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蘭考泡桐:防沙樹也是致富樹

2022-01-25由 金臺資訊 發表于 林業

泡桐的拼音怎麼寫的拼音

蘭考泡桐:防沙樹也是致富樹

張中利 攝

“這是縣裡5號國儲林,也是致富林。”上縣城東環路,走國道蘭曹線,見兩側泡桐鬱鬱蔥蔥,蘭考縣幹部李宇翔說。

泡桐是樂器重要原材料。蘭考縣民族樂器產量約佔全國的30%,其中桐木音板市場佔95%,年產古箏、古琴、琵琶、阮等70萬臺(把),樂器配件100萬套,產值約20億元。

發展樂器產業,蘭考有啥淵源?

“實際上,蘭考從焦書記開始才種泡桐。之後大多做成風箱,沒有做過樂器!”河南中州民族樂器有限公司總經理代勝民坦言,用泡桐製作樂器,是代士永等第一代製作人追求,後來縣裡不斷扶持,產業才逐漸壯大。“也許是焦書記的冥冥之意,讓我們秉承開創精神,一直走到今天。”

代士永是代勝民的父親,也是蘭考引進樂器製作的第一人。1978年,上海樂器製作商偶然發現,燒鍋爐用的風箱材質良好,是上好制琴桐木。經打聽,他們開始從蘭考購買泡桐原木,後改成只要板材。代士永當時是一名做風箱、傢俱的木匠,感覺制琴“上檔次”,他打起了“把技術引回蘭考”的主意。

1988年,多次上門拜訪名師,傾盡所有購買材料,代士永用真誠回答老師要求。最終,他感動上海有名制琴師張留根,以兩萬元的天價酬勞,將張師傅請回了家。從此,代表焦裕祿精神的泡桐,與代表繼承焦裕祿幹勁的樂器產業,在蘭考大地深深紮下了根。

時間的流轉,寫下了動人的故事。焦裕祿不會想到,當初防風治沙而栽下的泡桐樹,會成為蘭考堌陽鎮徐場村發展的“綠色銀行”。

如今的徐場村,沒人願意閒聊,“家家戶戶都在忙生產。” 村裡村外,也種滿泡桐。為抗鹽鹼、治風沙,當年焦裕祿帶領蘭考人民大量種植泡桐。幾經迭代,泡桐樹不僅改變了蘭考歷史,更改變著徐場村人的命運。“當年防風固沙生綠,如今脫貧致富奔小康。”

徐場村一座民宅大院裡,幾名工人正在專心製作古琴。他們分工明確、技術嫻熟,有的在切割木材,有的在打磨半成品琴身,有的在調音。

這是村民徐排行開辦的木子韻古琴坊。從2006年起,徐排行邀請幾位親戚鄰里一起在家做民族樂器。他們專門手工製作古琴,光打磨琴身這道工序就要反覆做8遍。做好一把琴需要花費5至6個月的時間,一年能生產大約500張古琴。

下午5點,如同往常,物流快遞車停靠在村口廣場。一個下午,上千把古箏透過快遞運往四面八方。85萬人口的蘭考,目前全縣註冊的古琴生產企業有187家。此外,還有超過200家網店,透過以“農村淘寶”為代表的阿里巴巴線上平臺,源源不斷銷售著古琴、古箏。

代勝民從小在徐場村長大。他清楚記得,代士永的第一個制琴廠,就建在堌陽鎮。

1988年,靠著焦裕祿書記帶領種下的泡桐,藉助張留根的高超技藝,代士永帶著成立十多人組成的“堌陽鎮福利樂器廠”。一開始廠裡缺水沒電,半年才能製作出十幾把琴,但代士永沒有放棄,反而不斷磨練技藝。1993年,透過張留根之前客戶,廠裡和臺商合資,成立了開封市中州樂器有限公司,逐漸走上規模化發展道路。

一家發財,全村跟風。制琴技術在徐場村慢慢擴散開來。村民們發揮聰明才智,苦幹巧幹,讓村裡制琴名氣越來越響。2005年,代士永病危前,將家裡產業交給了代勝民。繼承父親遺願,代勝民不斷在市場和技藝上取得突破,成為行業的佼佼者。

2012年,蘭考縣成立工業區,代勝民響應號召,將大部分廠區搬到縣裡。“交通便利了,廠房規範了,眼界也更開闊了。”在代勝民的操持下,中州民族樂器廠漸漸從年產值1000多萬,發展至4000多萬,廠裡作品不僅成為業界名牌,更成為縣裡扶貧攻堅主力企業。

2017年3月,蘭考縣在全國率先脫貧摘帽。作為縣裡扶貧主要產業,蘭考縣每年用於制琴的泡桐達近百萬棵,這讓代勝民感慨萬千,“泡桐樹就是俺蘭考的金山銀山啊,未來制琴產業,咱還要回歸綠色,實現綠色發展。”

如何綠色發展?立足工業區優勢,代勝民第一個建立“油漆車間”,併購置治汙排汙裝置,讓生產完全符合國家環保標準。此外,他還不斷追求產業鏈上下游合作,“我要求供貨商精益求精,做出最高水平古琴。”代勝民說,公司工人雖然略有減少,但產值穩定在4000多萬,“附加值提高了,泡桐價值更高。我們要從農民轉變成制琴大工匠,世世代代感恩泡桐的餘蔭。” (時巖)

蘭考泡桐:防沙樹也是致富樹

蘭考泡桐:防沙樹也是致富樹

蘭考泡桐:防沙樹也是致富樹

蘭考泡桐:防沙樹也是致富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