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推薦家長與師生閱讀1932:孩子本質上不是厭學,而是因為內心發生了這些變化

2022-02-05由 育兒知識看這裡 發表于 林業

師生關係的本質是什麼

父母真正的成熟,就是不再像嬰兒一樣,讓孩子滿足自己所有的期待和要求。

試著接受孩子不按自己的意願發展,接受孩子的感受,才是好的開始。

——虎媽

推薦家長與師生閱讀1932:孩子本質上不是厭學,而是因為內心發生了這些變化

一個男孩,15歲,逃學,自殘。

用美工刀在自己胳膊上、腿上劃了很多口子,我看著那些傷口,深深淺淺,新傷壘舊傷,觸目驚心。

他說:我還用中性筆的尖頭,戳大腿。

他垂著腦袋,聲音很小,語氣裡沒有悲喜,好像在說一件別人的事情。

他媽媽每每說起孩子的現狀都泣不成聲,覺得自己快要撐不住了。

有一次生氣,她把孩子推到窗邊說:

“你跳下去,我接著跳下去,我們都別活了。”

因為孩子的問題,急白了一半的頭髮,很成長時間以淚洗面。

親子關係劍拔弩張。孩子早就放棄了溝通,大人怎麼說都行,隨便。

家長感覺一團力氣,打在棉花糖上,氣憤之下,言語越來越尖酸刻薄。

孩子說:

“我爸幾乎沒有耐心聽我說任何話,只管自己長篇大論。我成績不好,他覺得丟盡了臉面。

感覺他看著我,就像看著一團垃圾,我現在一聽他說話就煩。”

學習真的是一件很有魔力的事情,能讓很多孩子因為學習,陷入眾叛親離的境地。

所以有那麼多孩子厭學,也不足為奇了。

因為學習讓他過得太悲慘了,他怎麼會喜歡呢?

推薦家長與師生閱讀1932:孩子本質上不是厭學,而是因為內心發生了這些變化

推薦家長與師生閱讀1932:孩子本質上不是厭學,而是因為內心發生了這些變化

我們的教育有一大奇觀:

一個孩子,只要成績好,那麼他身上的任何問題都不成問題。

如果成績不好,那麼沒有問題我也要給你製造點問題。

客體關係的理論是,一個人嬰幼兒時期的母嬰關係,奠定了他的人格基礎。

那他們還是沒見識過中國教育這種摧枯拉朽的能力,教育對一個人性格的重新改造,主要源於它建設的鄙視鏈。

也是這個男生,在他五年級的時候,一次班會上,班主任讓大家提一些對學校、班級進步有益的建議。

他說:“早上七點的早讀課太早了,很多同學都在睡覺,甚至看早讀的老師也打瞌睡。推遲半小時更好。”

這位班主任老師,帶著譏諷的笑意回他:

“你想睡你就睡,不要影響別人學習,自己不進步還讓大家陪著你一起偷懶。這種建議只有你這類學生想得出來。”

他很無奈地說:

“就因為我成績不好,所以我提的建議,明明是大家都想要反映的情況,卻被老師嘲笑。

我媽說得對,成績不好就會遭受歧視。

我好朋友的生日聚會,請了全班前十名,卻沒有請我。

因為他成績好,他媽覺得他跟我關係好,是不思進取的表現,很擔心他被我帶壞。

成績不好是傳染病嗎?因為成績差,連參加最好朋友的生日聚會的資格都沒有?”

這種現象太普遍了,差生不僅會遭到老師同學的輕視,甚至父母都看不起他。

一個孩子成績不好,會經常遭受人格層面的歧視。

如此一來,很多學生備受摧殘,不僅是因為面臨繁重的學業壓力,更重要的是自信、自尊的剝奪。

如同這個男孩,他就把這種外界的厭棄內化了:

我爸媽不喜歡我——老師同學不喜歡我——我也不喜歡我自己。

推薦家長與師生閱讀1932:孩子本質上不是厭學,而是因為內心發生了這些變化

因為學習,全世界跟他決裂了。

他的社會支援系統徹底壞掉,或者說他的關係都壞掉了。

所以很多孩子本質上不是厭學,而是厭世。

推薦家長與師生閱讀1932:孩子本質上不是厭學,而是因為內心發生了這些變化

鄭也夫說,

厭學是心靈的癌症

可是,沒有人天生患這種病。

沒有哪個正常的孩子是天生討厭學習的,否則他們學不會走路、學不會吃飯、學不會說話。

所以厭學是人為給孩子製造的問題。

我們如果忘記了孩子幼時那種不可抑制的好奇心,可以去幼兒園門口看看。

他們就像一個行走的十萬個為什麼,路邊的樹木花草,地上的石子小蟲,他們都能觀察半天。。

那孩子怎麼會厭學?

下面兩個方面的因素影響較大。

首先,教育系統存在很大的缺陷:

1.

