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錢江源國家公園:六個一,打造絕美錢江源

2022-02-27由 雄視傳媒 發表于 林業

木荷樹開花有蜜蜂採嗎

開化縣位於浙江省西部,與江西、安徽兩省為鄰。長度588。73千米的錢塘江是浙江最大河流,這條河的源頭便是位於開化縣境內的錢江源國家公園。

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首次提出建立國家公園體制,並於2016年邁出第一步,先後有10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獲批,錢江源國家公園試點就是其中之一。2019年7月,錢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在開化縣揭牌成立,標誌著錢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掀開新的一頁。

錢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面積約252平方公里,包括古田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錢江源國家森林公園、錢江源省級風景名勝區等3個保護地,以及連線以上自然保護地之間的生態區域,涵蓋4個鄉鎮、21個行政村、72個自然村。

“錢江源國家公園的建設目標是透過整合建立實體化管理機構,實現對試點區自然資源‘統一、規範、高效’的保護與管理,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國家公園體制建設經驗,為江河源頭區域的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創新示範。”開化縣縣長、錢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局長魯霞光表示。

作為長江三角洲唯一的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它的探索將為我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提供怎樣的樣本?近日,記者走進了錢江源國家公園。

錢江源國家公園:六個一,打造絕美錢江源

一片全球稀有的綠色植被

錢江源國家公園今天的模樣,最初始於約8億年前一次奇特的地殼運動。後來,在漫長的地質發展史中,經過多次劇烈地地殼升降、海水進退、火山噴發、岩漿侵入等活動,終於形成挺峻的峰巒和海拔千米的山峰,也出現多處瀑布和清澈見底的水潭。

但更多的人瞭解開化,是從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裡的清水螺螄開始。餘雲山是錢江源國家公園的原住民,深谷幽澗是他的戰場,自制的防水面罩,用牙齒咬住,清水下的世界一目瞭然。餘雲山捕獲的這種清水螺螄,鮮味中微含清苦,口感滑潤。外殼墨綠細長的青螄,由於生長水體高度淨潔、品質優良,因而價格可觀。

如同生生不息的水中美食,令人歎為觀止的是,地處亞熱帶中部的錢江源國家公園,至今仍儲存著大面積全球稀有的中亞熱帶低海拔典型的原生常綠闊葉林地帶性植被。這為我們開啟了一扇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的世界之窗。

獨特的氣候資源,為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的生長創造了條件。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結果表明,這裡的常綠闊葉林屬於典型的甜櫧—木荷林,群落優勢種非常明顯,稀有種極其豐富,物種分佈主要受地形和土壤養分的異質性制約,從未遭受重大的人為干擾。這裡的森林群落複雜而富有多樣性,分佈有種子植物1426種,仍然保持著生態系統的原真性和完整性。

這裡多樣性的植物地表層次、豐富的水源、適宜的氣候,成為生物繁衍棲息的理想環境。截至目前,已發現生存的野生鳥類有17科51目共237種,其中有白頸長尾雉、黑麂等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白鷳等26種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

一個統一高效的管理體制

國家公園的首要功能是保護重要生態系統的原真性、完整性,體制試點首先要整合各類自然保護地,理順保護地的管理體制。

2017年3月,浙江省就成立了錢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委員會,整合了古田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錢江源國家森林公園、錢江源省級風景名勝區,初步破解了多頭管理的問題。

今年7月2日,錢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在開化揭牌成立,這是試點工作推進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要時刻。此次掛牌,錢江源國家公園管委會不再保留,體制進一步梳理最佳化。新掛牌的錢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為正處級行政機構,由省政府垂直管理,省林業局代管,作為省一級財政預算單位,形成“規劃一個口、審批一支筆、資源一本賬、保護一張網”的管理格局。

與國內其他試點不同,錢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試圖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政區合一”的優勢,在由縣政府主要領導擔任管理局局長的同時,兩名副局長同時兼任縣政府黨組成員。

