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今日立秋,梧桐聲聲,這些景兒令人流連

2022-01-02由 北晚線上 發表于 林業

白桐是梧桐樹嗎

又是一年立秋時。涼風至,白露生,寒蟬鳴。秋的畫面,印染著金色的霞光。“一葉梧桐一報秋,稻花田裡話豐收。”梧桐,便是秋的使者,她的葉兒牽著秋的手,彷彿融了音樂的旋律、和聲、節奏,笑吟吟地,舞在天地間。

涼風至,白露生,寒蟬鳴。秋的畫面,印染著金色的霞光。“一葉梧桐一報秋,稻花田裡話豐收。”梧桐,便是秋的使者,她的葉兒牽著秋的手,彷彿融了音樂的旋律、和聲、節奏,笑吟吟地,舞在天地間。

今日立秋,梧桐聲聲,這些景兒令人流連

清代王素《梧桐仕女圖》

梧葉報秋來

秋天的到來,是伴著梧桐,有著特別的儀式感的。

最具代表性的,是在宋代。立秋這天,皇宮內的人要把栽在盆裡的梧桐移入殿內,等到“立秋”時辰一到,太史官便以雄渾悠長的嗓音,抑揚頓挫地奏道:“秋來了。”語畢,梧桐竟應聲落下三片葉子。秋,就這樣到了。

真是餘味深長。梧桐葉兒在一聲召喚中迅然飄落,好似琴絃悠然而動,汨汨流淌出金色的旋律。那宋人,真是浪漫而多情;那梧桐,又是多麼懂得人和秋的心意。人與自然,真正相融在不斷成長的歲月中。

古人非常看重梧桐,在他們眼中,梧桐是有靈性的草木、樹中佼佼者、能知時知令。《遁甲書》說:“梧桐可知日月正閏。生十二葉,一邊有六葉,從下數一葉為一月,至上十二葉,有閏十三葉,小余者。視之,則知閏何月也。”“梧桐不生,則九州異也。”

古人還很早就把梧桐與同樣有靈性的鳥中高貴者鳳凰聯在一起,《詩經》的“鳳凰鳴矣,於彼高崗。梧桐生矣,於彼朝陽”就展示了這樣絢美的畫面:作為雄鳥的鳳與作為雌鳥的凰相和而鳴唱,圓潤和諧的歌聲飄飛山崗,梧桐則身披燦爛朝陽,蓬勃生長著。鳳凰“自歌自舞,其聲若簫”(《山海經》語),梧桐彷彿彈奏的琴瑟,與鳳凰相隨。此情此景,不正是“琴簫中和”嗎?

而梧桐真是可以做琴瑟的,華夏民族人文先始伏羲發明的琴、瑟,就是以梧桐為主材。《古史考》說:“伏羲作琴、瑟。”記載了從上古傳說至明末歷史的綱目體通史《綱鑑易知錄》也說:“伏羲斫桐為琴,繩絲為弦;綆桑為瑟。”當時,伏羲看到祥瑞之鳥鳳凰“非梧桐不棲”,認為梧桐也是神靈之木,用來做歌頌天地的琴是最好不過了。伏羲便叫人把梧桐砍來,選擇三丈三尺高的,截成三段,以“三”來象徵天、地、人。他還用手指敲彈梧桐木料,聽音選材。他認為音太清或太濁,木質便會過輕或過重,清濁相濟的才輕重相宜,適宜為琴。

伏羲真是有心而講究的,這樣的人才能聽到梧桐裡深藏的奇妙之聲吧。東漢文學家、音樂家蔡邕也感知過梧桐之聲。那時他經過吳會之地(今湖北一帶),看到一個老農在燒柴做飯,突然覺得被燒之“柴”發出的聲音異常入耳,便認定是一塊斫琴的良材梧桐,忙把這段木材從火中抽出來,一看果然是梧桐。不久請人做成琴,把燒焦的一段做成琴尾,取了個藝術範的名字:焦尾琴。

