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重陽登高覽勝,賞菊辭青

2022-01-13由 人民資訊 發表于 林業

重陽樹木長什麼樣子

「本文來源:四川日報」

□李建中

歲歲重陽,今又重陽。

重陽節,又稱重九節、登高節等,節期在每年農曆的九月初九,是我國曆史悠久的傳統節日,今年的重陽節在10月14日。

古人認為:偶數為陰,奇數為陽,“九月”“九日”兩個陽數相重,故曰“重陽節”;因日與月皆逢“九”,又稱“重九節”;古時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祈壽等習俗,所以又稱“登高節”;傳承至今,融入了敬老等文化內涵,成了名副其實的“敬老節”。

傳統節日與二十四節氣是一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關係,清明、夏至、冬至等節氣同時又是節日,它們都是古人在對自然和天文長期觀察總結的基礎上形成的,其習俗活動往往與該時節的物候、氣候等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重陽節通常處於寒露和霜降之間,其主要物候特徵是:百鳥飛走昆蟲躲藏,數木落葉青草變黃,百花凋謝菊花獨放;標誌性的景色是:碧雲天,黃葉地;最適宜的活動是:登高覽勝,賞菊辭青。

1 重陽源流:

祭天敬老,應時為節

重陽節源遠流長,起源於古代的星辰崇拜和祭祖活動,是由上古時秋收後舉行的祭天祭祖及慶祝豐收的活動演變而來。

在《呂氏春秋·季秋紀》中,便記載了古人在九月農作物收割後舉行祭天祭祖活動的習俗。在這個活動中,作為人們把握時序重要參照的“大火”星以及為人們積累下寶貴生產經驗的祖先,成為感恩和祭祀的物件。這就是重陽節的起源。

但在最初,這個慶祝和祭祀的活動沒有確定的日子,所以也不會叫“重陽節”。後來,當這個活動與傳統文化中的陰陽術數觀念相結合後,這個節日的時間才固定在了每年農曆的九月初九。“九”是最大的陽數,九月已有一個時間不固定的祭祀節日,那把它固定在初九不是更好嗎?月與日皆逢“九”,實在是大吉大利。

百善孝為先,孝道是中國古代社會的基本道德規範,其含義非常豐富。對廣大民眾而言,孝道主要指孝敬父母、尊老敬老、關愛老人。在最初的祭天祭祖活動中,便有專門向健在老人單獨分發糧食和飲食的儀式,以示孝敬,不忘根本。

在古代,重陽節雖一直沒有誕生出“敬老”這個主題,但節日的每一項習俗活動都與尊老敬老密切有關。在民俗觀念中,“九”與“久”諧音,含有“久長”“久遠”之意;“九”又是所有數字中的最大數,“九月初九”含有“長長久久”“天長地久”的隱喻,寄託著人們對老人健康長壽的祝福。與此同時,“九”作為最大的陽數,又包含著由盛轉衰的寓意。因此,重陽節的主要民俗活動登高避災、喝菊花茶、飲菊花酒、插佩茱萸、吃重陽糕等,無不與辟邪強身、去病祈壽相關。人們相信:重陽節這天只要參與了這些民俗活動,老人們就能達到祈壽延年的目的。“九”之後又回到“一”這個起點,一元復始,永珍更新,對老人來說,便是返老還童,得到重生了。

重陽節的民俗活動普及於西漢,“重陽節”的名稱始見於三國時期。至魏晉時,節日氣氛漸濃,出現了賞菊、飲酒等習俗。到唐代,重陽節被列為國家認定的節日,盛行開來。宋代,重陽節非常熱鬧,《東京夢華錄》裡記載了節日的盛況。明代,重陽節這一天,皇帝要親自到萬壽山登高覽勝。清代,各地過重陽節的習俗豐富多彩,北京有將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驅兇納吉”的習俗。

當傳統的孝道文化與重陽節祈壽延年的民俗活動聯絡和融合在一起後,尊老敬老的重陽文化主題內涵便呼之欲出了。1989年,農曆九月初九被定為“敬老節”,至此,重陽節尊老敬老、養老助老的主題內涵經過幾千年的孕育,終於誕生了。2012年透過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規定每年農曆九月初九為老年節。

2 重陽物候:

鳥走葉落,菊黃楓紅

重陽時節,許多地區露水已寒,冰霜將降,氣溫逐漸降低。在日照減少、天氣轉涼的同時,雀鳥昆蟲也走的走、睡的睡了。此時有一個典型的物候特徵,就是最後一批鴻雁從北方飛來,向南方趕去,這在“寒露三候”裡被稱為“鴻雁來賓”。在南方的越冬目的地,鴻雁以仲秋時先到達者為主,季秋時後到達者為賓。重陽時節,仰望高空中南飛的雁群,容易引發人們的思鄉、思親之情。唐代盧照鄰在《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中有“他鄉共酌金花酒,萬里同悲鴻雁天”之句,說的是在異鄉共同喝著菊花酒,看見離鄉的鴻雁飛在天上,離家萬里之人禁不住一同悲傷。王勃在《蜀中九日》中說:“人情已厭南中苦,鴻雁那從北地來。”感慨自己已經厭倦了客居南方的愁苦,想北歸卻不得,此時鴻雁為何還要從北方飛來呀?

