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高山蔬菜產業 如何“高”出一籌

2022-03-04由 人民資訊 發表于 林業

高山菜是什麼菜

「本文來源:重慶日報」

高山蔬菜產業 如何“高”出一籌

8月11日,武隆區雙河鎮,遊客在瓜果長廊遊玩。當地高山蔬菜採摘遊吸引了不少來仙女山避暑的市民。記者 崔力 攝/視覺重慶

高山蔬菜產業 如何“高”出一籌

8月11日,武隆區雙河鎮,村民正在挑選分裝採摘的番茄。記者 崔力 攝/視覺重慶

高山蔬菜產業 如何“高”出一籌

8月23日,酉陽桃花源街道天山堡村,村民正在採收高山白菜。通訊員 彭媛/視覺重慶

近期,正是我市高山蔬菜大量上市的季節。

8月15日,武隆區仙女山旅遊度假區的“菜籃子”——雙河鎮,運菜車進進出出,公路邊的小菜攤生意興隆,當地的蔬菜採摘遊、避暑遊等也十分火爆。

這一天,市農科院蔬菜花卉所研究員陶偉林來到位於雙河鎮的市農科院武隆高山蔬菜研究所開始新一週的工作,他從事高山蔬菜產業相關研究已有十餘年時間。

市農科院蔬菜花卉所作為參與高山蔬菜產業發展的重點單位,正在醞釀成立高山蔬菜產業聯盟,吸引全市各地種植大戶加入。雙河鎮則提出想在主城區設立高山蔬菜專賣店,讓更多人吃到品質優良的當地高山蔬菜。如何把高山蔬菜種得更好、賣得更好,這是雙方共同的目標。

事實上,自上月市農業農村委提出力爭將高山蔬菜和食用菌培育成我市蔬菜產業新增長點後,關於高山蔬菜產業提檔升級的一系列工作已在我市急鑼密鼓地鋪展開來。

在陶偉林等業內人士看來,我市高山蔬菜產業要真正成為蔬菜產業新增長點,還需要解決三個瓶頸問題。

瓶頸之一

配套設施還有差距

陶偉林帶記者來到雙河鎮渝蔬公司生產基地,這是他多年服務和跟蹤調研的眾多高山蔬菜基地之一。

高山地區,區域性小氣候明顯,雨水常常來得出其不意。原本天氣晴好,番茄大棚內,幾名村民正在加緊採收。可不多時,一場大雨突然傾盆而下。

“幸好有這個避雨棚哦,不然肯定要爛果了。”躲進棚內避雨的業主覃萬成舒了一口氣。

覃萬成2008年來到武隆謀發展,此前在全國高山蔬菜重點產區湖北,所在的渝蔬公司從事高山蔬菜種植已有40多年。這一年,正是我市高山蔬菜起步之年。

初期,他們僅在武隆“試水”了10畝地,將從湖北帶來的高山番茄、黃瓜、辣椒等品種於當年清明前後播種下地。

待到6月,生產進入中後期,雨水明顯增多,空氣溼度更大,病蟲害情況嚴重。但由於種植規模不大,透過加大管控力度,當年種植效益沒受多大影響,覃萬成也下定了紮根武隆的決心。

要應對天氣條件給生產帶來的不利影響,避雨棚等基礎設施不可或缺。“但這是一筆不小的投入,即使是在行情平穩的情況下,也需三至五年才能收回成本,我們壓力非常大。”覃萬成說。

好在武隆區對高山蔬菜發展支援力度大,2010年,覃萬成獲得了一項優惠政策:由他到山東考察後設計相關避雨設施,區農業農村委出材料,他負責搭建,相當於只出人工成本。

儘管如此,覃萬成5000多畝的蔬菜基地裡,用上避雨棚的也只有番茄而已,面積不過1000畝。“政策資金是有限的,番茄作為市場需求量大、單產較高、效益最可觀的產品,我肯定要把好鋼使在刀刃上。”覃萬成說。

在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品城農業公司負責人鄒運斌做出了相同的選擇,在位於塗市鎮的種植基地裡,享受到避雨棚“庇護”的作物也只有番茄。

“不是說只有番茄需要,黃瓜、茄子等品種搭上避雨棚病蟲害也會更少,但考慮到投入和產出就太不划算了。”鄒運斌無奈地說。

陶偉林對記者說,在高山地區,機耕道、灌溉水源等配套設施也是必不可少的。要補齊這塊短板,少不了財政資金的補貼,同時還要有合理的資金利用規劃。

瓶頸之二

優質卻難優價

高山地區晝夜溫差大,自然條件好,生長出的蔬菜口感風味更佳,一直都是高品質蔬菜的代表之一。但高山蔬菜卻並不都能賣出理想的價格。以番茄為例,不管是覃萬成還是鄒運斌,近期賣出的價格均為每斤1塊錢出頭。

“前段時間出貨量大,我都走的雙福國際農貿城,每斤賣1。5元,包裝、運輸等成本大概要出0。3元。這兩天量小些後我就改換渠道了,跳過市裡的一級批發商,直接跟區縣的二級批發商聯絡,他們自己來基地拉貨,每斤只賣1。4元,但成本更低。”覃萬成說,自己的番茄品質比溫室大棚種出來的口感好多了,但賣價卻沒有什麼差別。

鄒運斌也很無奈:“高山蔬菜確實品質好,但同時也面臨來自全國各地高山蔬菜的競爭。在品質差不多的情況下,我們如何能跟寧夏這樣能夠大規模機械化生產蔬菜的地區相抗衡?”

夏秋季要與寧夏等高原地區比拼,冬春季又要與山東等平原地區競爭,重慶本地的高山蔬菜就賣不出好價格了?