梧桐也一點都沒有辜負人們的心,她高大挺拔、樹幹光潔、無節直生、文理細而體性堅,能活百年以上,確是作琴的最佳材料。梧桐琴,更是被魏晉時期音樂家、文學家嵇康用一篇《琴賦》,描述成了世間最美的存在,“含天地之醇和兮,吸日月之休光。”這個曠達自由、爛漫率性的美男子,不愛洗澡,“頭面常一月十五日不洗”,但每次彈梧桐琴之前,卻一定會把手洗得乾乾淨淨。在他看來,梧桐吸收了天地日月之精華,令他敬仰。

梧桐,應和著天地之音。

今日立秋,梧桐聲聲,這些景兒令人流連

清代冷枚《梧桐雙兔圖》

桐葉無戲言

梧桐不僅引得鳳凰來,還常常引得人們跟和與流連。

作為桐的一種,她與青桐、白桐、岡桐一起,被歷代醫藥學家詳盡描述,南朝宋齊梁時期醫藥學家陶弘景說:“桐樹有四種:青桐,葉、皮青,似梧而無子;梧桐,皮白,葉似青桐而有子,子肥可食;白桐,一名椅桐,人家多植之,與岡桐無異,但有花、子,二月開花,黃紫色,……岡桐無子。” 明代醫藥學家李時珍也說“蓋白桐即泡桐也”“其花紫色者名岡桐”“青桐即梧桐之無實者”,李時珍無疑格外重視梧桐,在《本草綱目》木部中,他列了“桐”之後,又單列了“梧桐”

梧桐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也用處頗多,她的樹皮可用於製作繩索和紙張,種子和果實可以食用或榨油。她的樹皮、莖葉、花果、種子等都可以入藥,有消癰除疽、消腫排毒、清肝明目等功效,把她的樹皮炙焦研成粉末,調汁後塗抹頭皮髮根,可以防治鬚髮早白。梧桐還是優良的綠化、美化、淨化樹種,能防止二氧化硫、氯氣等有毒氣體的侵襲。

最有趣的,是她的樹葉,那闊大的、一般長和寬均為10至22 公分、呈三角狀卵形或橢圓形的樹葉,是立秋時節小孩兒愛拾撿玩耍的,西周初期幼年繼位的周成王(周武王的長子誦)還把梧桐葉玩成了典故。

那一年立秋,恰逢梧葉飄落,周成王隨意拾起一片梧桐葉,剪成圭狀,對弟弟叔虞(周武王次子)說:“以這個封你到唐地為侯。”圭,古時寫作珪,是古代帝王典禮時手執的一種上圓下方的長形玉製禮器,象徵高貴,表示信符,用於區分爵位等級。很快,輔佐國事的周公旦奏請周成王擇吉日冊立叔虞。周成王聽後不以為然,說:我們在做遊戲,我只是和叔虞開玩笑呢。周公旦則嚴肅地說:天子沒有玩笑話,說出來的話都會被史官記載下來,然後行之於禮,見之於樂,一言九鼎。周成王便接受了周公旦的意見,把唐地封給了叔虞。叔虞即載入史冊的“唐叔虞”、晉國的開國始祖。

這是《呂氏春秋》和《史記》都記載了的“剪桐封弟”,“君無戲言”也誕生在這個故事中,剪桐也開創了剪刻藝術的先河。人們學著周成王,用梧桐葉剪成各種形狀,來裝飾庭院家居。一些相愛著的青年男女還別出心裁,把梧桐葉剪成心形,作為信物互贈。剪桐這一手法和戰國時期出現在皮革、銀箔等物品上的鏤空刻花一樣,都與紙張產生後的剪紙同出一轍,也是剪紙的起源。

