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懷仁集王書聖教序》講義

2022-01-19由 張善軍書法 發表于 林業

集部首是什麼

大家晚上好,休息了一陣子,作為咱們的假期,非常想念大家,今天開始我們進入行書階段。

行書對於我們現在群裡的每一位朋友來講都是至關重要的,無論是以前你寫過還是沒寫過,甚至於從某種角度講,有些朋友是沒寫過毛筆字,但是初學以行書入手也未嘗不是一種非常好的學習方法,為什麼這麼說呢?首先行書比較像我們日常的手寫連筆字,所謂的“連筆字”,就是把楷書寫的相對快一些,筆畫之間有一些連帶的關係,這個可以叫做行書,或者稱其為比較低階的、自我意識成分佔比較大的行書。

大家先看一下這段影片,這是某位群友近期在朋友圈推送的《集字聖教序》、《書譜》、《十七帖》等等的臨寫影片。我因為太忙,沒有時間針對每個人的問題在朋友圈互動。

大家應該都看了吧,行書對於我們,我剛才有一句話至關重要,“打通行草”,對於每個學書者來講是極為重要的一點,如果只會寫一種隸書,或者是隻會寫一種楷書,或者是隻會寫一種小篆、大篆,如果沒有行書乃至草書,永遠是存在短板,而且行草是書法的最高境界,這點大家一定要知道,但是學習行草並不多難。

大家千萬不要有畏難的情緒,我說行草是書法的最高境界,哎呀!這一上來學的是行草書,是不是有欲速不達?大家千萬不要有這種擔憂,很多人在楷書上下工夫比較多,但就是因為一筆一劃地寫楷書,養成了一種沒有節奏感和感情的書寫習慣,所以造成了現在的行書不連帶,缺乏節奏感和意趣。

行書,顧名思義,是行走的動態較強的字型,所以說一定要把它的神采,透過我們的書寫進行表現,而決不是說照著字帖一筆一劃的照著畫,這是第一點,也是現在絕大部分人存在的問題,但是又不排除第二個問題,就是龍飛鳳舞,過度隨意,這樣又把一些細節和頓挫寫丟了。當然我在後面草書階段的時候,會教大家一些圓轉流暢的一些筆法,以規避一些圭角,使書寫更加迅捷流暢,更具感染力和書寫性,書寫性對於行草書極為重要,因為它是屬於古人的一種日常的、傳遞資訊和情感的形式,它跟楷書的性質不是特別的一樣,因為楷書,相對於行草書,其傳情達意不那麼充分,譬如一些寫經、碑記等等,非常靜謐溫和,書寫節奏相對比較慢,而行書呢,基本上是日一種日常應用的比較常見的字型,也是文人,乃至官員的常用字型。像寒食帖,蘭亭序,祭侄稿等等這些傳世的經典,都是一種即興有感而發,而絕不是為了創作而創作的,但是,這種不經意當中的真情流露,才誕生了曠世傑作,這是我要說的第二點,最忌照貓畫虎。

第三,就是關於執筆問題,現在就是建明的執筆壓太死,大家可以看到影片中筆桿幾乎就沒有任何的搖曳,自始至終是靜態的,沒有起伏和擺動,而且是手指尖掐著毛筆,用筆的力量很小,沒有充分的去釋放毛筆的彈性。而是筆尖很精細地在紙面兒上進行類似於精雕的動作,這與硬筆書法的書寫方法有些像,但是如果說對硬筆書法有所瞭解的話,不要小看一個細細的金屬尖,實際上手上的小肌肉動作能爆發力極大。在我十五六歲的時候,全國各地雨後春筍般的流行硬筆書法,很多同學買來了硬筆字貼,讓我教他們寫硬筆,實際上我是沒有接受過任何硬筆書法培訓的。而且前輩老先生對硬筆書法是不屑一顧的,他們根本就沒有把硬筆視為書法。其實老先生的認知是對的,有很多沒見過的朋友,總是鼓勵我在各種平臺推出一些硬筆書法的影片,那樣吸粉極快,收益也比毛筆書法大得多,雖是善意,但都被我婉拒了。因為鋼筆尖接觸紙面面積更小,而且材料是金屬的,既然要表現出毛筆書法的特點,就要靠非常強烈而且比較精細的力量來表現。