其實不然!

鄒運斌基地裡的部分蔬菜賣往深圳等珠三角地區,價格就比較可觀。“這就是賣往深圳的品種,每斤比普通品種貴上好幾角。”鄒運斌隨手摘下一棵白菜介紹道,珠三角城市消費水平高,消費者也格外注重產品的口感、外觀,因此對中高階產品的接受度更高。覃萬成也表示,基地有少量高品質蔬菜透過與精品超市對接賣出了好價格。

陶偉林認為,這一現象反映出目前我市高山蔬菜銷售的方式和渠道還存在不足。

高山蔬菜作為蔬菜產業中的細分門類,走大宗蔬菜的農貿批發渠道必然不佔優勢,應轉變思路,在銷售端對接好對應的細分市場,如社群團購、精品商超等。“事實上,市場對高品質產品也是有需求的。”陶偉林說,就在最近,一家知名地產物業公司已主動聯絡他所在的團隊,希望與其建立合作關係,採購高山蔬菜貨源發展社群團購,服務業主。而且,有這種需求的物業公司目前不在少數。

市農科院蔬菜花卉所近期擬牽頭成立高山蔬菜產業聯盟,待社群團購事宜敲定後,在聯盟內實施“統一生產計劃、統一物資採購、統一技術標準、統一市場價格、統一品牌”,讓優質產品真正實現優價。

按照陶偉林的設想,隨著聯盟服務的社群團購規模越來越大,種植大戶就可以帶動周邊農戶共同發展訂單農業,從而實現整個高山蔬菜的有序生產,更好規避市場風險。

瓶頸之三

品種結構有待完善

深耕細分市場,勢必也將對高山蔬菜的品種結構提出更高要求。但就目前來看,受種植習慣、市場行情等種種因素影響,我市高山蔬菜品種結構仍顯得單一,總體來說中高階品種比重較小。

“我們也想多種點精品蔬菜,但由於無法精準對接市場,根本不敢種多了,怕賣不掉。但若能搭建起社群團購等渠道,這些問題都迎刃而解了。”獲悉陶偉林提出的高山蔬菜產業聯盟計劃,覃萬成十分高興。

事實上,近幾年透過魯渝協作,市農科院已從山東引進許多優質番茄、辣椒、白菜等蔬菜品種,其中番茄品種就有6個之多,高山蔬菜的品種檔次和生產水平得到極大提高。

在位於武隆雙河的高山蔬菜品種培育基地,在市農科院專家的精心培植下,一座番茄大棚內就種出許多“花樣”:汁多爽口的鮮食品種,酸甜肉厚的熟食品種;大果、中果、小果……可以滿足不同人群的各種需求。

因高山地區晝夜溫差大,這些品種在我市種植出來後風味更加濃郁,口感極佳,因此賣價也高,最低的收購價為每斤5塊錢,高的能達到10塊。

就在今年,他們從山東引進的高品質辣椒品種——螺絲椒也試種成功,將於明年在全市推廣。這些辣椒果實通體扭曲,狀似螺絲,按形狀大小,又有粗螺、中螺、細螺之分,捏上去,明顯感覺肉質既厚且脆,上市後,單價可高出10—20%。

“我們也將繼續做好科技攻關,透過引進和自主培育,不斷最佳化品種、提高品質,讓高山蔬菜朝精細化方向發展。”陶偉林說,未來高山蔬菜品種必須多元化,尤其是要加大中高階品種佔比。在這方面,除了農技人員做技術推廣外,也迫切需要大戶和企業承擔起示範引領作用,帶動種植、幫助銷售,從而實現整體結構的調整。

相關連結>>>

高山蔬菜何以能成為新增長點

上月,市農業農村委召開“保供給、穩增收”工作專班排程會,特別強調了農業產業的提檔升級,其中在蔬菜產業方面,力爭將高山蔬菜和食用菌培育成蔬菜產業新的增長點。

高山蔬菜何以被選中?記者採訪了市農業農村委經作處、市農科院蔬菜花卉所等相關部門,總結出三點理由:

首先,有基礎。2008年,為了緩解我市蔬菜供應“秋淡”,我市以市農科院牽頭,率先在武隆探索利用高海拔地區夏季自然冷涼氣候條件,生產天然錯季的高山蔬菜,在不與糧爭地的前提下,實現全市蔬菜週年生產均衡供應。透過10餘年的發展,如今我市高山蔬菜主產區縣達到14個。截至2020年底,全市高山蔬菜播種面積110。7萬畝、總產量193。3萬噸,總產值34。5億元,呈現出逐年穩步增長態勢。

其次,有科技支撐。以前,我市高山地區蔬菜品種單一,農戶普遍種植技術水平要求不高但同時效益也低下的蓮白、大白菜、白蘿蔔,俗稱“三大白”。近年來,我市不斷加強高山蔬菜品種結構調整和配套技術研究,如今全市高山蔬菜種植品類已擴大至10個大類、200餘個新優品種,示範推廣辣椒、黃瓜、番茄、菜豆、瓢兒白、油麥菜、茄子、甘藍等適宜品種40餘個,不斷優化了高山蔬菜品種結構,市場競爭力持續增強。

第三,增收效果顯著。我市以前的貧困地區主要集中在武陵山、秦巴山等高山地區,發展週期短、增收效果顯著的高山蔬菜,成為這些地區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支柱產業。2020年全市高山蔬菜產業發展調研報告顯示,我市高山蔬菜產業已覆蓋了近17萬農戶,人均實現增收近2000元。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過程中,高山蔬菜可以繼續起到產業支撐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