音樂家們更是不忘梧桐,用梧桐琴伴著“剪桐封弟”輕輕傳唱。桐葉無戲言,像一個個堅定的音符,立在樂譜中,宛轉成濃淡相宜、高低相配的和聲。飄落的梧桐葉,也從始於報秋,繼而天下知秋,引申為“見葉落而知歲之將暮”,以小明大。

綿綿樂譜裡,也跳躍著不同的音符,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柳宗元以“辨”這種用於辨析事物是非真偽並加以判斷的論說文體,作《桐葉封弟辨》,發表了不同的意見。他就大臣應如何輔佐君主這一問題,批評了君主隨便的一句玩笑話、臣子也要絕對服從的現象,主張不能盲從,要符合客觀規律。他覺得,周公旦只是認為君王說話不能隨便罷了,難道一定得要遵從“戲言”辦成“封弟”這件事嗎?他還假設道:如果周成王把削成圭形的梧桐葉跟嬪妃和太監之類的人開玩笑,周公旦也會提出來照辦嗎?由此,周成王牢牢記住了那一片梧桐葉,一生不敢有戲言。

今日立秋,梧桐聲聲,這些景兒令人流連

(明)藍瑛《秋色梧桐圖》

梧桐兼細雨

也許是秋天落葉的緣故,梧桐也染上憂愁。

按中國古典哲學核心五行“木、火、土、金、水”來分類歸納,在五季“春、夏、長夏、秋、冬”中,秋對應金,在五種情志“怒、喜、思、悲、恐”中,秋對應悲,在五聲“呼、笑、歌、哭、呻”中,秋對應哭,因此,秋天、秋風雖然被稱為“金秋”“金風”,清平而和悅,但也常常令人“悲秋”而淚流。淚和雨也常常如影隨形,君不見那“淚如雨下”呀。梧桐又是桐的一種,桐被中國現存最早的藥物學專著《神農本草經》列為“下品”,下品為佐、使,主治病以應地,多毒,不可久服,可除寒熱邪氣,破積聚,愈疾。“下品多引悲”。梧桐、細雨、傷悲彷彿不請自來。

寫梧桐比較多的算是宋代婉約派代表詞人李清照了,她的《行香子·七夕》“草際鳴蛩,驚落梧桐,正人間天上愁濃”、《念奴嬌·春恨》“被冷香消新夢覺,不許愁人不起。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多少遊春意”、《鷓鴣天(寒日蕭蕭上鎖窗)》“梧桐應恨夜來霜”、《憶秦娥(臨高閣)》“斷香殘酒情懷惡,西風催襯梧桐落。梧桐落,又還秋色,又還寂寞”,以及膾炙人口的《聲聲慢(尋尋覓覓)》“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無一不是愁、愁、愁。

若不是後半生經歷了國破家亡和顛沛流離,李清照不會這麼愁。她出生於書香門第,父親李格非為進士出身,是北宋文學家蘇軾的學生。她自幼受家學薰陶,聰慧穎悟,“才高學博,近代鮮倫”“詩文典贍,無愧於古之作者”。18歲時,她與時年21歲的太學生趙明誠在汴京成婚,婚後倆人琴瑟和絃,共同致力於古籍書畫金石的蒐集整理,度過了人生中最難忘的和美歲月。前半生的優裕生活中,她家的庭院裡常種植有梧桐。

梧桐和細雨,也早已是經典的文學意象,唐代詩人溫庭筠的《更漏子·玉爐香》“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北宋著名文學家晏殊的《撼庭秋·別來音信千里》“碧紗秋月,梧桐夜雨,幾回無寐。”都令人黯然神傷。

當冷雨敲打著闊大的梧桐葉,一點點,一滴滴,彷彿與心上的憂傷,匯流成河。選擇梧桐兼細雨作為憂愁的襯托,是文人在以特別的形式表達對梧桐的愛,只有高貴的梧桐,才配得上心靈深處的憂愁。

(原標題:梧桐聲聲報秋來)

流程編輯:TF018