大雁飛走了,寒蟬噤聲了,好多昆蟲都躲進洞裡了,多數花兒凋謝了,青草開始變黃了,樹葉在秋風中簌簌地掉落了。面對此時漸漸蕭疏殘敗的景物,杜甫發出了“無邊落木蕭蕭下”的感慨,蘇軾則生出了“露寒煙冷蒹葭老”的秋愁。

那麼,重陽真的是一段走向衰老的時光嗎?當然不是!此時菊花開得正豔,楓葉正被秋風染紅,一天紅過一天的柿子正到採摘之時,甘蔗正向著更甜的目標邁進,螃蟹長得最是肥美。關漢卿在《沉醉東風·重九》中禁不住說:“題紅葉清流御溝,賞黃花人醉歌樓。”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草木皆華於陽,獨菊華於陰。”重陽時節,百花凋謝,唯獨菊花開得正當濃時。《禮記》中有“季秋之月,菊有黃華”的記載,菊花九月開,以至於不少人甚至把農曆九月稱為“菊月”。多數菊花都是黃色的,“滿城盡帶黃金甲”,說的便是重陽時的菊花之盛。菊花與梅、蘭、竹合稱為“花中四君子”,遍佈中國各地,北京、太原、蕪湖、中山等城市將其選為市花。

紅葉,是楓樹類觀賞樹木的樹葉,全國各地都有。這些樹葉在秋天會變紅的原因,主要是葉片中的紅色素增多和綠色素減少,紅色蓋過了綠色造成的。楓樹等的葉片中含有大量的葉綠素和花青素等紅色素,深秋時節,隨著氣溫的下降和白晝時間變短,葉綠素被大量分解掉,淹沒在樹葉裡的花青素等會顯露出來,葉子就變紅了。重陽時節,早一步降溫的北方地區,樹葉陸續被秋風染紅,放眼望去,一簇簇、一片片的紅色,成為此時顯著的物候特徵。

除此之外,海鮮市場擺滿拴著草繩的螃蟹,山坡上開滿小黃花的茱萸,也是重陽時節的重要物候特徵。

3 重陽民俗:

登高辭青,飲宴敬老

重陽節的民俗活動在不同時代和不同地區雖不盡相同,卻基本都是圍繞著節日敬老祈壽的文化內涵和這一時節的物候特點展開的。

登高覽勝是重陽節最重要的民俗活動,以致重陽節又稱“登高節”。登高的地點沒有一定,可以是高山,也可以是高樓或高臺。關於登高習俗的起源,傳說是為了躲避災禍。為什麼登高可以避免災禍呢?古人以高處為陽、低處為陰,明處為陽、暗處為陰;登到高處望遠,可以避陰氣順陽氣。按今天的科學分析,秋高氣爽時節登高而望,極目遠眺,確實是一項有益身心的戶外運動,可以起到強身健體、去病延年的作用。以北京為例,重陽節登高習俗歷來很盛,景山公園、八大處、香山等都是人們登高的好地方。

郊遊辭青 所謂辭青,就是辭別青色的山川原野。重陽節“辭青”,與陽春三月的“踏青”習俗遙相呼應。重陽之後,草木開始凋零,人們懷著不捨的心情和對來年的期盼,結伴走向郊外,向漸漸褪去青色的山川原野告別。古人將上巳和重陽作為對應的春秋大節,三月上巳節是人們在走過漫長寒冬後走出戶外春遊的節日,九月重陽節是人們在秋寒到來前走出戶外秋遊的節日。

賞菊和飲菊花酒 賞菊、採菊、食菊、佩菊、飲菊花酒,是重陽節的重要習俗。重陽賞菊的習俗由來已久,晉代陶淵明的名句“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至今廣為傳播。當今中國諸多城市,每年都要在重陽前後舉辦菊花會、菊展等賞菊活動。菊花還有食用價值和藥用價值,古人把菊花酒視為重陽必飲的“吉祥酒”,認為它具有去災祈福的作用,能令人長壽。現代醫學證明,菊花茶和菊花酒具有明目醒腦等作用。

插佩茱萸 茱萸是一種帶香植物,開小黃花,分佈於中國大部分地區,具有驅寒驅毒、延年益壽的功效。茱萸正好在重陽時節成熟,於是當仁不讓地成為了節日的重要角色,被古人稱作“辟邪翁”。重陽節這一天,各地有看茱萸、嗅茱萸、插茱萸、佩茱萸、飲茱萸酒等習俗。關於這個習俗,歷代文獻典籍和方誌中多有記載,文人墨客也多有吟詠,其中最著名的當屬王維的“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賞紅葉 杜牧“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的詩句,說的正是重陽時節的美景。楓葉是被“霜”打紅的,是被秋風染紅的。北方的霜比南方來得早,高山的霜比平原來得早,重陽時北方和高山地區,可觀賞到大面積的紅葉了。重陽時節到香山賞紅葉,早已成為北京人的傳統習慣。

吃重陽糕 重陽糕是重陽節的傳統節令食品,因在重陽節食用而得名,如今主要流行於江浙滬地區。重陽節吃糕的習俗由來已久,早在漢代便已出現,當時稱為“餌”。後代多種文獻中,都有重陽節吃糕習俗的記載。因“糕”與“高”同音,賦予了“重陽糕”吉祥的象徵意義:吃糕登高,百事皆高。

宴飲祝壽 在重陽節形成初期的慶祝豐收活動中,便包含著宴飲的內容。過去,擺敬老宴、飲宴祈壽風俗在許多地方流行。在《成都通覽》裡,便記載了清末成都人“九月初九日,重陽登高,到望江樓或城內之鼓樓蒸酒”的宴飲習俗。如今,每年重陽節,各地都要開展敬老愛老活動,組織和幫助老人們出遊登山、聚餐賞菊,祝福他們健康長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