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杭州境內第一次拍到“一丘之貉”裡的貉

2022-01-15由 杭州網 發表于 林業

貉讀什麼音

杭州境內第一次拍到“一丘之貉”裡的貉

“這是杭州歷史上第一次拍到‘貉’,我們特別激動!”昨天,小沈電話裡興奮地告訴我。

小沈,27歲,出生長大都在杭州,大學讀的是北京師範大學環境科學專業,後來又去美國康奈爾大學攻下環境工程專業碩士,學成回國,現任職於杭州一家金融公司。工作和所學沒什麼關係,但研究野生環境一直是她的興趣,尤其喜愛觀鳥。業餘時間,她加入了一個叫“杭州原鄉野地生態保護與研究中心”的民間組織。上個月,他們在良渚東明山上,安置了10臺紅外相機。前幾天去回收相機,意外地發現了“貉”。

根據相機上的資料,拍到的時間是10月29日晚上11點多,位置在東明山南山腰,海拔大約30米。

影片上它出現了不到一分鐘,低著頭,這邊聞聞,那邊嗅嗅,應該是在尋找食物。從體形看,是一隻成年貉,肚子圓滾滾,估計這一帶食物充足。

“它會在秋天找尋大量食物,一直吃到體重比原來重一半才肯罷休,然後進入冬眠。”小沈說,貉其實可以和人近距離共存,在南京和上海的市區公園都出現過,杭州境內肯定有,不過以前都是目擊,這是第一次留下影像資料。

這個民間組織今年6月組建,由10個愛好自然的八零九零後年輕人組成,有浙江自然博物館研究員、浙江野鳥會秘書長、省森林資源監測中心調查員、鳥類和靈長類動物研究人員、自然攝影師……大家平日各忙工作,週末聚在一起搞喜歡的生態科考。

6月的一天,機構承接的餘杭某個專案接近尾聲,10個人在飯店聚餐,隊員趙超提議,既然大家都各懷專業特長,是不是成立一個民間生態保護組織,一起做些事情?眾人紛紛贊同,都覺得很有意義。

組織成立後,先買了第一批裝置:20臺用來抓拍野生動物的紅外相機,還有無人機、老鼠籠等。資金來自眾籌,每人出了2000元,後來一家公司聽說後十分讚賞,資助了10萬元。

他們接到的第二個專案,是受良渚街道委託,調查東明山的生物特別是野生動物。

10月18日是個星期天,小沈和兩名男隊員一起,花了幾乎一整天,吭哧吭哧爬上東明山,安放紅外相機。小沈說,選擇安放點,蠻有專業難度的。

“像空曠的竹林就不太適合,很可能拍不到,所以要選擇林間的空地、茂密的灌叢,發現獸道更好——這些都需要專業知識和經驗。”

紅外相機有GPS定位,和手機軟體相連,不用擔心找不到。每個相機有8顆電池,平時都是待機狀態,一旦有動物闖進視野,動物體溫觸發紅外線,相機開始工作,拍下影片。一臺相機電池可以用兩三個月,每個月小沈他們都會上山看看。

11月8日一早,小沈和男隊員陳奕寧一起上山,採集相機拍到的畫面。

“我當時看到一個毛茸茸的動物,一下子叫起來,哇,這個很像貉啊!陳奕寧對脊椎動物比較瞭解,當場就判斷,這就是貉。”

陳奕寧,英國埃克賽特大學生物多樣性與保護碩士、浙江自然博物館科教人員、省森林資源監測中心調查員。

小沈說,回去後,兩人透過圖鑑,再次確定了他們的判斷。

這一次除了拍到貉,還發現了豬獾、華南兔、鼬獾等野生保護動物。

“生物多樣性也證明了東明山的生態環境越來越好。要知道,20年前這裡還是一座礦山,經過這些年的復耕還林,才有現在的成果。”

“其實我們拍到看到的,只是一部分,還有很多物種存在著,只不過我們還沒有發現。我們成立這個組織,就是想採取科學的方式,更好地保護這些小動物,保護家鄉的生態,對它們尊重和保護,也是對我們自己的尊重和保護。”小沈說。

在對東明山做物種多樣性調查之前,他們先在黃湖鎮青山村安裝紅外相機,拍到了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長嘴劍鴴、鳳頭鷹、普通等,還有省級保護動物黑領噪鶥、黃腹鼬、豬獾等等。

杭州境內第一次拍到“一丘之貉”裡的貉

2019年7月3日,紅外相機在浙江安吉抓拍到一對母子野生貉。

一丘之貉

貉(音同合),犬科,長得像浣熊也像狗,體形在二者之間,在平原、丘陵、山地、草原、河川、溪流棲息,白天窩在洞裡,晚上出來覓食。性情溫馴,膽小怕人,一般沒攻擊性,叫聲低沉,善攀爬游泳,食性雜,捕食小鳥、魚、蛙、蛇、蝦、蟹、昆蟲等小動物,也吃漿果、真菌、根莖等植物。

成語,意為同一山丘上的貉,比喻彼此同樣低劣,並無差異。

這個成語出自《漢書·楊惲傳》,原文是“古與今,如一丘之貉。”

漢朝名人楊惲,果敢正直,當他聽說匈奴首領單于被殺後感慨:自古以來,各朝各代的君王都喜歡棄忠臣不用,偏信小人讒言,他們就像同一個山丘裡的貉,沒有什麼差別。後來這句話被人報告給漢宣帝,龍顏震怒,革了楊惲的官職。

成語“一丘之貉”,往往用來形容反面事物,含有不屑和譏誚口吻。例句:一丘之貉,哪有一個好人?

(都市快報 記者 朱家豪 影片截圖均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