“縣政府每兩個月召開一次體制試點工作例會,加強縣區之間的工作溝通交流。我們希望能避免體制試點工作縣區‘兩張皮’現象,畢竟很多工作需要地方上來推動。”魯霞光說。

公園區域有界,但動物活動、植物生長無界。如何實現跨區域共同保護,是地處浙江、江西、安徽三省毗鄰區域的錢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的另一難題。

如今,跨區域保護工作跨出一大步。2017年以來,錢江源國家公園已與毗鄰的江西、安徽所轄3鎮7村,以及安徽休寧嶺南省級自然保護區簽訂合作保護協議,實現省際毗鄰鎮村合作保護模式全覆蓋。江西德興、婺源,安徽休寧和浙江開化四地政法系統共同簽署了《開化宣言》,建立了保護國家公園生態安全五大機制。

連線浙江開化和江西婺源的大鱅嶺,山腳下有一個村子橫跨兩省,村民共飲一河水,同說一種方言,兩省一家親。走在村子裡,會發現兩種不同的門牌——“長虹鄉霞川村河灘自然村”和“江灣鎮東頭村河灘自然村”。前者屬於浙江省,後者屬於江西省。

在大鱅嶺之上,800畝由江西省管理的山林插花在錢江源國家公園之中。“一片林子分屬兩省,聯合保護勢在必行。”錢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副局長方明說,2017年1月底,長虹鄉和江灣鎮簽署了生態保護協議。今年5月,霞川村與東頭村率先達成共識,創新設立錢江源國家公園跨省聯合保護站,以權屬不變、屬地管理為前提,配備巡護裝置,共建巡護隊伍,共同開展社群發展、特色經營等。

“這種自下而上、村鎮之間開展的跨區域合作保護機制,目前來看效率更高、起效更快。”方明說道。

一份集體林地地役權改革樣本

“我們村有山林3。5萬畝,其中公園內的山林佔了2。3萬畝。集體林地地役權改革後,村裡可獲得96萬元的補償金。”開化縣蘇莊鎮古田村黨支部書記邱森基說。

這是錢江源國家公園實施集體林地地役權改革的一個縮影。確保國家公園範圍內的自然資源資產實現統一有效管理,這是錢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的難題。

浙江“七山一水兩分田”,山林權屬較複雜,集體林佔比高,錢江源國家公園也不例外。據統計,在錢江源國家公園35萬畝山林中,集體林佔比達80。7%。

如何實現集體林地的統一管理?“2018年3月,我們公佈了《錢江源國家公園集體林地地役權改革實施方案》,全面啟動集體林地地役權改革。”方明介紹,在不改變土地權屬的基礎上,透過村兩委、村民代表、村民小組三份決議書充分徵求村民意見。在決議書的基礎上,村委會與村民簽訂委託合同,並與錢江源國家公園管理部門簽訂地役權合同。多個權屬有爭議、界限模糊的林地,逐一勘定邊界。當年6月,集體林地役權改革基本完成,國家公園範圍內27。5萬畝林地全部實行48。2元/畝的地役權生態補償標準,實現了國家公園範圍內重要自然資源的統一管理。

錢江源國家公園:六個一,打造絕美錢江源

據瞭解,下一步,錢江源國家公園還將開展承包地地役權改革和宅基地地役權改革,透過改革實現域內資源統一管理,促進原住民生產生活方式的改變。

一套全境網格化的監測系統

古田山密林深處隱藏著一處科研機構——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古田山森林生物多樣性與氣候變化研究站。

2004年起,我國開始建設中國森林生物多樣性監測網路。由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浙江大學聯合建立的古田山森林大樣地,成為錢江源國家公園生物多樣性的科研平臺。

