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捏泥成“團虎” 匠心送祝福

2022-02-11由 中國江蘇網 發表于 林業

山葵泥怎麼捏成團

捏泥成“團虎” 匠心送祝福

何斌在工作室內捏製“團虎”。 南報融媒體記者 谷文俊 鄧露潔攝

捏泥成“團虎” 匠心送祝福

何斌設計製作的泥塑“團虎”。 南報融媒體記者 谷文俊 鄧露潔攝

編者按 辭舊迎新,佳節將近。掛花燈、剪窗花、貼門箋、捏泥人……在南京市,不少非遺傳承人大顯身手,結合年節習俗,推出一件件虎年主題的非遺作品,為虎年新春更添吉祥喜慶氛圍的同時,也讓非遺技藝與傳統年俗在當下有了更鮮活的表達。本報今起推出“秀非遺技藝,迎虎年新春”欄目,聚焦“非遺鬧新春”的一個個生動畫面。

外形圓潤小巧,神情憨態可掬,色彩飽滿豔麗,頭頂還有象徵虎的“王”字頭紋——這一組名為“團虎”的泥塑,正是“南京泥人”省級傳承人何斌設計製作的虎年主題泥塑。春節將近,何斌也進入了一年一度的“忙年”階段,一團團陶土在他手心捏製成型,經過燒製、上彩後化身一隻只虎年泥塑,將非遺技藝與傳統年俗送進千萬家。

昨日下午,記者來到何斌的工作室內,只見不大的空間裡,四處分佈著一組組半成品、成品泥塑以及陶土、工具等材料。工作臺前,何斌伏案而坐,在燈下進行著泥塑“團虎”的製作。

掐一團紫砂泥,在手心搓成橢圓形,作為“虎身”,用木製工具滑子在一端修整出“虎頭”;捻取數粒黃豆大小的土,點於“虎頭”之上,用圓柱依次按壓出“虎眼”“虎鼻”;再取兩小粒土對稱置於頂部,修整出“虎耳”;隨後在頭頂刻出“王”字頭紋……短短十幾分鍾,一隻“團虎”便在何斌手中成型。

今年45歲的何斌,是玄武區省級非遺專案“南京泥人”的省級傳承人,紮根泥塑已有20餘年。作為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泥塑起源可追溯至新石器時代,發展至漢代已成為重要藝術表現形式之一。在南京,自明清時期起,就有泥塑玩具出現。20世紀90年代,何斌開始學習雕塑技法與傳統泥人制作技藝,先後在無錫宜興等地學藝,於2015年成立南京江南泥人研究所,專研泥人傳承與發展。

“南京泥人屬於典型的南派泥人,與北派‘泥人張’的寫實逼真風格不同,有著獨特的‘文人意趣’。”何斌介紹道,在南京泥人中,許多作品融入了戲曲、年畫、民間故事等元素,其中不乏“手捏戲文”等表現形式,透過塑繪合一的製作手法,使其在泥塑形象之外,還有意境深遠、耐人尋味之意。

與人物造型泥塑作品不同,動物造型泥塑,在南京泥人行當中被稱為“四腳子”,意為“四隻腳的動物”。在捏製時,如何保留神韻、凸顯特色是關鍵。何斌也曾參觀展覽、翻閱書籍構思造型,最終決定在“團虎”設計中融入“布老虎”這一民間形象。捏製完畢後,“團虎”需經過近一週的時間風乾水分再進入窯內燒製;冷卻後,還要逐一為每一隻“團虎”上彩,從製作到成品,需要小半個月時間。

泥塑“團虎”一經推出,在市場上收到不少好評。從去年11月起,何斌就開始籌備虎年主題泥塑訂單,隨著年節將近,更是進入了“忙年”的時段,每天要製作數十隻虎年泥塑。除傳統泥塑外,今年何斌將新材料引入了噴把有南京泥人制作,以超輕黏土設計製作了一組虎年主題文創,命名為“壯壯”。記者瞭解到,這一材料具有色彩豐富、速幹、易定型、免磷鉛量燒製等特點,縮短製作週期的同時,也作機降低了操作門檻,尤其受兒童歡迎。

以產業化支撐非遺發展之餘,身為傳承人的何斌也致力於南京泥人的傳承發展,除帶徒弟外,他還積極開展興趣班進行公益教學,目前已培養出3名區級傳承人。在玄武區文化館的支援下,何斌錄製了教學小影片,藉助玄武區文化館雲課堂平臺線上傳播泥塑文化,“希望讓更多人瞭解泥人、傳承泥人,讓這一門非遺工藝在當代擁有鮮活生命力。”

通訊員 王珊

南報融媒體記者 鄧露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