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觸味生情`馬蘭頭

2022-03-04由 徽州走吧 發表于 林業

圓葉馬蘭有幾種

影片載入中。。。

觸味生情`馬蘭頭

以馬蘭頭為春暖花開的標誌,是要有些生活閱歷的,比如我。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原本“舊時百姓尋常菜”,竟也“登宴入席”,一下子被“奢侈”起來了。是李時珍《本草綱目》中記載的藥效?是滿足一些人味蕾進化,而一些人卻味蕾退化的需要?是因為馬蘭真的為“綠色”,根本不用去擔心有沒有化肥農藥?

雖然談不上什麼山珍,但以前畢竟是貨真價實的野味。哦,我似乎明白了一些什麼,在盛行吃野味的當下,不僅僅是馬蘭,只要是粘上一個“野”字,就會被“標籤”為高大上。

然而“野”畢竟稀缺,因而“人工馴化”也就應運而生。好在此貨不嬌,所以無須慣養,竟也從不受病蟲害侵擾。

不管什麼原因,很多人和我一樣,喜歡吃馬蘭,從席宴上“盤盤淨,一掃光”可見一斑。

但我喜歡吃馬蘭,到現在還時常是為了解讒,品嚐那份讓人若有所思的“青澀”,那絲“苦”盡甘來的回味,那種揮之不去的鄉愁。

觸味生情`馬蘭頭

觸味生情`馬蘭頭

我喜歡馬蘭的“土”,“土”出了我土裡土氣的童年時光,讓我耳邊響起了“馬蘭花開二十一”的童謠;“土”出了我“上山下鄉”時還沒有的感懷,因為村裡那時沒有姑娘叫“小芳”;“土”出了我永遠褪不掉的家鄉“地氣”,馬蘭拌豆腐,“青青”白白!

我說馬蘭有外婆的身影,她在很遙遠很遙遠的地方叫我乳名。“阿建快點過來,這裡有很多馬蘭”。“快點把籃拿過來哈,你看我又掐了一大把”。“這綠的是圓葉馬蘭,這帶一些紅的是雞冠馬蘭”。“你那個長的和馬蘭差不多,但不是馬蘭”。“來,你的小手掐不動,用小剪刀剪哈,注意要伸到根底部剪,不要剪碎了”……每每吃到馬蘭的時候,家鄉塘壩田埂的印象就清晰起來,外婆達觀的生活態度和我快樂的童真就清晰起來,“家”的味道也就清晰了起來。

觸味生情`馬蘭頭

觸味生情`馬蘭頭

家中當然有父母的味道。父母閒暇時也帶我和弟妹去野外掐馬蘭,在那種艱苦的歲月,還是外婆說的好:“抬頭求人,不如低頭求地”,不一會我們就掐了幾大碗。

回家後洗淨焯水,切些香乾和豆腐“千張”什麼的,撒些鹽,滴幾滴芝麻油一起拌勻,有熟花生米更好。

在掐馬蘭的時候經常也挑一些野薺菜、掐一些野蒜和“刺五加”的什麼回來,包餃子吃,做素“鵝頸”和“春捲”吃,掐多了煮煮嗮幹,做成“梅乾菜”,蒸火腿吃,嘖嘖,那個香呀,“打個巴掌也不放”。

在野外“踏青”,把“春”帶來家,在家又“接春”、“咬春”,拿我們家鄉話說,真是“快活灑了”。

觸味生情`馬蘭頭

觸味生情`馬蘭頭

知曉馬蘭開“菊花”那是很不經意的發現。野生的馬蘭,清明節後就老了,混同在草叢中,平凡的讓人不屑一顧,與此時爛漫的山花相比,難道馬蘭樸實得除了能食用,更無觀賞價值?

直到有一天我彎下腰來,仔細欣賞枯草中毫不起眼、依稀可見的三丁兩點白色菊花時,我才認出了這開菊花的竟是馬蘭。

這馬蘭藏的也太深了吧,平凡中有幾分孤傲,不然何以“花開不併百花叢”。識得馬蘭真面目以後,彷彿不管什麼時候到處都能見到它們的身影,無須打扮就那麼自然,從不寂寞,“遠方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從古至今,不管你看沒看見,它們都在那裡。於是我昇華了關於馬蘭的故事,於是,我詫異自己給自己起了一個“艾草”的諧音的名字。於是我“辯證”了“洋”和“土”的關係:“洋”,那是漂洋過海的“洋”,“土”才是農耕民族的文明根基。

從此吃馬蘭又多了一分情懷,那份帶著家鄉泥土芬芳的味道竟成了一種鄉愁,“原汁原味原生態,土生土長土到家”的馬蘭,還原了人們對“土”的初心,於是“土菜館”如雨後春筍層出不窮,只是這些假借“土”美其名的“土菜館”還“土”得起來麼,用雞湯、人參、鮑魚汁來進行“奢華”打扮的這種“土”,早已膩嘛了我的味蕾。

觸味生情`馬蘭頭

觸味生情`馬蘭頭

還能吃出“家”的滋味麼?還能有那種觸“味”生情的條件反射嗎?說實在的,我被添加了那些我不喜歡,但又不得不接受的“料”。

現在又是春暖花開,我不如再和家人一起,去野外掐嫩綠嫩綠的馬蘭,用私房的方法,再烹調出屬於我和我家人的“舌尖上的中國”!

如果你也喜歡,那就一塊,說走就走!

觸味生情`馬蘭頭

圖文:蔣勁華

觸味生情`馬蘭頭

你不曾瞭解我

我們的遇見

將會

從這裡開始

2020 讓我們只爭朝夕,不負韶華!

觸味生情`馬蘭頭

關於走吧:不畏路途艱難,只為追尋獨特的風景。有這樣一群人喜歡攝影,喜歡徽州文化,喜歡尋遍徽州每個特色風景。歡迎大家跟著走吧一起尋色尋味尋徽州,有興趣的朋友們可以關注微信13956263268,一起尋找快樂,分享幸福!(投稿郵箱 313150328@qq。com)☆:歡迎:徽州人文、風光、研學等攝影主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