老恩師們用鋼筆寫出來的字極為飄灑俊秀,而且都是字貼上的樣子,而且非常流暢,也就是說,只要是毛筆寫好了的人,硬筆絕不會差。

我找出來王羲之的一本帖,隨便翻開一頁,給大家簡單地示範一下,大家先看一下就是我臨寫的節奏和用筆的狀態。

大家拿出來兩三分鐘,先拿著毛筆試一試,字徑寫到四五公分就可以,初學不要寫太大,但切忌太小。

我再強調一遍,行草書,對於大家來講是短板,所以說必須要練好行草書,建議大家今天跟著影片同步練,寧可速度慢一些,也必須在短期內把基礎打牢,實際與我們日常的自由書寫,非常相近的,但是既然稱書法為法,那麼就意味著一定要有它的規矩法度,也就是說,只要是我們臨古人臨得多了,就會慢慢的用古人的書寫方法去替代自己的書寫習慣。時間久了,把古人的東西融會貫通,成為自己的書寫習慣,是一種替換法,古人的東西越多,我們的自我就會越少。

透過執筆的誤區,就引申出來這麼一個話題。目的是為了讓大家有一個正確的執筆和運筆方法。筆法,對於寫好任何字型都至關重要,希望大家透過前面的這些影片,對自己的不良書寫習慣會有所警戒和矯正。

為大家錄製了這麼多的影片,目的就是為了讓大家在剛剛接觸行草書的時候就一個正確的方法,否則的話天天照著字貼描啊畫啊,達不到真正學習的目的。

現在回到主題,就是關於《集字聖教序》。唐太宗奉王羲之為書聖,在民間各地蒐羅王羲之作品。玄奘法師取經回來之後,對經文進行翻譯,唐太宗為此撰寫了聖教序,這是對玄奘法師的高度讚賞,也是對佛法傳入中國這一盛舉的讚歎。當時由兩個人來完成這部曠世經典,一位是褚遂良,也就是西安大雁塔下雁塔聖教序兩塊石碑,另一部行書,由懷仁法師完成,這位法師雖是出家人,但也是一位傑出的書法家,不懂書法的人是不可能搞出這部經典的。

唐代宗教興盛,皇帝信奉佛教。貞觀之治,玄奘法師用了17年去印度取經,足以見證玄奘法師的虔誠,回到長安以後,他翻譯了經、律、論,也就是佛教的三藏要籍,一共是600多部,工程可謂浩大。由皇帝賜序。

三藏聖教序,涉及到一個難題,什麼問題?王羲之是魏晉時期的人,他不可能知道後世會有這麼一個以他的名義的作品,所以聖教序中某些字,可能王羲之沒寫過,那怎麼辦?這個任務就由懷仁法師來代筆,這是其一。第二是素材字型不完全統一。王羲之的字型非常多。除楷書孝女曹娥、黃庭經之外,他的章草和今草、行書都非常的傑出,他的一些作品是章草介乎於隸書和行草之間的風格。這是《豹奴帖》,和現在我們常見的行草書有很大的差異,尤其捺的特點,像隸書。後世學章草的也非常的多,像史游、陸機、索靖、崔瑗、皇象、張芝、鄭誦先、王遽常、沙孟海等等。章草的特點就是古雅,它介乎於隸書和草書之間,獨立成行,草法不是這麼明顯,字形更扁,這也可以作為一個獨立的一個門類進行學習,現在寫章草出名的大家很少。

古人經典,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只是因為我們的書法知識過度單薄,所以說,我們一定要多看一些這方面的典籍、著作,要知道某些代表名家有什麼代表之作。