無法照顧每個孩子早期智力發展的不均衡;

那些智力不差,但是能力發展得慢一點的孩子,常常會被貼上笨的標籤,極大地損害孩子的學習熱情。

2.

無法照顧每個孩子興趣愛好的不同;

現行教育主要篩選的是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在這方面表現不好的孩子,其他方面的興趣會遭到打壓,因為不務正業。

3.

過分強調學習是一種競爭關係,人為地把所有的同學,都變成了敵人;

表現不好的同學,遭受的攻擊太多,自我會被削弱。

表現好的同學會擔心喪失攻擊能力,也很耗能。

4.

如果成績是條鄙視鏈,長期表現不好的人,會覺得自己低人一等。

學校就再也不是個自由、平等、快樂的地方。

所以他從中退出,拒絕成長,拒絕社會化。

其次,家庭不能提供有效支援:

1.

最初孩子遇到學習上的困難的時候,常常是因為知識陌生,不嫻熟,一般上升不到智力的問題,更不是什麼人格問題。

家長們喜歡對人不對事,長期打壓孩子的自尊自信。

2.

因為學習,他重要客體的關係,都壞了。

學習是他的剋星,勸他學習的人,都是他的敵人。

3.

青春期的孩子對空間和自由的要求顯著增加,但是父母還不習慣放手,這種“權力鬥爭”很容易引起孩子的激烈反應,而無心向學。

4.

在焦慮盛行的年代,學習常被賦予過分神聖的意義,使學習本來有的樂趣被稀釋。

由此可見,

孩子厭學,不是天災,是人禍。

推薦家長與師生閱讀1932:孩子本質上不是厭學,而是因為內心發生了這些變化

厭學、逃學、輟學的孩子,那種對自信、自尊的需求,轉到哪裡去了?

轉向談戀愛、轉向網遊、轉向動漫、轉向電視。

轉向一切可能給他關心、愛、尊重、成就感的地方。

他在想盡一切辦法自我補償。這是孩子在掙扎,他還想要這些美好的東西。

但是很多人怎麼幹預孩子厭學?

送去戒網、收手機、嚴格控制孩子的人身自由。

然後,果不其然,越來越厭學了。

為啥?因為這些毛病,對他來說是功能性的,是有價值的,如果這些也沒有了,他就真的陷入無迴應之地——絕境了。

推薦家長與師生閱讀1932:孩子本質上不是厭學,而是因為內心發生了這些變化

為什麼近年來,青少年自殘自殺的案例這麼多,因為他不相信任何人能理解他,能幫他。

我們要看到這些問題的背後,孩子真正想要的東西,才能對他有所幫助。

否則他根本不在乎你怎麼想,你想要什麼。

我們都渴望母慈子孝的美好局面,都希望孩子前程似錦。

但是,一個一無所有的人,能給你什麼呢?

推薦家長與師生閱讀1932:孩子本質上不是厭學,而是因為內心發生了這些變化

問題來了,如果一個孩子已經厭學了,怎麼辦?

1.

要理解孩子厭學,是他遇見了他無法解決的問題,他現在需要的不是制裁,是盟軍。

2.

讓他相信,你可以支援他信任他,相信他要的那些好的東西,不僅可以從虛擬世界裡找到,從你這裡也可以找到。

你要把一個孩子成長所需要的關心、信任、成就感重新補給他。

3.

克服急功近利的想法。

今天我好好對他了,明天他總該聽我的話了吧。

今天我理解他愛護他,明天他總該去上學了吧。

他今天開始看書了,明天該有好成績了吧。

千萬不要這麼樂觀,時間一定比你預計的要長。

4.

父母回到父母的角色,不要因為學習重要,家裡所有人都搖身一變,成了老師,管他的學習。

家裡都是老師,那他就沒有了可以信任和依靠的親人。

5.

大人們要有更多的心理靈活性去處理教育問題帶來的壓力,而不是成為學校和社會的加壓泵,把壓力變得更大,然後交給孩子。

你都被壓垮了,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經常有人問我,改變需要多久?我不知道。

孩子一定會變好嗎?

我也不知道,但我知道不這麼做,肯定沒有希望,這麼做還有希望。

蘇霍姆林斯基說:

“兒童的心靈是敏感的,它是為著接受一切好的東西而敞開的。

如果教師誘導兒童學習好榜樣,鼓勵仿效一切好的行為,兒童身上的所有缺點就會沒有痛苦和創傷,不覺得難受地逐漸消失。”

反之,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如果總是針對他不好的行為,打壓他,羞辱他,那麼他所有的缺點都會因為你的聚焦而被放大。

他敏感的心,就會對這些美好的東西,關閉上。

他可能窮其一生,都很難再燃起對自己的信心。

如此一來,他就要帶著童年的枷鎖,過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