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今年鹽鹼地上野大豆小面積豐收了,但實現產業化仍任重道遠

2022-01-06由 農科前沿 發表于 林業

馬黃是什麼蟲

野大豆(

Glycine soja Sieb。EtZucc

),又名馬料豆、烏豆、鹿藿、餓馬黃等,是豆科蝶形花亞科,菜豆族,大豆屬,一年生纏繞草本,被認為是栽培大豆的近緣野生種,是我國的國家二級保護植物,具有抗旱、耐旱、耐鹽鹼及抗寒性特性,分佈於我國寒溫帶到亞熱帶廣大地區。野生大豆羽狀三出複葉,小葉薄紙質,分為卵形、橢圓形或披針形。總狀花序腋生,具有多莢多粒的特性,易炸裂,果實多為黑色或褐色,其通身是寶,全株可入藥,具有廣泛的藥用價值[1](董英山,楊光宇 中國野生大豆資源的研究與利用)。據《本草蒙筌》記載:“大豆黑白種殊,惟取黑著入藥;大小粒異,須求小粒入藥方效”。

由於其攀援生長的特性,人工栽培十分困難,制約了野大豆產業發展。我們團隊透過在田間搭建攀援架,引導野大豆攀援直立生長,克服橫向攀援產生的相互遮蔽問題,使野大豆能夠充分利用光熱資源獲得較高生物產量。去年,小面積測產試驗表明,在行株距為60 cm×40 cm的栽培密度下,畝播種穴數在2800穴左右,每穴留野大豆3-4株,野大豆爬高能夠達到2。5-3 m,穴平均結莢數在1500個左右,畝產可收穫幹物質686kg左右,畝產野大豆種子174 kg,基本達到國內栽培大豆中產水平。

今年又豐收在望,無論是生物量和結莢量都非常可觀,在欣喜之餘,對野大豆產業化仍不能樂觀:

栽培始終是難題,透過人工搭攀援架,雖然較好的解決了採光問題,但落粒性問題(豆子邊熟邊落)仍會造成20-40%的產量損失。搭架子成本也高,雖然可以重複利用多年,有望降低到可接受的程度。

市場問題。雖然野大豆有諸多優點,但其市場沒有開發,也沒有相應的深加工產品,大眾的接受度是個未知數。

今年鹽鹼地上野大豆小面積豐收了,但實現產業化仍任重道遠

野大豆結莢情況

今年鹽鹼地上野大豆小面積豐收了,但實現產業化仍任重道遠

野大豆成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