所以說王羲之的字型這麼豐富,那麼怎樣把王羲之的這些字應用到一篇作品中?這個難度可想而知,就像我們日常創作,比如從書法字典當中選一些自己用得上的字,但未必是一個人寫的,或者是一個人寫的,但是在不同的時代,這些字的變化實在是太大了,風格迥異。怎樣將這些字有機地結合到一起,使作品不突兀,整體和諧,對於懷仁法師是一種巨大的考驗。幾乎每個字結束,往往會有一個與下一個字相貫通的牽絲,但是方向會因為下一個字或大或小或偏左,或偏右或居中而影響到牽絲的方向。再有就是字號大小的變化,王羲之能流傳到唐代的作品可以說是比較多的,但到現在為止,是沒有一件王羲之的真跡的。當時沒有科技手段,像現在可以掃描,拍照,影印,曬圖等等,懷仁法師只能依賴臨摹、雙鉤、投影等等一些手段來完成字徑大小的比例變化而不失真。比如 “贏”,在原作中很大,但是放到集字聖教序當中,比例就失衡了,所以說就要對它進行相應的縮小,有些字可能寫得比較小,那麼會相應地放大。再一個難度是什麼呢?就是與宗教相關的作品,某些字重複率高,除懷仁法師親自來寫之外,第二種方法是什麼是“拼裝”。就是用偏旁部首或者是筆畫、零件,進行一個字的重新組合。行書的組合難度更大,因為楷書固然有一些程式化的東西,便於組合。集字聖教序當中,這種拼合的字也是比較多的。這項工程,以懷仁法師率領的團隊,耗時26年左右,可以說是半生的時間都消耗的這麼一個偉大而巨大的工程,我們稱其為偉大,毫不誇張。

可以說集字聖教序比褚遂良寫的雁塔聖教序知名度要大很多,尤其對於後世學習二王書法的人來講,這一部傑作是不可逾越的,沒有一個寫行書的人會跳過集字聖教序,他既便於初學,而且可以終身陪伴我們。也就是說,我們每一次臨寫集字聖教序都會有不同的心得體會,都會有不同的收穫,每隨著自己的提高,每回到這個帖的臨寫,都會給自己帶來很多以前沒有過的啟發,所以說這個貼我們一定要不斷的反覆的深入去學。而不是非常淺白低一帶而過,實際上後邊我們即將學習的《書譜》、《自敘帖》以及草法等等,都是以此為基礎的。聖教序不能放下,尤其新進群的朋友,《集字聖教序》是一個開篇,大家放心去寫,沒有任何問題,只要把字寫的韻味、靈動、生命力、跳躍感、激情、節奏、速度、韻律寫出來就夠了。

今天上午我去看望我的書法啟蒙老恩師,今年98歲高齡的寧書綸先生,老人於行書和楷書的造詣是非常高的。我說今晚行書要開課啦,老人家說一定要跟大家講,一定要寫好聖教序,反覆強調,一定要注意一個“連”字。剛才我前面說了這麼多,聖教序是什麼?如果按老百姓的說法就叫“連筆字”,所以說這個“連”字對於我們來講,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字帖上很多地方並不連,有兩個原因,第一個原因是他那個時代造成的,大家都知道,唐代最發達、最成功、最高峰的是楷書。唐楷背後是另一座更高的高峰-魏晉。唐楷很高,但是如果我們把我們現在的腳尖掂起來,爬到這個房頂上,或者爬到雲端,去遠眺的話,才知道唐楷後面的魏晉才書法的最高峰,我們不要因為唐楷的高而忘掉它背後那座更高大的山峰,只不過一葉障目或者因為唐楷的高度掩蓋了魏晉的高度。

《懷仁集王書聖教序》講義

寧書綸先生

《懷仁集王書聖教序》講義

2015年為筆者題寫展名

唐楷的高度發達與唐代時期人們對於楷書的書寫定式,而造成了行書比較弱,大家發現沒有?唐代真正的行書大家可以說是寥寥無幾。到底有哪些人行草書比較成功,我認為有兩個人,第一是顏真卿,只是歷史原因被後世忽略了。再一個就是李邕。李北海實際上是楷書家,但是他結合了二王書風,把行書的一些筆法和書寫性帶到了楷書當中,所以說後世對李北海評價也非常高,後人就有“北海如象”的評價。當然此時又出了張旭、張芝等等草書大家,唐代有兩個傑出,第一是楷書的傑出,第二是大草的傑出。還有一位不要忽略的人物,孫過庭,他的書譜從理論到書法也是雙傑的。但是唐代書法的主流是什麼?大家一定要知道它的主流是楷書。自上而下,如碑記、寫經等等。魏晉時期就不一樣,魏晉時期崇道,因為道教是中國本土宗教,崇道抑佛。但是唐代,是佛教史上的一個鼎盛時期。集字的行書會極大地受到楷書的影響,也就是所謂的楷化,把很多牽絲弱化了,為什麼集字聖教序有很多字像楷書就是此原因。

