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如何阻止下一座尾礦壩的悲劇發生?

2022-02-03由 澎湃線上 發表于 林業

尾礦壩是什麼

近幾十年來,隨著全球礦業規模不斷擴大,尾礦潰壩、尾礦沙洩漏等事故時有發生,給生態環境修復和治理帶來了諸多難題。資料顯示,2019年全球共有尾礦壩1。8萬個,其中有3500個在役。國際大壩委員會報告指出,在全球大壩事故中,尾礦庫的事故數量是其他壩體的2倍,可見尾礦庫管理難度之大。因而,防範尾礦事故成為全球範圍各大礦業發展的重中之重。

“一座尾礦壩的倒塌絕非偶然。”2019年1月底,在巴西布魯馬迪尼奧(Brumadinho)尾礦壩潰壩事故發生後,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經濟部門主管利吉亞·諾羅尼亞(Ligia Noronha)這樣評價道:“儘管礦石資源開發十分重要,但前提應該是要確保整個人類和生態系統的安全。”

如何阻止下一座尾礦壩的悲劇發生?

圖為無人駕駛飛機監測下的一處礦山

開闢先河:透過啟動公眾諮詢推動建立國際標準

談及全球尾礦評估(Global Tailings Review),有些人可能覺得陌生。這是去年巴西尾礦壩坍塌後,由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國際礦業和金屬理事會(ICMM)以及負責任投資準則(Principles for Responsible Investment)聯合發起的一項舉措,旨在推動建立尾礦設施管理的國際標準。“啟動全球尾礦評估,制定行業標準,能提高礦產開發的安全性,為所有人帶來積極的影響。” Ligia Noronha說。

行業標準制定前,公眾諮詢是不可或缺的一步。因為除了需要專業技術團隊做整體性評估外,尾礦壩附近居住和工作人們的意見也是重要組成部分。

國際礦業和金屬理事會(ICMM,International Council on Mining & Metals)則對新標準草案的公平性感到擔憂,特別是在如何平等地對待新建和現有采礦設施方面。全球尾礦評估組組長布魯諾·奧伯爾(Bruno Oberle)表示,新建和現有尾礦壩需要區別對待,兩者標準的制定不應一視同仁。

種種權衡下,以奧伯爾為首的8人專家組於去年11月釋出尾礦壩標準草案,並開啟公眾意見徵求通道,預計今年完成意見收集和草案修改工作。“行業標準是尾礦壩管理提質增效的催化劑。透過多方溝通,我們希望在標準草案中補充一些要求,例如在公司治理和公開報道等領域,讓更多參與方及時瞭解尾礦管理的各個細節。” 奧伯爾認為:“尾礦設施的管理與治理,需要許多關鍵角色的參與。礦業行業公開披露資訊的能力也亟待加強,以便使所有利益相關者瞭解風險和影響,這點不容忽略。”

國際礦業和金屬理事會執行長湯姆·巴特勒(Tom Butler)表示:“我們注意到,最終標準要得到全社會認可,仍有許多工作要做。”但現階段,業內多數專家一致認為,全球範圍的尾礦審查對尾礦壩管理具有里程碑意義。

技術升級:天上有無人駕駛飛機 地上有焦炭封蓋

隨著各國企業對尾礦管理的日益重視,技術運用也在不斷升級。資料分析機構GlobalData表示,近年來,無人駕駛飛機(UAV)在採礦業中迅速普及,尤其是在大洋洲和非洲的礦山站點。

礦業資源專家詹姆斯·默裡(James Murray)說:“自2016年以來,包括力拓、英美資源集團等礦業巨頭都開始應用無人駕駛飛機技術。但在中小型企業中,只有37%在使用。”這顯然不夠,GlobalData指出,無人駕駛飛機會成為未來礦業發展的主要趨勢。

首先,地下作業具有極大的危險性和不確定性,工人可能會面對諸如岩石墜落、氣體洩漏、粉塵爆炸等威脅,無人駕駛飛機能夠監視和檢查深井風險。其次,礦產勘測和製圖過程耗時巨大,透過使用無人駕駛飛機可節省大量時間成本,並收集海量航空資料,捕獲高階正射影像,實現精細測量的目的。

