亡慘重。白起聽到後說:“當初秦王不聽我的計謀,結果如何?”秦昭襄王聽後大怒,強令白起出兵,白起自稱病重,經范雎請求,仍稱病不起。由於病體不便,白起並未立即啟程。三月後,秦軍戰敗訊息不斷從邯鄲傳來,昭王更遷怒於白起,命他即刻動身不得逗留。白起只得帶病上路,行至杜郵(今陝西省咸陽市任家咀村),秦昭襄王與范雎商議,以為白起遲遲不肯奉命,“其意怏怏不服,有餘言”,派使者賜劍命其自刎。

從伊闕之戰到長平之戰,是白起戰爭生涯中如日中天的時間段,長平之戰後,白起的政治生涯就開始掉頭往下,究其原因,有以下幾點:

1、物極必反,白起已經達到了他政治生涯最高點,彼時的秦國尚未有統一六國的實力,山東六國雖然開始走下坡路,但依然有實力對抗秦國,所以大環境決定了白起只能達到那個最高點。

2、從魏冉到范雎,秦國的最高權利人物面臨過渡,而白起作為魏冉時代的軍隊核心人員,在范雎上臺後,也決定了白起的政治生涯會走下坡路。

3、白起兩次背鍋,註定了他的結局。

第一次背鍋,就是長平之戰,趙軍投降後,關於如何處置40萬趙軍,白起第一時間上報秦國當局該如何處理,而昭襄王回覆他的是:相機處置。當時擺在白起面前的是兩難選擇:1、放40萬趙軍回趙,那等於給趙國增加40萬軍隊,這將給秦國日後帶來無限麻煩。2、將40萬趙軍全部坑殺,趙國將無可用之兵,但白起將會背上千年罵名。所以,為了秦國,這是白起第一次背鍋。

第二次背鍋:由於長平之戰後信陵君竊符救趙,讓白起明白滅六國還不到時機,所以昭襄王要再次攻趙的時候,白起據理力爭,拒絕帶兵,可是在王陵王齕落敗之後,昭襄王遷怒於白起,白起再次背鍋,這一次,他把命也背進去了!

一代戰神,落得如此下場!

透過政治看戰爭,你才能看清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