第二個原因是緣於碑刻,書丹刻到石頭上,也會變異。拿《蘭亭序》舉個例子,在唐代有很多的刻版。皇帝身邊幾乎所有的書法家大臣,馮承素、趙模、歐陽詢,虞世南、褚學良,這些名家都臨過。清代有名的“蘭亭八柱”,等等流傳下來,但凡是拓本,細節方面都與墨跡有較大的區別。

小周去過西安大雁塔,沒看石碑紙面遮蓋的文字。但日本的二玄社,出版過一套《雁塔聖教序》的字貼。日本人用高畫質晰的照相機把碑石上所有的單字全部高畫質拍攝,然後再和拓片進行比對,大家就能發現拓片是丟分的,我把照片發給大家看一下,細節幾乎都丟了。

大家要多多關注我的公眾號,裡面的影片要反覆揣摩,並不是說讓大家照著我的樣子去臨。

我給大家講一個特別令人感動的事吧。寧老今年98歲了,老人家年輕的時候,經常別人家裡去借閱一些碑帖善本。比如《書譜》、《集字聖教序》、《十七帖》等等,所謂“書非借不能讀也”,先生會用硫酸紙把借來的字貼,蒙到字帖上,小心翼翼的用筆把字雙勾描下來,每一個飛白,每一個斑駁的小點兒都很到位,精準。然後將原字帖完璧歸趙,老爺子的這些雙鉤本非常珍貴,都是親手裝訂成冊,然後裝上封皮,我們都見過,這種刻苦的精神更令人感動。一本《書譜》要臨到100遍。

下面就開始進入《集字聖教序》的基本筆畫環節,咱還是推送影片……

回想上午老爺子說的那些話,就是說,大家都是半路出家,很少有太深的基本功,所以說寫好行書,特別的重要,因為行書書寫速度相對比較快,更容易抒發情感,展現才情。近期大家不要輕易在朋友圈展現自己的日課,因為太容易捉襟見肘,貽笑大方。所謂“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待到可以拿出來展現的時候,就會博取大家的關注和讚賞。這也是為什麼我幾十年不參加展覽的原因,老爺子說的所有的話對我影響太大了,我也把這些話傳遞給大家,就是不要稍微有一些小的成績就沾沾自喜,離真正的書法殿堂差的實在是太遠。

《懷仁集王書聖教序》講義

1

《懷仁集王書聖教序》講義

2

《懷仁集王書聖教序》講義

3

《懷仁集王書聖教序》講義

4

《懷仁集王書聖教序》講義

5

《懷仁集王書聖教序》講義

6

《懷仁集王書聖教序》講義

7

《懷仁集王書聖教序》講義

8

《懷仁集王書聖教序》講義

9

《懷仁集王書聖教序》講義

10

《懷仁集王書聖教序》講義

11

《懷仁集王書聖教序》講義

12

《懷仁集王書聖教序》講義

13

《懷仁集王書聖教序》講義

14

《懷仁集王書聖教序》講義

15

《懷仁集王書聖教序》講義

16

《懷仁集王書聖教序》講義

17

《懷仁集王書聖教序》講義

18

《懷仁集王書聖教序》講義

19

《懷仁集王書聖教序》講義

20

《懷仁集王書聖教序》講義

21

《懷仁集王書聖教序》講義

22

《懷仁集王書聖教序》講義

23

《懷仁集王書聖教序》講義

24

《懷仁集王書聖教序》講義

25

《懷仁集王書聖教序》講義

26

《懷仁集王書聖教序》講義

27

《懷仁集王書聖教序》講義

28

《懷仁集王書聖教序》講義

29

《懷仁集王書聖教序》講義

30

《懷仁集王書聖教序》講義

張善軍臨《集字聖教序》長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