另外,礦業公司在管理礦區和尾礦庫時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是高度和覆蓋面積。隨著採礦量的上升,尾礦庫的高度和覆蓋率處於動態變化中。無人駕駛飛機可以生成庫存模型,確保公司跟蹤庫存移動。

天上的安全網越鋪越大,地上也有新突破。加拿大森科能源公司(Suncor)在尾礦管理方面取得新進展。近年來,Suncor開發了一種表面可流通的焦炭封蓋技術。即將土工布或土工格柵置於尾礦庫上,然後放置石油焦炭(升級後的瀝青副產品)以形成堅固的表面,並新增可作為垂直條形排水管的巨型稻草,讓尾礦流體脫水。根據脫水進展,在焦炭上進一步鋪沙覆土,恢復植被覆蓋。

簡而言之,就是給含水量大、流動性高,可能造成潰壩風險的尾礦,排完水後加裝一個堅固的“軟蓋”,專家認為,這項技術是礦業企業在尾礦管理上的一次突破。

良性互動:地方法規加嚴 礦業巨頭各顯神通

日常監管的不斷升級已經成為國內外各大礦業企業的常規操作。為確保尾礦庫的安全,礦業強國加拿大在地方性法律法規上也不斷加力。

艾伯塔省(the Government of Alberta)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2017年,艾伯塔省能源監管局(the Alberta Energy Regulator)釋出了一項新的油砂指令,明確規定尾礦管理計劃需要符合政府尾礦管理框架的尾礦效能報告要求。這一指令給各大礦業企業戴上“緊箍咒”,使得企業需不斷調整尾礦技術,以滿足要求。

因各國政策、地勢地貌等條件不同,對地方性法令出臺的要求和進度也不盡相同。法令能夠促使地方政府與企業之間良性互動,但企業要做的遠比“被推著走”更多。

據MiningWeekly報道,一些國際礦業公司已經開始披露尾礦庫情況。這其中包括必和必拓、英美集團和嘉能可等礦業巨頭。俄羅斯多金屬公司(Polymetal),巴西塞萊比黃金公司(SerabiGold)也陸續公佈了尾礦壩管理方案。

身背“潰壩事故”的必和必拓公司宣佈,已經專門成立工作組來加強內部礦壩管理,並探索形成國際最佳實踐經驗,調研能夠進一步防範風險和消除隱患的新技術。

全球最大鈷業生產商嘉能可公司則公開表示,布魯馬迪尼奧尾礦潰壩事故後,投資者和社群對礦業公司披露尾礦壩詳細資訊的要求是“十分正確的”。嘉能可公司已經推出了一個網站,使用者可以在上面查到公司尾礦壩的詳細資訊。

此外,英美集團稱,其直接管理的91座尾礦壩,以及合資企業的62座尾礦壩目前處於安全狀態。“我們一直在利用衛星監測、光纖和微震感測器等先進技術來對尾礦壩進行監控。”公司執行長馬克·庫蒂範尼(Mark Cutifani)表示,除了加強監控外,公司還大幅壓減尾礦產出量,同時儘可能降低尾礦中水的含量,以提高庫體穩定性。

一座尾礦壩的倒塌絕非偶然。相關證據表明,尾礦壩體的垮塌並非突發事件導致,而是與其長期不斷的形變存在高度關聯。因此,杜絕尾礦潰壩事故並非不能實現,這既需要建立嚴格的行業標準、不斷豐富技術,也需要企業“多動腦筋”。畢竟其中任何一個環節的鬆懈,都將給生態系統和人類本身帶來無法挽回的沉重代價。

如何阻止下一座尾礦壩的悲劇發生?

尾礦庫存在都是危險嗎?

