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正月十四“試燈日”,要“做2事吃2食”,老傳統別丟,喜慶迎元宵

2022-03-01由 趴窗看雨的小龜 發表于 林業

鬧花燈裡面一什麼龍燈

十一嚷喳喳,十二搭燈棚,十三人開燈,十四燈正明,十五行月半,十六人完燈

。”過了正月十一,人們就開始忙碌著為元宵節搭建燈棚、掛花燈、試燈等事宜,熱鬧喜慶地慶祝正月十五上元佳節,為新年的所有慶祝活動畫上圓滿的句號,也為春節這個假期完美收官。其實在古代,元宵節可不止正月十五這天,在唐代元宵節為三天;宋代達五天;在明代自初八點燈、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裡落燈,整整十天;清朝是五天;人們盡情地賞花燈、鬧花燈、猜燈謎、耍龍燈、舞獅子、劃旱船、吃元宵……熱鬧壯觀的元宵節,讓人們在燈火璀璨中意猶未盡。

在正月十四的傳統年俗活動中,講究“做2事吃2食”,具體都有哪些呢?下面,我們一一來看:

一、做2事

1:試花燈

有人說:“十四的月亮差個金邊,所以試花燈助圓。”為正月十五準備的花燈,除了提前掛好,還要提前試燈看燈亮情況,因此稱為“

試花燈

”。另外,一些為正月十五鬧花燈準備的遊藝活動也要預先演習;以售賣花燈為主的“燈市”也會在這一天達到高峰,人們購買自己喜愛和需要的花燈,來裝扮自家的門戶。

正月十四“試燈日”,要“做2事吃2食”,老傳統別丟,喜慶迎元宵

2:拜臨水娘娘

在古代,由於戰亂、天災、以及醫療設施及技術落後等原因,人們缺醫少藥,很多婦女會因難產死去,“

臨水娘娘

”便是一位拯救難產婦女的神仙,專管人間生育,並且深諳扶胎救產之術,救助了許多難產婦女,是婦女兒童保護神。在民間,還有“

陸上媽祖

”之稱,這也是

女人們不畏難產、用臨水娘娘當作自己的“保護神”來保護和鼓舞自己的一種精神詮釋

正月十四“試燈日”,要“做2事吃2食”,老傳統別丟,喜慶迎元宵

在傳說中:臨水娘娘本名叫陳靖姑,來自於唐朝,家在福州。從小就很聰明,成婚後不久便懷孕了,但是幾個月後,家鄉遭受到很嚴重的旱災,為了解救百姓的苦難,她自願墮胎來專門祈禱求雨。天神被感動遂降雨,老百姓也更加愛戴她。但是,陳靖姑卻因為勞累過度,年僅二十四歲時就過世了。各路神仙紛紛奏報玉帝,要求給予嘉獎,玉帝封其為“臨水夫人”。死後,她的魂魄飄到了閭山許真人那裡,補學了扶胎救產之術,希望來世拯救難產的婦女。後來,人們便在臨水娘娘正月十四誕辰的這天祭拜她,習俗一直流傳至今。

到了現代,臨水娘娘的信徒遍佈福建、江西、浙江、臺灣及東南亞一帶。人們建殿修廟來祭拜和紀念她,臨水娘娘還享有“

莆田媽祖、古田靖姑

”等稱譽。在臺灣,奉祀“

順天聖母臨水夫人陳靖姑

”為主神的宮廟有300多座。陳靖姑文化,作為兩岸共有的一種傳統文化,是一道架設在海峽兩岸的文化橋樑,成為連線兩岸“親情”的特殊紐帶。兩岸及海內外專家、學者組成的關於“陳靖姑文化”學術研討會並撰寫論文,已經編輯出版《陳靖姑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三冊。

正月十四“試燈日”,要“做2事吃2食”,老傳統別丟,喜慶迎元宵

二、吃2食

1:喝“亮眼湯”

喝了亮眼湯,走路明晃晃

”,在浙江紹興的新昌等地區,正月十四講究喝“亮眼湯”。據《嵊縣誌》中記載道:“十四夜各社廟懸燈,婦女結隊同遊,謂之遊十四,以菜煮麻餈食之,謂之亮眼湯。”正月十五是元宵節賞燈會的高潮,在正月十四喝上一碗亮眼湯,不僅看得真切、盡興,也寓意著

在新的一年心明眼亮、心想事成諸事順。

為什麼要喝亮眼湯呢?傳說在正月十四的夜裡,人們會在自家屋子的角落裡撒上烏梓(山上的野果,新昌話講就像“眼珠子”)。烏梓可讓老鼠眼睛瞎掉,貓的眼睛更亮,這樣,老鼠被貓吃掉後,人們就不再擔心糧食被老鼠糟蹋了。

亮眼湯其實就是“

青菜麻餈湯

”(或者叫“

青菜年糕湯

”),先將年糕切成小條,再與薺菜、榨菜、豆腐、胡蘿蔔、鴨血、雞肫等多種食材在清水(或者雞湯)中煮,再加入食鹽、醬油等調味,起鍋之前再用紅薯澱粉勾欠、讓湯變得粘稠即可。這碗湯食材多樣,但不油不膩,清清爽爽,喝完讓人頓覺“精神大好、眼睛明亮”。

正月十四“試燈日”,要“做2事吃2食”,老傳統別丟,喜慶迎元宵

2:吃“糟羹”

在浙江省台州、臨海、三門等地,正月十四要吃“

糟羹”

。傳說在明朝,抗倭名將戚繼光在浙東抗敵時,被敵人追到台州三門的仙人洞裡。那一天正好是正月十四,當地的村民見戚家軍躲在山洞裡,衣不蔽體,食不果腹,便東家借西家湊,用青菜、蘿蔔、米等各種食材,用清水煮成了糊狀,也就是“糟羹”幫助士兵裹腹充肌。後來,戚家軍度過了困難時期,終於贏得了勝利。為了紀念戚家軍,在臺州一帶的人們就保留了正月十四吃糟羹的習俗。

現在,人們吃的“糟羹”食材更加豐富和營養,有鹹肉 、香腸 、芋頭 、胡蘿蔔 、蝦米 、紅薯粉絲、豆腐乾 、油泡、香菇、芥菜葉等等。先將這些食材切丁、用油煸炒後,再加入清水煮熟,最後再用米粉糊攪拌成糊狀即可。除了這道鹹口的,還有一種“甜糟羹”,主要用紅棗、枸杞、葡萄乾、核桃、花生米、酒釀、紅糖、澱粉等做成的,是小孩子的最愛。

正月十四“試燈日”,要“做2事吃2食”,老傳統別丟,喜慶迎元宵

這些傳統習俗不僅增強了上元佳節“元宵節”的儀式感,也加深了人與人之間情感的紐帶;不論是主張“

去其糟粕、取其精華

”,還是堅信“

傳統風俗,一定會迴歸

”,這些傳統的節日儀式與相關習俗活動,是節日元素的重要內容,承載著豐富多彩的節日文化內涵,是老祖宗留給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承載了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既需要傳承、也需要與時俱進的方式發揚~

每天的柴米油鹽讓我們對瑣碎繁雜的廚事早就沒有了“若如初見”的感覺,但可是而but,“不計得失、渾然忘我、樂在其中”依然是我們每天的不懈追求。愛生活、愛美食,和你一起分享食物的美味和故事。本文系趴窗看雨的小龜編輯原創,碼字不易,嚴禁不良自媒體抄襲、搬運。喜歡我就~關注!~點贊!~支援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