“依託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浙江大學等科研力量,深入推進生物多樣性的監測與研究。”方明介紹,目前,錢江源國家公園已建成四大科研平臺:一是森林動態樣地監測平臺,現已建成各類大小樣地800多個,其中24公頃、5公頃樣地各1個,1公頃樣地13個;二是中國亞熱帶森林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功能實驗平臺,是中國、德國、瑞士科學家聯合開展的多學科重大國際合作專案,也是世界唯一在亞熱帶森林進行的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BEF)研究專案;三是全境網格化動物多樣性監測平臺,已在國家公園全境及跨省合作區域佈設紅外相機559臺;四是森林冠層生物多樣性監測平臺,是目前全球19個、中國7個冠層監測平臺之一。

古田山研究站科研人員王寧寧告訴記者,他們藉助地理資訊系統,將古田山劃分為93個網格,每個網格面積1平方千米,內佈設1臺紅外相機,重點區域則加密佈設紅外相機。同時佈設了用來記錄野生鳥類聲音的“收音機”,可透過各類鳥鳴聲分辨出不同的鳥種。

錢江源國家公園:六個一,打造絕美錢江源

科研人員在安裝紅外監測相機

至今,紅外相機已收集到野生動物監測圖片影片數以百萬計。3年多的監測記錄結果顯示,古田山內有穩定的黑麂、白頸長尾雉、豹貓、勺雞和白鷳種群,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黑麂偏好高海拔的原生林、次生林,而白頸長尾雉偏好低海拔的次生林、人工林和油茶林。

作為森林中樹木的上部枝葉相互連線成一大片的區域,林冠是地球上物種最豐富的地方,有些神奇的生物只生活在樹頂。

2018年5月,城市建築工地常用的塔吊出現在古田山森林。高度60米、臂長60米的塔吊抵達林冠,形成一條獨特的“空中走廊”。“廊道”安裝了監測儀器,監測林冠的範圍達到約17畝。

據瞭解,目前錢江源國家公園已實現全境網格化監測,共建有大大小小樣地近600個,滿足不同科研專案的需要。古田山的大型森林動態樣地,已從建立之初以植物群落生態學研究為主,發展為多學科交叉的生物多樣性科學綜合研究平臺。

基於這裡的研究,目前國內20多個不同單位和高校的97人獲得博士或碩士學位;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等生態學頂級期刊共發表文章293篇,其中221篇被SCI收錄。

“科研價值是錢江源國家公園建設中的一張王牌。”方明表示,“這裡的目標是建成常綠闊葉林的世界視窗、科研與監測的中國樣本。”

一張全天候的安全保護網

中午時分,記者在錢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蘇莊保護站見到了汪東福。作為保護站副站長,他上午一大早就和蘇莊鎮政府兩位幹部爬上了海拔800多米的古田廟,巡查公園安全情況。

2017年4月成立的蘇莊保護站,承擔著國家公園保護職能,管理著所轄7個行政村、9。7萬畝國家公園區域。“保護站現有正式工作人員7人、1輛巡護車,聘用專職生態巡護員18人、兼職巡視員14人。”汪東福說,“專職生態巡護員從村裡招聘,招聘條件是50歲以內,身體健康,在本村有一定的威信,看到違規行為敢於阻止,不能處理的馬上報告。”

“要保護好國家公園生態資源,公園的一草一木都不能動,我們把責任落實到人頭、山頭,每天進行巡查、督查。”汪東福介紹,保護工作主要做好四件事:一是確保生態系統安全,森林防火第一位;二是野生動植物保護;三是森林病蟲害防治;四是防範居民砍伐樹木。“概括起來就是防火、防盜、防病、防獵捕,還有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等。”汪東福說道。

“我們還給專職生態巡護員配備了野生動物疫源疫病資訊採集儀,一旦發現野生動物就要拍照。對他們每天巡查的路線要求是‘3+2’,即山上3公里、山下2公里。”汪東福說。

今年5月建成使用的保護站辦公樓已啟用了監控大屏,清晰的螢幕畫面能讓工作人員實時掌握村莊的一舉一動。“橫忠村有4個監控點,重點監控村口、路口、進山口的人員、車輛現狀。”汪東福指著螢幕說,這兩年保護工作最大的成效是,確保了國家公園生態安全,沒有發生一起森林火災,實現了無警無災。