尾礦庫常用於儲存從岩石中分離礦物或瀝青砂所產生的廢物,含有大量的水以及化學物質,通常由溼汙泥組成,呈流體狀態。尾礦的成分極端複雜,隨著礦山的型別不同而變化。一般來說,不但含有各種各樣的金屬元素,而且有大量的硫化物、氯化物、氰化物等選礦藥劑殘留。如果發生潰壩、滲漏、裂縫等事故,必然造成周圍土壤、水系等的汙染。

實際上,不存在沒有任何利用價值的尾礦。在特定的經濟技術條件下,開發利用尾礦能夠獲取經濟利潤時,它就脫離了“廢棄物”的範疇而成為尾礦資源。

部分國際尾礦事故

1985年7月,義大利東北部靠近斯塔瓦的普雷斯塔沃螢石礦的兩個尾礦壩發生了尾礦液化事故,導致災難性泥石流。這場災害使得269人喪生,並造成巨大財產損失。

2000年1月,羅馬尼亞Baia Mare金礦尾礦庫遭遇暴雨,再加上融雪影響,造成潰壩和泥石流,汙染物注入帝薩河支流,導致魚類大量死亡,下游匈牙利境內200萬人飲水中毒。

2005年4月14日,美國密西西比州Bang Lake磷礦,磷石膏堆積速度加快,加上大雨導致潰壩,64350立方米泥石流下洩到沼澤地,引起沼澤內的植物全部死亡。

2015年11月,巴西兩座位於米納斯吉拉斯州(state of Minas Gerais)的尾礦壩突然潰壩,6200 萬立方米的泥水和廢渣吞沒了下游 7 公里處的一個村莊,造成 11 人死亡。多西河(Rio Doce)盆地的生態環境也遭受到了巨大的災難。

2019年1月,巴西布魯馬迪尼奧(Brumadinho)地區的Mina Feijo礦區1號尾礦壩發生重大礦壩決堤事故。混雜著廢料和泥沙的泥石流席捲了附近的一個社群 Vila Ferteco,淹沒了眾多車輛和房屋。這場事故造成121人死亡,226人下落不明。

尾礦庫為什麼會潰壩

造成尾礦壩潰壩的主要風險通常在以下幾方面:首先是防洪抗洪能力不夠,很多潰壩事故發生在大雨期間;第二是壩體本身不夠穩定,或者堆積的尾礦超過承受能力;第三是因為尾礦的性質等造成壩體容易受到滲流破壞;第四是壩體本身結構問題出現裂縫等;最後,就是管理水平、事故應急措施不足等。

為便於瞭解尾礦庫的執行情況,加強對尾礦庫的管理,大部分國家都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尾礦庫資料庫系統。我國也由原國家安監局、發改委、原國土資源部、原國家環保總局等聯合進行了尾礦庫的基本普查,並建立起基本的尾礦資料庫。但是這個資料庫中還有很多內容並不完整,需要繼續完善。

編輯:邢翰韌

更多精彩,請關注中國環境APP

長按識別二維碼下載↓↓↓

版權宣告

中國環境報社旗下媒體包括中國環境報、《環境經濟》雜誌、中國環境APP、中國環境網、中國環境微信、中國環境微博等。為維護自身版權利益,制止非法轉載行為,特此鄭重宣告如下:

1、任何媒體機構及營利性組織,凡在網際網路、移動客戶端、微信和微博等公開傳播平臺上使用中國環境報社所屬版權的新聞作品,須事先取得中國環境報社的書面授權後,方可在授權範圍內使用和轉載,且必須為作者署名,並註明來源,同時按有關國際公約和我國法律的有關規定向中國環境報社支付版權費用。

2、任何媒體機構及營利性組織,未經書面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中國環境報社所屬版權的新聞作品。對於侵權行為,中國環境報社將予以警告。

3、對於警告無效者,中國環境報社將採取包括但不限於公開譴責、向國家版權行政主管部門舉報、向人民法院提起侵權訴訟等多種措施以維護著作權人的合法權益。屆時產生的一切後果由侵權人承擔。

4、對於各類非法轉載行為,歡迎讀者舉報。

原標題:《如何阻止下一座尾礦壩的悲劇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