開展國家公園宣傳工作是保護站的職責之一。走進蘇莊鎮古田村洪源自然村,記者看到一幢農房的牆上張貼了一張標題為《維護生態平衡——請不要濫殺馬蜂》告知書。為何要宣傳?“過去,每到秋季,一些村民上山用煙火燻燒馬蜂窩取蜂蛹,這種行為易引發森林火災,也是破壞生態。”汪東福說,“我們已把告知書發到每個村,號召大家一起行動。”

開展國家公園建設後,不僅野蜂多了,野豬也越來越多。沿著洪源自然村的小徑上山,路邊的幾丘金燦燦的稻田,只見倒伏的稻杆,難見稻穗。“這是野豬留下的腳印。”邱森基指著田裡幾處腳印坑說,秋收時節,野豬時常出沒,損毀農作物,還在稻田打滾、玩耍,導致作物顆粒無收。

過去,為了對付野豬,村民也使盡招數,或用鞭炮驅趕,或用獵狗圍剿,或用鐵鋏套野豬。“自從搞了公園建設,村裡說這些辦法都不能用了,看著野豬橫行,這件事既無奈又理解。”一位村民告訴記者。

在形成縣、鎮(鄉)、村三級管護體系的同時,錢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開展生態保護、科研監測、資訊管護等基礎設施建設。據方明介紹,2018年以來,國家公園全域設立功能區各類界碑、界樁619處,設立21個保護點和1個聯合保護站,開展80千米巡護步道、60千米生物防火林帶、870畝棲息地修復等專案建設,在國家公園全境和周邊區域共新設野生動物監測網格174個,新建和改造108個遠端防火影片監控點,新建11個高空預警監控雲臺,完成錢江源國家公園綜合資訊管護平臺開發,基本實現“天、地、空”一體化監測全覆蓋。

記者還了解到,錢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與開化縣政府聯合開展系列“清源行動”。2018年6月,清源一號專項行動共發現問題27個,處罰案件3件,責令停工4件,其他問題均已完成整治。今年7月初,清源二號暨打擊非法盜獵野生動物專項行動啟動,全縣各執法隊、志願者、國家公園巡護員等共5000餘人參與行動。

一幅共建共享的生態藍圖

錢江源國家公園是一個生態共同體,需要共同保護、共同治理、共同建設,在保護中求發展,最終要實現全民共享、世代傳承。

對於試點區域內的專案建設,錢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有一票否決權。“並不是否定所有專案,而是要在符合國家公園建設要求的前提下發展。”方明說。

據瞭解,目前錢江源國家公園對4個鄉鎮都有專案規劃和佈局,比如,在長虹鄉高田坑村,將按照國家公園標準建設標牌標識系統,打造高品質觀星平臺,促進原住民就業增收;在何田鄉清水魚的發源地,國家公園管理局謀劃了“清水魚農業文化遺產博物館”,為訪客提供更好的文化體驗平臺,為原住民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

2018年,國家公園管理局從原住民中招聘了95名專兼職巡護員。同時,每年安排2000萬資金,專項用於村莊環境的提升。管理局還依託國家公園,成立了中科院歐陽志雲教授領銜的全國首個縣級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研究中心,由同濟大學吳承照教授牽頭謀劃的國家公園小鎮正在推進,有效承接了國家公園的溢位效應。

錢江源國家公園:六個一,打造絕美錢江源

自然資源保護意識透過保苗節活動已經深入當地百姓心中

共建共享共創美好未來,開化正在努力。謀求新發展,已有26家農家樂的古田村,村集體又收儲了8幢農房,當下正在尋找公司投資建造高階民宿;加快國家公園基礎設施建設,建成國家公園科普館,培育一個鄉土動植物園,佈局一個國家公園主題廣場,重塑一條科普長廊,形成一套標識系統,設計一組解說線路,培養一支解說員隊伍……目前,錢江源國家公園自我加壓、拉高標杆、奮勇爭先,確保2020年全面建立成國家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